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家禽、家畜饲养均为家庭方式,数量很少。1954年,市郊农村存栏生猪19308头(饲养量30120头),大牲畜11611头,羊1825只。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增加社队集体饲养,各社队均配备一定数量的饲养员。1957年在路东乡高井村和雪华乡分别办养猪场,各有猪1000多头。1959年,市郊农村存栏生猪44596头(饲养量63781头),大牲畜11051头,羊11727只。1960年后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生猪、大牲畜饲养量下降,后逐步回升,至1966年,存栏生猪32122头(饲养48183头),大牲畜11433头,羊2322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猪存栏很少增加,家禽大量减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发展集体饲养家畜、家禽、大牲畜的同时,也鼓励个人饲养,并出现一批饲养专业户,促使畜产业稳步发展。1980年,存栏生猪50603头(饲养80023头),大牲畜12031头,羊1.15万只,饲养家禽14万只。此后,养猪因效益比较低,存栏量未能增加,而大牲畜和家禽均明显增加。1985年,生猪饲养59832头,存栏36998头,存栏大牲畜上升至17075头,饲养家禽上升到30.5万只,存栏羊减少到6180只。当年提供的猪牛羊肉产量2487吨。
一、畜禽品种选介
黄牛市郊黄牛属华北型,按其体型分高腿型和矮腿型两种。60年代初,曾从陕西引进秦川公牛,之后又从河南南阳购进南阳公牛,从吉林省间接引进英国短角红牛。1980年后,黄牛繁殖始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1985年,市郊黄牛饲养10196头。
奶牛、奶羊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天主教堂神甫雇人饲养奶牛两头,产奶自食。建国后1953年,糖业批发商田聘三、吴子安曾合资购荷兰奶牛9头饲养。1955年5月,又有私人开办立新牧场,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有奶牛14头,奶羊36只。农村也有农民饲养奶牛、奶羊,但数量甚微。60年代,蚌埠饲养的奶牛品种,除荷兰奶牛、娟珊奶牛外,还引进黑花公牛,与日系荷兰奶牛杂交,形成黑白花品种,一年产奶量约4000公斤。1975年,长青公社施徐大队第十四生产队办起第一个队办集体奶牛场。1976年后,淮河以南的公社部分大队陆续办起12个奶牛场,饲养奶牛增多。此后奶羊极少饲养。1980年起,蚌埠开始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法,进行奶牛繁殖。1981年,市商业局在蚂蚁山建成奶牛场,占地1000亩;第二乳品厂建成奶牛饲养车间,占地1000平方米。1985年,蚂蚁山奶牛场和第二乳品厂奶牛车间共存栏奶牛546头;市郊集体奶牛场13个,饲养奶牛549头;奶牛饲养专业户252户,饲养奶牛744头。全市奶牛总数1839头,当年产奶384.6万公斤。
猪市郊饲养的猪初属华北猪类型,50年代中期始引进巴克夏、约克夏等种猪,与本地母猪交配。70年代后,相继引进哈白猪、内江猪、长白猪等猪种,与50年代的杂交母猪交配,进行杂交改良,一年可长到140~200公斤。1984年,又从合肥种猪场引进杜洛克猪,属美国瘦肉型猪种。
山羊、绵羊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均是本地粗毛羊品种,成年羊体重30~40公斤,每年可产羊毛4公斤左右。本地羊肉质较好,皮质优良,但毛粗而短,质较劣。60年代初,从萧县、砀山一带引进半细毛羊品种,成年羊体重可达50~60公斤,毛质较好且细长,每只每年可产羊毛8~15公斤。
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养鸡品种以淮南鸡和地方土种麻鸡杂交的后代为多,其体型较大,羽毛蓬松,为肉蛋兼用型鸡。解放后,陆续从外地引进来杭、洛岛红、罗斯、星杂、希塞斯、海佩斯、B6杂交鸡等品种。市郊农户饲养的鸭以地方土种麻鸭为多,另有少量昆山鸭、百日红鸭等品种。1985年,曾从江苏引进澳大利亚狄高鸭品种。市郊饲养的鹅主要是巢湖白鹅,也有少量雁鹅。
二、禽畜疾病防治
市郊家禽、家畜疾病较多。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没有专门禽畜疫病防治机构,少数民间兽医用土方草药治疗一些疾病。因防治不力,家禽家畜生病死亡率很高。每年夏、秋季常禽疫流行,往往一个村庄的家禽全部死光。
1953年,蚌埠成立家畜检疫站。50年代后期,各公社先后建立畜牧医站,除给禽畜打预防针外,还给禽畜治病。60年代后,大牲畜的几种烈性传染病基本消灭,猪的传染病得到控制。1980年,对猪弓形体病采用诊断治疗新技术,治愈率达100%,获1985年市科技成果五等奖。
蚌埠市农村1952~1985年家禽、家畜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水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