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蚌埠淮河北岸有世传中医兼营中药铺。津浦线通车后,淮河南岸市面上逐步有专营药店开业,经营中药材。民国7年(1918年),始有西药经营。20~30年代,亳县的白芍、菊花,定远、凤阳的桔梗、柴胡,六安的茯苓,霍山的石斛等药材多经蚌埠运销外地;津沪的西药品也经蚌埠销往淮北、皖西广大地区。全埠经营的中西药品种约1000多种。沦陷后,药品属禁运物资,购销受到严格控制。当时曾有些跑单帮者,将一些成药和外伤用药暗地贩卖到怀远县河溜,再转运到敌后抗日根据地,但也有人被日伪抓获,以资敌罪名处置。抗日战争胜利后,该业复苏。
50年代起,该业陆续经营有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用玻璃仪器和化学试剂等商品。1955年药材公司成立时,经营中药材390种,中成药22种。1957年医药站成立时,经营药品器械共1190种。1958年后,地方制药工业兴起,地产药品经销逐年增多,至1965年,医药站收购地产品占该站购进额的35%。此期,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周围32个县市。1985年,市药材站经营中药材620种,中成药480种;医药站经营药品2003种,器械875种,试剂1003种,医用玻璃仪器310种,计5291种。全年中西药品纯购进2555万元,其中地产品收购占60%;加上存货,在供应区纯销售6731万元。同年,该类商品供应范围为蚌埠和周围11个县。
药品、医疗器械商户网点:
清宣统年间,有中医吴若昆等人在小蚌埠行医兼营中药铺。民国成立后,淮河南岸商业兴起,有瑞生堂、李万生中药店开业。民国7年(1918年),上海五洲药房在蚌开设分店,为市第一家西药店。民国20年,在二马路开设有华美西药房,货源由上海华美药房提供,批零兼营;同年,庐江人王仲章在二马路开设王恒昌中药房。民国21年,有老大年、东万生、西万生、一得生、德和裕等诸家药店开业。民国23年,镇江人倪荣之在中山街口开办罗威西药房,后改为中法药房。民国33年,北京同仁堂药店伙计李瑞来蚌,在王恒昌药号东首开设同仁堂药铺。民国35年,亳县人高振玉在华盛街开设振祥中药号。解放前,中西药店最多时70余户,其中,中药店50余户,西药店20余户。西药店多分布在今凤阳路,东到国富街口,西到青年街口,主要有宝威、华美、中华、华生、仁济、新中华、大华、万国、太和、宝华、五洲、生生、健康、中法、济华堂等字号。中西药店,除德和裕、王恒昌、五洲、中法等药店稍具规模外,一般药店只有店员2~3人,资金数百银元。到解放前夕,全市仅剩中药店30户,西药店16户。
建国初1951年,市有中药店71户,西药店25户。1953年和1955年,相继设立市国营医药公司和药材公司,并各自设有经营门点。1956年,私营中西药店有的实行公私合营,有的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蚌埠分别成立医药、药材采购供应站。7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经营网点增多。1984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实行统一领导,成立市医药总公司。1985年,医药商业有药品采购供应站2个,贸易公司1个,批发部7个,零售药店14个,职工总数482人,均归口由市医药总公司管理。其中,市药材站下设批发部、中药经营部、医药经营部、康民医药经营部及万春国药店、王恒昌药店、车站中药店、朝阳医药商店、东风医药商店等,市医药站下设医药批发部、药品批发科、器械批发科、淮河路医药商店、胜利路医药商店、前进路医药商店、知青商店、金凤商店及第三门市部、药品门市部、器械门市部等。
王恒昌中药店属老字号中药店,民国20年由庐江人王仲章创办。该店讲究饮片质量,药材经过挑、颠、洗、浸、刷等加工,对色、香、味及刀工都严格要求。配方抓药,一味药一包,便于大夫和病家核对,以取得信誉。该店经营药材和丸散膏丹多达1000多种,在别处配不到的中药,大多可在该店配到,由此名声远播。药店日夜经营,并代客煎药、送药到家。该店开业后,经营一直盈利。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药商店第四门市部。1960年,改为市医药公司第四门市部。“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店特色丧失。1984年,市药材采购供应站恢复王恒昌药号老字号,由王仲章之孙王纯治任该店副主任。复号后,门面装饰一新,传统服务项目逐步恢复,并聘请3位有40年经验的老药工切制饮片,加工丸药,恢复坐堂行医、代客煎药等服务项目。1985年,该店销售额39万元。
中法药房属老字号西药店,民国23年由镇江人倪荣之在中山街口开办。该店初名罗威药房,后因其对门中法药房歇业,更名为中法药房。沦陷初期曾一度歇业,后改在二马路恢复营业。其经营药品上百种,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沦陷后期,该药房再度歇业,抗战胜利后再度复业。民国37年“八·一九”限价后,该店受到损失,经营惨淡。民国38年解放,生意好转,至1955年公私合营时转为他业。
振祥药号属老字号西药店。民国35年初,位于亳县的祥记药号为扩大经营,来蚌埠华盛街租房18间开业,名为振祥药号。该店由亳县人高振玉经营,只营批发。一般将药都亳县中药材运蚌后,南销上海,西销郑州,北销天津,同时将福建、广州、上海、郑州、天津及东北等地药材带回本地再批发。1955年,该店并入国营药材公司。
蚌埠医药采购供应站位于凤阳路437号,属二级站。该站成立于1957年7月,称中国医药公司安徽省蚌埠采购供应站,从业人员45人,经营西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等1190种。1960年,蚌埠中药材采购批发站与之合并,改名为蚌埠专区医药采购供应站,中西药合并经营。1961年6月,易名为安徽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蚌埠医药采购供应站,至1964年1月,交回省商业厅管理,更名为安徽省蚌埠医药批发站。1984年7月,改称省医药公司医药采购供应站,中药材经营划交已恢复的蚌埠药材采购供应站。该站担负地产药品收购、药品调拨、急救药品供应和药品、医药器械储存等业务。1982年前,调拨业务占总销售额的95%,1983年占91%,1985年降为44%。建站以来,累计销售额9.6亿元,年平均3300万元,其中中药占17%;累计实现利税1203万元,年均41万元。1985年,全站有职工231人,拥有3个批发部、8个零售商店,固定资产143万元,仓库5020平方米,经营西药2003种,医疗器材875种,化学试剂1003种,玻璃仪器310种,年纯销售额2418万元,利税26万元。
蚌埠药材采购供应站位于凤阳东路,属二级站。该站成立于1955年9月,称中国医药公司安徽省蚌埠中药材采购批发站。1960年,该站合并到蚌埠专区医药采购供应站,与西药经营合一。1984年7月,恢复成立省医药公司蚌埠药材采购供应站,至1985年,经营中药材620种,中成药480种,辖经营部、批发部、药店等网点9个。
上一篇:第六节 书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