当前日期:

目录

津浦铁路通车不久,军阀倪嗣冲在蚌督皖,商务活动也明显增多。为适应其需要,于民国4年(1915年)由安徽电政管理局在升平街设立电报局。电报业务开办之初,官商使用者居多,线路南可通南京,北可达宿县。民国11年,电报局内又附设电话局。之后因军阀混战,蚌埠屡遭骚扰,加之经常发生水患,电信业发展缓慢,到民国16年,电话只有百门交换机两座。北伐胜利后,电信业发展较快。民国20年,省建设厅始在蚌埠架设特等短波无线电台。民国22年5月,蚌埠首开长途电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明光、固镇、怀远3个电报支局(营业处)均划归蚌埠电报局管辖,蚌埠初步成为皖北电信通信中心。电信通信不仅有明线,还有无线电与外地联络。市内电话用户发展到近200户。
民国27年2月蚌埠沦陷后,日伪华中电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侵占电报局,局长由日本人担任。此后,日军为控制皖北地区与外地的通信,利用蚌埠水陆交通中枢的地理位置,极力发展电信通信。民国28年后,蚌埠有线、无线电路均可与南京联络。民国29年,市内电话容量已达500门,安装用户话机304部。当时蚌埠城区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电话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1部。
抗战胜利后,蚌埠电信通信继续发展,至民国37年,有长途电路8条,业务量日均300张;直达南京、徐州的电报电路使用了韦氏快机,至滁县、怀远、正阳关等地的电报也有话传电路;无线电报可直接与合肥、六安等地联络。解放前夕,电信当局除强行带走部分技术人员外,还拆走载波机、超短波话机、无线报话机等主要通信设备及器材,长途报话电路也被毁坏。
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市军管会接管电信企业,组织人员抢修长途线路,沟通了蚌埠与南北干线的通信联络,对支援解放军南下、保证通信,起了重要作用。建国后,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对网路设备进行改造和整治,扩大市话交换机容量,组织调进超短波机、载波机、无线收发报机等设备,通信能力有了提高。1957年,市话交换机容量比1949年增加1倍,为1000门,长话电路增加近2倍,电报电路增加3倍。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后,至1962年底,交换机容量达到2000门,用户1301户,并在全省率先安装自动电话。其间,装设了无线特高频和12路以上电话增音机等新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电信业务受到影响,1968年与1965年相比,市内电话用户数下降4.3%,长途电话业务量下降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信业务有了较快发展。1985年,电报电路达24路,长途电话电路105路,自动长途交换机107路,还开设了国际电信台。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000门,话机总数(含用户交换话机)9493部,普及率为每百人1.55部。与1978年相比,市话容量增加2600门,市话装机净增1966户,长话电路增加61条,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采用多种通信方式的电信网。
一、电信电路
(一)电报电路
蚌埠解放前,电报电路有4条。建国后,电报电路明显增多,1952年发展到17条,1957年达到20条,1985年为24条。其中,二级省际2条,二级省内17条,市内5条。在24条电路中,属有线电路15路(架空明线10路,电缆实线5路),无线电路9路;属机器程式电传11路,人工9路,话传2路,自动传报2路。
二级省际电路蚌埠至上海、南京各1路,系自动转报,传输方式为有线载波。
二级省内电路蚌埠至合肥、宿县、阜阳、滁县各1路,均为有线载波、电传;蚌埠至凤阳、固镇各1路,为有线幻线、电传;蚌埠至怀远、五河各1路,为四路插报;蚌埠至合肥、淮北、淮南、阜阳、宿县、滁县、怀远、固镇、五河等9个市、县,各有无线短波电路1路,机器程式系人工。蚌埠无线通信被确定为皖北地区中心指挥台。
市内电路邮电局至火车站支局电缆实线1路,为电传;邮电局至市气象台电缆实线1路,为话传;邮电局至航校气象台电缆实线1路,为电传;邮电局至市水文站电缆实线1路,为话传;邮电局至西郊支局电缆实线1路,为电传。
出租电路共2路,分别为蚌埠经委至合肥经委,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至合肥市分行。每年夏秋季节,邮电部门还向治淮委员会开放汛期出租电路1~2路。
(二)长途电话电路
蚌埠解放前,有直达长途电话电路8条,临近解放时均被毁。解放后,除对原有线路抢修恢复通信外,于1953年开放蚌埠至合肥3路载波电路。1959年底,长途电话已有31路,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地区长途电话通信网络初具规模。60年代至70年代末,电路增加不多,1980年后逐年增加。1980年有电路63路,至1985年为105路,比1949年增长12.13倍。
二级省际电路蚌埠至南京有6路,其中,明线载波1路,中同轴5路;蚌埠至上海有4路,均系明线载波;蚌埠至徐州1路和蚌埠至济南2路,全部为中同轴;蚌埠至商丘1路,为明线载波。二级省内电路蚌埠至合肥有26路,其中,载波16路,中同轴10路;蚌埠至芜湖有2路,蚌埠至宿县有4路,均系明线载波;蚌埠至滁县有3路,其中,载波2路,实线1路;蚌埠至阜阳有4路,蚌埠至淮南有5路,全为载波;蚌埠至蒙城有2路,蚌埠至明光有2路,蚌埠至定远有2路,分别为载波1路、实线1路;蚌埠至怀远有8路,其中,载波6路,实线2路;蚌埠至凤阳有3路,全部为对称电缆;蚌埠至五河有7路,其中,载波6路,实线1路;蚌埠至固镇有7路,全为载波;蚌埠至门台孜1路,为实线;蚌埠至临淮关1路,为对称电缆;蚌埠至泗县1路,至淮北3路,至安庆2路,至马鞍山1路,至灵璧1路,至巢县1路,至六安2路,至亳县1路,至颍上1路,至涡阳1路,计14路均为载波。另有出租电路12条。
二、电信设施
(一)电报设施
蚌埠解放前的电报设备主要是韦氏机。解放初,韦氏机与报话双用机并用,往南京、上海的电路全部使用韦氏快机。建国后,设备得到逐步更新,到60年代,已有音响机及自动收发报机30多部。进入70年代,相当一部分老设备如64-4A(B)发报机和55型机械电传机陆续被淘汰。1983年以后,使用国产电子电传机和从国外引进的全电子电传机,译码机也投入使用。1985年,载波电报机有4部,电传打字机有41部,其中全电子电传机15部,55型机械式电传机26部。另有五单位自动发报机24部,译码机1部。无线电讯主要设备有短波发信机、收信机各10部。
(二)长途电话设施
长话机器设备民国34年(1945年)以前,蚌埠长途电话设备十分简陋,仅有三路载波器增音机1部。解放初,有美式单路和三路载波机2部及几部破旧的人工交换机。“一五”时期,进口一批BS○J型十二路和BB○三路载波机。自1956年国家建成北京至上海明线干线通信系统后,在蚌埠东郊烟墩孜设置中间主增音站,陆续安装了京沪Ⅰ、Ⅱ套京宁电方和京宁军方十二路BS○J增音机4部,三路BB○增音机4部,并开通蚌埠至合肥BB○三路终端机2部。之后,又增装沪津、沪郑、宁济、宁徐、京合十二路BS○J增音机和沪津、沪济、宁徐等三路BB○增音机。60年代中,增装2部十二路增音机。70年代中期,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载波通信系统建成后,在凤阳建立七○○维护站,增装了近10部ZD12-2型和ZL108-21B型十二路终端机,并陆续在机务站安装312、305、202等型十二路及三路载波终端机。70年代末,使用的长途电话机器全部改为国产。1981年后,高十二路终端机和自动长途交换机先后投入使用。1985年,长途电话主要设备有自动交换机107路,半自动交换机24路,共电式交换机26席,容量130门;载话终端机41部,容量367路。在载话增音机中,三路8部,十二路49部,1800路有人增音机2部,无人增音机77箱。
长话线路设施民国23年,蚌埠通往寿州86公里长话线附挂于电报杆,通往怀远17公里为报话合用。民国35年,苏浙皖长途话线进行调整,蚌埠至南京为二对双铜话线,至宿县、铜山均系一对双铜话线。蚌埠解放后,线路设施不断改进,经过30多年建设,长途线路由架空明线和地下电缆两部分组成,76%达到国家一级路线标准。1985年,长途电信线路杆路总长度327公里,架空明线线条总长度2425对公里,其中,铜线1665对公里,铝线53对公里,铁线707对公里;长途电缆线路总长度236.8皮长公里,其中,中同轴205.5皮长公里,对称22.7皮长公里,其它8.6皮长公里。
(三)市内电话设施
市话机器设备民国34年以前,电信部门有百门磁石交换机2座。蚌埠解放初,交换机容量为500门,至1953年4月,增加到1000门。1959年3月开始使用步进制交换机,容量为2000门,已使用30多年的磁石交换机被淘汰。嗣后近20年间,设施无大的改进。1978年以后,设备不断更新,至1983年,市话交换机有47型预选器20架,另有多种规格的选组器及信号设备。市邮电局用于设备维护的工程汽车有8辆,摩托车7辆。1984年6月,市话八分局1000门纵横制交换机投入使用。1985年,装有市话交换设备的有两个分局,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其中,纵横制1000门,步进制4000门。
市话线路设施解放初,市内电话杆线13.67公里,电缆长度仅有3.18皮长公里。经“一五”时期建设,1957年,杆路长度为71.38杆公里,电缆长度18.6皮长公里。其中,架空明线线条长度达到214条公里,电缆芯线长度1203条公里。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线路长度较少增加。1978年后,市内电话建设开始加速进行。至1983年,建成市话八分局,铺设管道全长9.9管公里。1985年,市内电话杆路280.5公里,架空明线线条421对公里,电缆芯线长度21798对公里,电缆长度254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43.8皮长公里。另有塑料电缆73.3皮长公里。
三、电信业务
(一)电报蚌埠电报通信业务始自民国4年(1915年),主要为当时督皖的倪嗣冲“将军府”等机关服务,金融工商界也有使用。到解放前夕,蚌埠可与南京、徐州、宿县、明光、怀远等地直接通报。解放后1949年底,使用有线电路的来报去报份数,南京为800余份,徐州、明光各100余份,宿县60余份,正阳关80余份,上海200余份。
建国后,电报业务迅速发展,出口电报在1950年已达3.3万份,至1960年,增到22.9万份。后逐年有所下降,到1977年方恢复到23.7万份。1985年,交换总量达到200万份,其中,出口34万份,进口39万份,转口127万份,转口量占63.5%。是年,国际及港澳电报交换量为361份,其中,出口55份,进口237份,转口69份。电报营业收入69万元,占邮电总收入的14%。电报投递,直投约占全部投递量的95%。市内直投区域半径为5.64公里,最远直投点7公里;直投区分为东、西、东北、市中心及胜利路5个区,投递频次每天8次,其中上午3次、下午3次、夜间2次。普通电报投递时间从7时半到21时,加急及接车电报24小时全投递。农村电报每日投送1次。
(二)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2年5月,蚌埠始办此项业务,只能达凤阳、寿县、正阳关。解放后的1949年,办理长途电话去话业务量日均250张,其中往南京、上海的即占56%。随着电路的增加和设备的改进,1960年去话达35.8万张,日均近千张。嗣后,业务量有所下降,到1983年恢复到38.93万张。1985年,去话来话合计交换量135.35万张,其中去话59.46万张。国内长途电话可直达省内外31个市、县,并转接至全国各地。全自动直拨电话可通达全国27个省、市、区101个城市,国际电话经转接可通达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另外,还为用户开放预约电话、会议电话、长期式临时出租电话等。长话业务可24小时为用户服务。长途电话收费,在夜间和法定节假日减半。是年,长话业务年收入106万元,占邮电总收入的21.8%。
市内电话民国11年,蚌埠开办此项业务,有电话用户70余户。嗣后,民国16年达到180户,民国29年为304户,至民国37年底减至282户。蚌埠解放初期,适应当时党、政、军等领导部门入城后的工作需要,先开通100门。1952年后,将公安局原自设的电话与邮电部门市内电话合并,用户达418户,并取消了人工转接,可直接拨号。1957年,用户达688户,将原拨号2字、3字号码制改为统一的4位号码制。1959年3月建成自动电话,电话接通率及通信速度较前有显著提高,到年底用户达到1100户。70年代起,电话用户需求量增加,一直满足不了需要。至1984年6月建成纵横制市话分局,开始缓和了西郊部分工厂企业装电话难的局面。1985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用户4126户(其中公用电话34户),为1950年的16.6倍;共有电话机(含用户交换机话机)9493部,普及率为每百人1.55部,与需求比尚有较大差距。是年,市话收入146.8万元,占邮电总收入的30%。
上一篇:第一节 邮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