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蔬菜种植因城市兴起而增多。清末,津浦铁路淮河铁桥修建时,蚌埠云集两万多名民工,沿淮农民遂扩大蔬菜种植,供给筑桥工人。当时菜园零星分散,主要分布在小蚌埠的吴庵村到山香村一带。另外,雪华乡的叶台、王台、施洼、马村,长青乡的施徐、宋滩村,长淮乡的长淮卫街周围也有种植。菜农大都是地少人多的贫穷农户,粮菜兼种。蔬菜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建国后,地方政府积极扶持菜农发展蔬菜生产,以满足城镇人口的需要。1956年,郊区建成蔬菜生产基地2215亩,蔬菜年上市量达到1100万公斤。1959年成立蔬菜公社,蔬菜生产走上计划种植的轨道,当年有蔬菜基地7760亩,年产蔬菜3407万公斤。1960年、1961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因城乡居民口粮供应减少,倡导“瓜菜代”,促使郊区菜田有较大的发展。1961年,市郊有蔬菜专业基地30237亩。以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好转,蔬菜基地又有所缩减。1965年至1974年,蔬菜基地基本上保持在5000亩左右。
1979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市郊蔬菜基地大体保持在1万亩左右,正常年景一般年上市量2000万公斤左右。1984年起,改革蔬菜产销办法,除大宗蔬菜实行计划种植外,精细品种放开,促使蔬菜产量有较大增长,除满足城镇居民需求外,每年还调出百余万公斤支援兄弟省市。1985年,市郊蔬菜基地9242亩,但通过扩大复种指数,年上市量达4215万公斤,为1980年的1.87倍。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小蚌埠、雪华、长青3个乡,其蔬菜上市量占总上市量的84%。
一、品种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蚌埠蔬菜大多种植本地传统品种。1950年后,陆续从外地引进品种。1985年,市郊共有蔬菜50多类、135个品种,其中,茎类10个,甘蓝类8个,叶菜类30个,根菜类14个,瓜类18个(包括西瓜、甜瓜),茄果类20个,薯芋类13个,豆类11个,葱类5个,水生类3个,其它3个。在135个品种中,栽培面积较大和分布较广的蔬菜,当地品种约占一半。较好的当地品种有40个,其中包括黄杆实心芹、黄心乌、竹青萝卜、大青条豆角、月豇、五月豇、圆葱、长青大刺黄瓜、线椒、黑油皮黄瓜、青线瓠、大青茄等。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大白菜、青菜、苞菜、萝卜、蕃茄等,面积均在千亩以上;芹菜、乌菜、大头青、马铃薯、葱、冬瓜、菠菜等,种植面积在500~1000亩左右;茄子、辣椒、黄瓜、花菜、豆角等面积较小,各在500亩以下。蔬菜生产布局,近郊以生产春夏菜、品种菜、细菜为主,中远郊以生产秋冬菜、大宗菜为主。
品种选介:
大白菜系蚌埠大宗蔬菜,每年播种5000亩左右。该菜产量高,对弥补冬缺、稳定市场、保证供应,起很大的作用。常见品种为大狮头、小狮头、福山大白菜等。1980年前后,从山东等地引进杂交一代品种,大面积推广,已占大白菜总面积的95%以上。其早熟栽培品种有鲁白一号、郑杂一号、青杂五号等,生长期65~70天;中晚熟品种有山东四号、青杂中丰、青杂三号等,生长期85~95天。
甘蓝俗称包菜。1984年以前为春秋两季种植,1985年做到四季栽培。品种主要有牛心苞、鸡心苞、京丰一号、晨光甘蓝、晚丰甘蓝等。其京丰一号甘蓝,是50年代从北京引进的优良杂交种,植株较大,球重约3公斤,亩产3000多公斤。市郊甘蓝每年栽培面积一般在1000亩左右。
青菜主要品种有大头青、圆梗高杆白、汤青菜等,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是蔬菜供应的重要品种。夏季菜一般播种后30天即可收获,亩产约2000公斤;圆梗高杆白秋季腌菜用,亩产4000公斤左右。市郊青菜常年种植面积2500亩。
乌菜又称窝窝头,主要产于长淮乡,是蚌埠蔬菜中的珍品。乌菜分黄心乌和黑心乌两种。黄心乌又称菊花心,黑心乌有大架黑乌和小架黑乌两种。黑心乌产量较高,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但品质较差,种植较少。黄心乌亩产2000公斤左右,种植较多。该菜可适当晚播,露地越冬,翌年春收获应市。
菠菜四季种植,常年供应,为蚌埠蔬菜的当家品种之一。菠菜分小叶菠菜、大花叶菠菜、圆叶菠菜和瓦叶菠菜等。春夏季以种植小叶菠菜为主,生长迅速,上市及时,品质细嫩;秋季以种植大花叶、圆叶菠菜为主,植株大,产量高;冬季多种植瓦叶菠菜,耐寒性好,伏地生长,早春可陆续上市。市郊菠菜种植面积在15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近郊。
芹菜分实心芹和空心芹两种。实心芹质脆而嫩,产量高,种植面积常年在800亩左右;空心芹仅种植200亩左右。1980年后,芹菜采用薄膜保护栽培方法,亩产可达3500公斤左右。
辣椒分青椒和干椒两种。青椒多是灯笼椒,果顶凹下,辣味淡,以鲜销为主。主要品种有小五籽、大五籽等,采用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亩产量较高。干椒有线椒和羊角椒等品种,果实呈尖长形,辣味浓,亩产量略低,为250~400公斤。辣椒栽培多集中在近郊,每年栽培面积800亩左右。
圆葱又称洋葱,分红皮和黄皮两种。红皮葱头扁圆、质脆,味甜而微辣;黄皮葱头圆形,质味不如红皮圆葱好,产量低,栽培较少。圆葱亩产2500公斤左右,每年栽培1000亩左右。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外调支援兄弟城市。
莲藕50年代,莲藕零星分布在农家沟塘中,进入80年代,开始在秦集、李楼公社大面积栽种。1985年,郊区莲藕面积1.8万亩,总产量约2400万公斤,除供应本地外,多外调天津、北京等城市。品种有当地红莲藕和70年代从合肥、南京等地引进的白莲藕。
萝卜四季栽培,亩产1000公斤左右。品种有牛桩红、青皮脆、弯腰青等,亩产3500公斤左右。萝卜除少部分上市外,大部分挖窖贮藏,冬季缺菜时供应市场。另有小顶红、心里美等品种少量种植。萝卜种植面积常年在5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小蚌埠、长淮和雪华乡。
胡萝卜分黄胡萝卜和丁香胡萝卜两种。黄胡萝卜皮肉均呈黄白色,含水份多,味微甜,须根少;丁香胡萝卜皮肉均呈橙红色,肉质稍耿,宜做加工用。胡萝卜亩产2000~2500公斤,年播种面积约200亩左右。
黄瓜每年栽培200~250亩,总产量一般在100万公斤左右,是夏季蔬菜供应的主要品种。其中黑油皮黄瓜,瓜皮光滑,肉厚质脆,无涩味,产量中等,上市较早;长青大刺黄瓜,是蚌埠蔬菜的特有品种,瓜条表皮有较密的刺,瓜条长,产量高,抗病力强。
蕃茄系蚌埠夏季主要蔬菜之一,生食熟食俱佳,每年栽种约500~600亩,亩产4000公斤。蚌埠解放前,没有栽培过蕃茄,解放初期由小蚌埠乡农民崔怀德(退伍军人)从南京引进,嗣后逐步推开。初,主要品种有北京早红、青岛早红等,1980年后,从上海、浙江等地引进一批新品种,抗病力较强,早、中、晚熟配套。
二、蔬菜专业村
小蚌埠乡蔬菜专业村该乡有91个蔬菜专业组,4230户菜农,人口15281人,劳动力7250个。蔬菜基地4093亩,其中旱涝保收地3245亩。全乡灌溉站10座,机井36眼,喷灌面积146亩,滴灌面积6亩。1974年至1983年,年蔬菜平均上市量占市郊总上市量的45.39%。1985年的上市量为2014.1万公斤,占总上市量的47.8%。
雪华乡蔬菜专业村该乡有6个蔬菜专业村,64个蔬菜专业组,2917户菜农,11183人,5653个劳动力。蔬菜基地2146亩,其中旱涝保收地1539亩。1974年至1983年,该乡平均年上市量占市郊总上市量的28.16%。1985年,上市量为1208.7万公斤,占总上市量的28.6%。
长青乡蔬菜专业村1983年,该乡有5个蔬菜专业村,33个蔬菜专业组,2375户菜农,9374人,4987个劳动力。蔬菜基地1217亩,其中旱涝保收地1082亩。是年后,有两个村菜地被国家征用,菜农转为城镇户口。1985年,有3个蔬菜专业村,27个蔬菜专业组,1122户菜农,4227人,2116个劳动力。专业蔬菜基地870亩,其中旱涝保收地500亩。1985年的上市量为317.5万公斤,占总上市量的7.5%。
蚌埠市1973~1985年蔬菜基地面积、产量表

三、蔬菜栽培技术
蚌埠解放前,蔬菜栽培技术原始落后。50年代,开始使用玻璃棚育苗,至60年代,使用玻璃棚小面积栽培。70年代以来,菜地水利设施改善,加上近郊少数菜队引进了喷灌和滴灌设备,1980年,蔬菜旱涝保收面积达6366亩,占市郊总专业菜地的62.4%。此期,还开始应用塑料薄膜棚栽培方法。
进入80年代,蔬菜种植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施用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1980年,小蚌埠公社赵宋大队农科队在塑料大棚中进行黄瓜、辣椒的早熟高产试验获得成功,分别提前20多天上市。1981年,小蚌埠公社小蚌埠大队利用附近化工厂的废热水建一亩温室,室温在20度左右,在冬季也能培育出蕃茄、辣椒。1983年,从外地科研单位购进电加温地热线用于蔬菜育苗,可缩短苗龄期一个月左右,且苗壮,根系发达,成活率高。1984年和1985年,又引进镀锌薄壁钢管塑料大棚,安装拆卸方便,成本低,效果好。1985年,市郊保护地面积达3154亩,其中,温室面积136亩,塑料大中小棚面积1761亩,地膜覆盖面积1257亩。全区蔬菜复种指数平均达238%,有的菜地做到了一年4茬。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