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搬运业历史较长。清末辛亥革命后,淮上军光复蚌埠,即在蚌设立敬业转运公司。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蚌埠逐渐成为皖北商贸重镇,以盐粮为主的各种货物运进运出,各种票班、搬运班、小车班成立,主要在港口和火车站之间搬运货物,也为一些盐粮行运送货物。民国4年(1915年),每天仅短途运输粮食就达10~15万公斤。
20年代起,蚌埠新老船塘启用,堆栈、仓库陆续兴建,工商业户大量增多,到民国23年,全埠仅注册商户已达4443户。因蚌埠主要是物资集散地,港口、车站、工厂、商号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与日俱增。到民国35年,全市有从事搬运的小板车2500辆,载货自行车198辆,搬运工人3000多名。民国37年,有各种行班300多个,搬运工人4500余人。蚌埠解放前,年搬运货物在100万吨以上,最高达200多万吨。但解放前的搬运业,均为封建行帮、把头所控制。同时,因行班众多,山头林立,把头间为争抢货源,动辄付诸武力,酿成打码头事件,受害者多为卖命糊口的搬运工人。解放前,搬运收费由行班把头自定,无统一收费标准。搬运工具除独轮车、小板车外,相当一部分靠肩扛人抬。
民国38年蚌埠解放,市军管会取缔了旧社会的行班,先建立搬运工会。全市9000余名搬运工人,相继成立7个搬运分会。当时面临支援前线的繁重任务,由搬运工会组织工人承担支前物资的运输任务。是年3月,搬运工人4次用平车赴固镇运回军粮、救济粮56万公斤。到4月底,搬运工人、船工共运送军用物资累计8000吨,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年9月,将搬运工人组织起来,成立蚌埠市人力运输公司,于建国后1950年6月,改称市搬运公司。
1950年,因运力大于运量,4000余名搬运工人被动员回乡或转业,留下5000余人仍从事搬运工作。是年,有小板车1681辆,年运量达137.9万吨。1957年,人力搬运工人减少到3000余人。1958年因“大办钢铁”,充实搬运队伍,分别从灵璧、五河、固镇等地招收3000余人,人员增至6707人。同年,有小板车2835辆,大板车136部。到1960年,平均年运量(不含出市公路运输)约200万吨。1962年后,搬运工人精减至3000余人,有小板车2000多辆。
70年代起,机动车大量增多,以小板车为主要工具的人力运输逐渐被取代。1985年,搬运业只有小板车947辆,大板车6辆,年运量仅80万吨,周转量444万吨公里。
搬运工具选介:
独轮车俗称小车、手推车,分大红车和二红车两种。大红车除轮上镶有铁箍外,其余皆系木制;二红车系由大红车改装而成,轮周以胶皮为圈。独轮车是民间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在民国初年已活跃于蚌埠车站、码头之间,主要承担简易货物短途运输。民国36年(1947年),全埠有大红车501辆,二红车458辆。建国后,独轮车逐渐被小板车所取代,到1954年,即退出运输市场。1958年“大办钢铁”时,重新启用独轮车,在蚌埠至大洪山运输线上,成为当时矿石运输的一支辅助力量。1959年后,该车不复使用。
小板车亦称架子车,蚌埠在40年代始有使用,主要承担短途货运。解放初期,全市有小板车3840辆,当时每车载重量约150公斤,60年代后经改装,载重量可达500公斤。70年代初期,该车仍有近3000辆,年运量200余万吨,周转量800余万吨公里,分别占专业运输总运量的96.30%、周转量的52%。后随着机动车的增多,小板车减少,至1985年,仅存947辆,运量及周转量分别仅占总量的24%和3.38%。
大板车由马车改装的人力载重车,一般车身长5.5米,宽1.6米,为木制平板车架,用汽车轮胎,单车载重量2吨。蚌埠搬运公司于1951年7月购买5辆大板车,从事大件货物短途运输,至1958年,增至136辆,日货运量多时达1500吨左右。该车为多人挽拉,劳动强度大,运效不高,逐步为机械运输车辆所代替。1985年,专业运输单位尚保留6辆,间或从事零散、笨重货物的短途运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装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