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铁路运输机构
津浦铁路建成通车之初,在蚌的铁路营运机构有蚌埠站、大车房(机务段前身)等,均隶属于设在浦口的分局管辖。嗣后,隶属关系不断变更。民国38年(1949年)初蚌埠解放,7月,济南铁路管理局在蚌埠设立分局,既是营运单位,也承担管理职能。
1953年1月,原济南铁路局蚌埠分局改称为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运输分局,至1956年1月,称济南铁路管理局蚌埠分局。1958年1月,该分局撤销,成立蚌埠铁路办事处,改属上海铁路管理局。10月,蚌埠铁路办事处改称合肥铁路局,行政机构仍在蚌埠。1959年6月,又更名为上海铁路总局蚌埠铁路局,于1960年3月直属铁道部领导。1963年4月,蚌埠铁路局撤销,成立蚌埠铁路分局,仍属上海铁路局领导。
1985年,蚌埠铁路分局管辖范围是:津浦铁路符离集——乌衣间,符夹线符离集——新河间,淮南线,水蚌线,大张线,青阜线,总计正线1127.4公里,站线482.6公里,双线277.7公里,专用线190公里。总营运里程831.1公里,有大小车站106个。分局拥有职工36268人,辖48个基层单位,其中蚌埠地区有21个单位。分局是一个配套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实力的运输生产企业,年旅客发送量占全省的74%,货物发送量占全省的77.3%,客货周转量占全省的71.3%。同年,在上海路局企业整顿验收中,总分在4个分局中获第一名。
蚌埠铁路分局在蚌的基层单位主要有:
蚌埠车站位于淮河路204号,占地面积70.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该站成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至1985年,有职工1380人,设站长室、人事室、财务室、技术室、教育室、总务室、企业管理办公室、保卫股等,还设有客运车间、货运车间、装卸车间和道口车间及1个商业运输服务公司。年实现利润64.2万元,上缴利税39.5万元。
蚌埠东站位于蚌埠东郊,占地面积1948亩,房屋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该站前身系长淮卫站,成立于民国24年8月。1975年6月,改设为蚌埠东站。1985年,设有运转车间、客货装车间以及人事室、财务室、技术室、总务室、教育室、安全室等6个股室,拥有职工508人,年实现利润30.4万元,上缴利税16.7万元。
机务段位于延安路。该段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称“大车房”。民国8年,改为机务段。建国后,曾先后隶属济南、上海铁路局直接领导,至1965年,划归蚌埠铁路分局领导。1985年,该段拥有固定资产2953万元,配属蒸汽机车92台,主要担负辖段内列车牵引任务。全段职工2967人,年货物列车牵引271.6亿吨公里,利润380万元。工务段位于延安路327号,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913平方米,担负辖段内线路、桥涵、道口的养护维修及部分线路大中修任务。该段始建于民国34年10月。1958年,浦镇工务段部分人员、设备并入。1963年5月,划出部分人员和设备,成立宿县工务段。1985年,该段管辖正线325.4公里,道岔584组,桥105座,涵358座。全段职工1335人,年收入4761万元,利润42.1万元。
列车段位于淮河路108号,占地面积481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216平方米。该段系1951年1月建立,主要担负部分区段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和部分线路货车乘务和中间站调车任务。1985年,内设6个客运队、1个预备队及准备车间、运转车间,另设有合肥分段和九龙岗、阜阳北两个乘务驻在所。全段职工2608人,辖段年客运量2635.6万人,运输收入370万元,利润28.2万元。
水电段位于胜利东路胜利二村1号,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该段系1963年4月由原蚌埠给水站和蚌埠、合肥电力配电所合并而成,主要担负管内线路的生产、生活水电供应任务。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01万元,给水设备有水道194组座,管道1.4万米,动力设备607台套,水道处理设备64台套,变压器575台,架空线路806.9公里,电缆线路89.1公里。全段职工962人,年收入253万元,利润39万元。
车辆段位于蚌埠东郊,占地面积6.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该段于1959年6月成立,主要担负线路通过货物列车的修理和分局管内配属旅客列车的检修、保养任务。1985年,有3个列检所,1个设备车间,2个客车修理车间,配属客车296辆。职工1245人,固定资产原值3639.9万元,机械动力设备197台,站修台位14个。全年客车辅修550辆,货车辅修3000辆,年收入401万元,利润117.8万元。
电务段位于胜利东路1590号,占地面积24.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段于1949年10月由浦镇搬迁至蚌,主要承担津浦线33个车站通信信号设备的养护维修。1983年,有职工899人,设9个股室和13个领工区。1985年,设备状况有很大改善,信号为大站6502电气集中,小站6032电气集中,区间为移频自动闭塞,通信为铜轴电缆,电话为载波区间自动、长途自动。全段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51.2万元,年实现利润41.6万元。
建筑段位于延安路321号,建于民国38年6月,原称浦口建筑段。建国后,1950年4月迁至蚌埠,更名为蚌埠建筑段,主要承担部分铁路沿线房屋设施的维修任务。1985年,该段占地面积3.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拥有房屋建筑设备6000多台件,全段职工574人,年产值1227万元。
工程段位于胜利东路1302号,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该段于1972年建立,承担房屋建筑、水电安装、电信、电力、水暖、线桥等综合性施工任务。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0.9万元,生产设备156台,职工370人,年产值4000万元。
线桥大修队位于胜利东路1537号,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该队建立于1963年5月,前身是1959年5月成立的合肥线路大修队,1970年1月从合肥迁蚌埠,1985年5月定名为线桥大修队,主要承担线路大中修任务。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66.5万元,主要设备257台。全队职工642人,年产值272万元。
生活管理段位于胜利东路铁路分局后楼,占地面积3.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1960年11月,由蚌埠铁路局成立生活供应段,至1973年3月,改为生活管理段,主要担负分局职工及家属的生活福利服务和管理工作。1985年,该段设有乘务员公寓13个,招待所1个,地区食堂7个,浴池7个,采购供应站1个,托儿所5个。全段职工814人,年实现利润64万元,上缴利润6.2万元。
此外,蚌埠铁路分局下属单位还有材料厂、装卸机械厂、五金建材总厂等企业。另外,国家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在蚌设有电气化工程处,上海铁路局工程总公司在蚌设有第一工程公司。
二、铁路营运管理
解放前,全国铁路实行分线管理,各自为政,往往一条铁路一种规章制度,一套管理办法。蚌埠是津浦线上的一个大站,一直属津浦铁路的总局、分局管理。解放后,铁路实行全国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蚌埠铁路系统内部,在分局领导下,实行站段、车间、班组的三级管理。在经营上,按产量(运输量)、安全、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流动资金8项经济指标层层考核,但“文化大革命”中管理有所放松。从1982年开始,推行以运输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制,使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调度管理建国后,蚌埠铁路分局设置调度所,对管内行车负责组织指挥。调度所内调度人员分为特调、客调、行调、机调、货调等,并根据列车运行图,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同时,在蚌埠站行车室配备值班员,根据调度命令和口头指示,对行车加以组织指挥。其客运正点率,1965年以前平均为98.6%,“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为90%,1978年至1985年平均达到99.7%。建国后,正点率最低的是1969年,共办理列车数7675辆,正点6065辆,正点率79%;正点率最高的是1981年,共办理4955辆,正点4948辆,正点率为99.9%。1985年,客车办理5516辆,正点5503辆,正点率为99.5%,其中,始发客车正点率达到100%。建国后,货车正点率平均为90.5%,其中最低的是1968年,共办理货车15480辆,正点11150辆,正点率72%;1979年至1981年,连续3年达到100%,1982年下降为84.9%,1983年开始回升,至1985年,正点率达到96.4%。
站、车服务1952年起,蚌埠站实行24小时售票制度,车站设有快、慢车候车室和母子候车室,并制定有清洁卫生分片包干和分片服务制度。候车室和站台设有免费开水供应处。车站服务人员对旅客进行旅行常识的宣传,帮助老弱病残旅客优先进站乘车。列车段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其客运二组在1960年即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三八”女子红旗包乘组。60年代初,车站添置了广播室,并为旅客提供市区交通和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文化大革命”初期,客运秩序混乱,车站拥挤不堪。1966年11月11日,在车站天桥曾发生串联学生12人被踩死、29人受伤的重大事故。1978年后,车站整顿客运服务工作,改善了乘车秩序。1983年,车站、列车段开展创“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文明路活动。1980年至1983年,蚌埠至芜湖北523/4次列车包乘组连续3年被上海路局评为第一名。1984年6月,合肥至北京127/8次列车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列车。
货运、货场服务建国初期,蚌埠站从整顿货场管理入手,建立了商务技术作业程序和货场管理办法。1952年,为提高货物装载量,发动装卸和货运人员改进货物包装和装载方法。如装运活猪,在车厢隔层,可一车当三车使用。1959年9月起,蚌埠站组织开展“红旗货场”竞赛活动,每年检查评比一次,货场做到清洁、整齐、安全、畅通。1962年起,蚌埠站货场连续4年被铁道部评为红旗货场。1980年开始,对货运、货场分别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1982年,蚌埠站成立QC小组4个,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是年,危险品货运小组曾帮助蚌埠八一化工厂改善对硝基苯酸钠新产品的包装,通过铁路试运51车,节约运输费15万元。1983年,蚌埠站又成立QC小组6个,并制定40个岗位的作业程序标准,先后两次进行标准化作业鉴定。至1985年,有QC小组43个。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后,货物赔损率控制在每万元10元之内。其中,1980年5.6元,1981年9.9元,1982年5.24元,1983年9.6元,1984年8.2元,1985年7.3元。1984年,蚌埠站货场被评为上海铁路局文明货场,1985年又被评为铁道部文明货场。
安全管理蚌埠解放前,行车事故缺少史料记载。建国后,随着铁路运输生产的不断发展,于1951年2月在全站开展“调车无事故运动”,并曾创造4万次无事故的好成绩。之后,安全管理有所放松,在1953年至1957年间,发生大事故1件,恶性事故9件,其他一般作业事故91件。1958年至1962年,因客流量非正常加大,共发生大事故6件,恶性事故9件,其他一般事故217件,伤亡7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发生重大事故6件,大事故5件。其中,1968年一年即发生事故3件。1976年以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健全,特别是1982年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全面开展思想、纪律教育,加强技术训练和安全作业及设备检查,安全管理取得明显成效。1978年至1985年,是蚌埠站历史上安全最好时期,不仅消灭了重大事故、大事故,一般行车事故也逐年减少。1984年11月25日,实现行车安全400天,全年只发生一般行车事故1件。此期,还加强对危险品的宣传检查,于1983年至1985年,共查出鞭炮26万响,汽油、酒精193.5公斤,油漆1027公斤,发令纸5709吨,炸药571.5公斤,子弹276发,雷管310支,以及其它一些易爆易燃品,确保了旅客和货物的安全运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