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乡镇工业
1958年,市郊农村始办社队工业,有3户小农具修配厂,30多名亦工亦农的从业人员。之后到1965年间,社队工业企业均逐年增多,但“文化大革命”前期处于徘徊不进状态。1974年后渐有发展,至1980年有160户,厂房面积9.56万平方米,产品100多种。其中,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占80%,为大工业服务的占10%,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占10%。主要产品为机制红砖,1980年产量2.34亿块。
“六五”期间,乡镇工业发展加快。1985年,市郊村及村以上乡镇工业244户,从业人员1413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59万元,净值2419万元,厂房面积13.35万平方米,已形成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玻璃制品、食品、纺织等工业门类,主要产品540余种,年工业产值6933万元。此期,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年产值达50万~100万元的有41户,年产值超100万元的有8户。其中,第六棉织厂规模最大,年产值490.4万元。是年,乡镇工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产量为:磷肥1930吨,水泥瓦31.96万块,水泥预制件29.28万件,石灰15500吨,机制砖2.68亿块,瓦3080万片,石棉瓦5.13万块,针织品1.82万件,皮革制品4.1万件,机制纸及纸板2233吨,糖50吨,食用植物油17吨,加工粮食1.16万吨,配合饲料479.4吨,木制家具0.2万件,服装2.22万件,玻璃酒瓶0.75万吨,垫铁2.1万套,风机84台,铸铁242吨,钢磨237台,四氯化碳300吨,编织袋42万平方米,淀粉3700吨,圆钢51吨,榨油机595台,灯芯绒布236万米,花呢16.8万米。
机械制造工业市郊乡镇企业机械制造工业起步于1958年小型农机具的维修制造。翌年,燕山农机厂生产的和面机、包饺子机等,曾由当时的蚌埠地委在全区加以推广。进入80年代,机械制造产品增多。其中,吴小街农机厂可生产万能粉碎机系列产品及榨油机等,所生产的江淮80型榨油机,于1985年荣获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称号。另外,淮光机械厂可生产地道大型通风机,长青农机厂可生产汽车刹车、汽车水箱、粉丝机等,小蚌埠农机厂可生产压力容器。1985年,市郊村以上机械工业企业36户,其中乡办16户,村办20户,从业人员1737人,总产值1022.57万元。
建材工业包括砖瓦制造、水泥制品制造、石灰烧制、砂石采掘等。1976年后,市郊窑厂增多,至1985年,计21户,有砖窑328门,职工4000多名。年工业产值1700多万元,年产机制红砖2.6亿多块。水泥制品企业有5户,从业人员192人,年产值113.69万元。其中,乡办4户,产值82.33万元。砂石开采加工企业29户,其中,乡办7户,村办22户,合计从业人员1462人,年产值761.74万元。淮光砂石场规模较大,产品有小方石、条石、石碴等,质量颇优。另外,燕山乡的陈梁、姜桥,长青乡的黄山、许庄、陶店等村,分别办有石灰厂和耐火材料厂,从业人员80多人,年产值约40万元。
化学工业60年代起,小蚌埠、长淮卫、长青、燕山等公社,办起10多家小磷肥厂。1985年,主要企业有油脂化工厂、淝淮化工厂、磷肥厂等。其中,原小蚌埠公社办的油脂化工厂,初以生产磷肥为主,1967年产量已达500多吨。之后该厂又投产白油膏、氯化钙、软皮白油、水化白油等10多个产品。1978年建成的李楼化工厂,可生产与蚌埠第二制药厂配套的六甲基嘧啶。纺织工业1982年开始起步,到1985年,有企业12户。其中,乡办8户,村办4户,合计从业人员1793人,年工业产值790万元。该业有棉纺织业4户,从业人员1014人,年产值562.22万元;毛纺织业1户,年产值16.54万元,从业人员91人;针织业5户,从业人员221人,年产值80.12万元。主要企业有第三棉织厂、第六棉织厂、花呢厂、第七毛纺厂等。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灯芯绒布230多万米,花呢近17万米。
食品饮料工业60年代初,市郊各公社大队都有机面房、机油房,总数达100多个,直接为农民生活服务。进入80年代,企业规模扩大。1985年,有企业40户,其中,粮食加工业21户,糕点、糖果制造业3户,罐头食品加工业1户,饮料制造业6户。40户企业中,乡办18户,村办22户,合计从业人员1037人,年产值652.86万元。较大企业有长淮粮油加工厂、吴小街粮油加工厂、小蚌埠食品厂、小蚌埠淀粉厂、郊区乳品厂等。另外,长青乡、吴郢乡也办有豆制品厂、腐竹厂、饮料厂等。该业主要产品有面粉、淀粉、豆制品、糕点、冷饮、香槟酒等。
其他工业市郊乡镇企业中,从事服装制造、木材加工和承担玻璃制品、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等生产的有60多户,大都是村办小型企业。主要产品有服装、医药瓶、酒瓶、黄板纸、包装纸箱、民用煤球、水洗猪鬃等。其他工业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值800多万元,主要厂家有席吴纸箱厂、长青黄板纸厂、金台玻璃厂、长淮玻璃厂、张公山煤球厂、淮光煤球厂、雪华鬃毛厂、长淮木材加工厂等。
蚌埠市1978~1985年村以上乡镇工业基本情况表

二、乡镇商业(含饮食服务)
1980年,市郊社队办商业和饮食服务企业49个,从业人员243人。是年,乡镇商业拥有固定资产53.95万元,流动资金34万元,营业面积1.45万平方米,年营业额61.35万元,上缴税金2.75万元。1983年,企业增加到116个,从业人员1021人,年营业额613万元,税利43万元。1985年末,企业120个,从业人员1259人,拥有固定资产422.32万元,流动资金212.67万元,营业总面积12.6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1777.6万元,纯利润42.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2.85万元。其中,从事商品销售的企业81个,人员589人,年营业额1364.18万元;从事饮食业的企业15个,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营业额154.8万元;从事服务业的企业24个,营业面积1.1万平方米,年营业额258.6万元。另外,还有4户个体联户办的商业网点。是年,区直属商业企业营业额348.5万元;吴小街、长青、长淮卫、雪华、吴郢、小蚌埠等乡镇,也都在100万元以上。经营较好的企业,有区直属乡镇工业供销公司、区建材公司、区渔工商公司以及村办长青饭店、迎春饭店、春香饭店、雪华停车旅社、柳营停车场旅社、孙郢停车场旅社等。
三、乡镇建筑及交通运输业
1963年,雪华公社成立建筑队,为第一家社办建筑企业。1972年,郊区成立建筑运输社。1973年后,各公社都成立副业办公室,支持兴办建筑、运输产业。其中,在近郊小蚌埠公社、长青公社、吴小街公社、长淮公社等,都成立有建筑队。另外,一些社队成立短途运输队,有的与城市工厂协作,承担工厂运输业务。此期,各建筑队设备较少,只能承建一般民房和简单工程;运输队也多用小板车和拖拉机作业。
1979年后,郊区乡镇建筑、运输企业大量增多。1985年,建筑企业发展到50多户,年创产值2834万元。其中,乡办的有19个,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创产值1500多万元。各企业由承接一般房屋建设,发展到可承担楼房施工以及水利建筑、安装工程等。同年,乡办运输单位有15户,从业人员3297人。运输工具,包括联户企业和个体户在内,拥有小板车2.7万辆,载重运输汽车190辆,中型拖拉机160辆,小型手扶拖拉机2500多台,大中型拖车3800多辆,各种机动船26艘。全区乡镇交通运输企业产值2803万元,其中乡办企业877万元。同年,郊区成立建筑公司和运输公司,各乡建筑队(公司)、运输队(公司)属其子公司。较具规模的建筑企业,为郊区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雪华乡办)、第二工程处(长青乡办);较具规模的运输企业,为郊区运输公司二分公司(雪华乡办)、四分公司(吴小街乡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