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解放前,淮河以南山丘均为荒山,果树在农户家前屋后有少量栽植。1956年后,蚌埠扩大林果生产,陆续在雪华山、曹山、锥子山、黄泥山、老山、东芦山、西芦山、张公山、小黄山、黑虎山等14座山头进行山场育林,并先后建有西芦山、老山、红旗、淮光、长淮、淮上、东风、星火、马园、桃园、王小沟、中井寺、金圩、施徐、黄山、石巷、燕山、苏井、化陂湖、跃进、高庵等果园26处,面积17150亩。果树品种有桃、李、苹果、葡萄、梨、石榴等。嗣后,这些果园因管理差、社队平调等原因,大都仅经营四五年便废弃。1972年后,又兴建锥山、大徐、东周、秦集、杏山、燕山、许庄等7处果园,面积830亩,主要栽植苹果、桃、梨、葡萄等果树。80年代初,建成梅花山、文教两处果园,计185亩。至1985年,蚌埠常见林木树种200多种,市郊有林地2.44万亩,树木总数273.4万株,林木总蓄积量2万多立方米,自给率占20%;果园14片,面积2358亩。其中,苹果园495亩,梨园843亩,桃园326亩,葡萄园189亩。年水果总产量579吨。
一、山林
雪华山林面积635亩,1962年封山育林,1969年基本完成绿化任务。山上栽黑松,山下栽刺槐、柳树、侧柏、椿树等。1985年,林木总蓄积量1800立方米。林木已进入中幼林期,经抚育间伐的,平均树高4~5米,平均直径12厘米。
曹山山林面积2064亩,1962年进行人工造林,1969年完成绿化任务。1985年,主要树种有黑松、刺槐、侧柏、刺松、水杉、紫穗槐等,平均树高4米,林木蓄积量4500立方米。
锥子山林面积1025亩,1965年起绿化,1969年完成绿化任务。1985年,主要树种有黑松、刺槐、柳树、水杉等,造林密度每亩400~500株,平均树高5米多,林木蓄积量1700立方米。
老山山林面积5257亩,1962年成立崂山林场,1966年进行人工造林,1970年完成绿化任务。1985年,主要树种有黑松、刺槐、乌桕、黄连木、竹子、紫穗槐等,林木总蓄积量7000立方米。
东芦山林面积2477亩,1970年进行人工造林,主要栽黑松,1976年完成绿化任务。1984年又在山上栽马尾松300亩,杉木65亩。1985年,平均树高3米,林木蓄积量较少。
西芦山林面积5443亩,1970年起绿化,1976年完成绿化任务。1980年,新植水杉5万棵。该山林因管理差,1985年,树高平均3米,属幼龄林。
燕山林面积1513亩,1965年起植树,1970年基本完成绿化任务,植有黑松、刺槐、侧柏、乌桕等。1985年,树高平均5米多,林木蓄积量约5000立方米,多数已成材。
黑虎山林面积3648亩,1966年开始绿化,1970年基本完成绿化任务。林木生长不均衡,经间伐的,平均树高达5米;未经抚育间伐的,平均树高只3米。1985年,林木总蓄积量1750立方米,树种有黑松、侧柏、乌桕等。
二、四旁植树
解放前,市郊农民多自发在家前屋后、村边地头植树,部分村庄林木茂盛。建国后,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四旁植树,到1959年约有70万株,60年代约增加40万株。1973年结合造林运动,一年四旁植树127万株,大地初步形成田林网。1976年,市郊农村四旁植树经清查有434万株,材积5.7万立方米。
1977年至1980年,四旁植树增加不多,且砍伐量较大,至1981年清查,仅有247万株。部分留存树木树体已较粗壮。1982年至1984年,四旁植树新增197万株。1985年,又新增62万株,减去砍伐的,总数为400多万株,总材积约10万立方米。
蚌埠四旁植树树种,有大官杨、臭椿、川楝、楝椿、泡桐、法梧、垂柳、刺槐、白榆、意杨、水杉、圆槐、黄连木、枫杨、侧柏、桧柏、麻栎、樟树、女贞、毛白杨等。三、果园选介
七里湖果园位于李楼乡东南2.5公里,占地面积800余亩。建果园前是凤阳县门台区淮光七里湖农庄,1958年划归蚌埠,筹建果园。1959年,果园面积1700余亩,其中梨园约1000亩,其余的是植桃、苹果、葡萄等。1962年,所植桃、葡萄挂果,至1964年,梨也结果。后因管理不善,逐步改种庄稼,1985年仅存梨园约300亩,苹果园30亩。
邱桥果园位于雪华乡邱桥村,1958年冬建园,初占地1700余亩,其中梨园1200亩,其余为桃园。1964年,果树开始挂果,1966年产量达5万公斤。1977年、1978年,在梨园行间种水稻,造成大部分梨树死亡。1981年,对果园实施保护,新整建梨园394亩,苹果园40亩。1983年至1985年,累计产果38万公斤。
小蚌埠果园位于小蚌埠乡卢台与金台村之间,建于1958年,初占地1600余亩,主种苹果、葡萄。1962年,所植葡萄挂果,至1964年,苹果也结果。1966年因架材无法解决,葡萄相继毁掉。1975年存果园800亩,植苹果、梨1万多株。1981年至1984年,果产量每年50多万公斤。1985年,因部分果树受红蜘蛛危害,产量只有40万公斤。
朝阳村葡萄园1985年春,由大连市农业新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在淮光乡朝阳村投资7万多元建成,占地约100亩。当年栽少量二年生带根巨峰葡萄,秋季有少量挂果。所结葡萄粒大、果穗大,每穗重500克左右。
四、树种选介
黑松1958年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品种,60年代起,先后在雪华山、燕山、曹山、黑虎山等16座山场栽培,总面积1.4万余亩,有190万株,约占蚌埠林地树木总数的70%。1985年,黑松成林,一般树高4米多,平均胸径10厘米,成材率较低。
泡桐在蚌埠生长历史较长,可成材。解放前,泡桐为零星栽培,有的成为百年老树,但1960年因处于困难时期,均被砍伐。1965年后,一些公社开始成片栽植,至1985年,市郊共有泡桐10.7万株,市区内也零散分布8万多株。
苹果树1956年,原属凤阳县的淮光乡淮光村最早栽培30余亩。1958年,淮光公社划归蚌埠后,苹果栽培扩大到其他乡村,至1985年,种植面积495亩。品种分国光、黄魁、鸡冠、红玉、祝光、元帅、青香蕉、秋花皮、印度、倭锦等。1985年,苹果产量296吨。
梨树1958年,郊区各公社陆续栽培梨树,邱桥、七里湖、许庄、秦集、燕山、小蚌埠皆有成片梨园。1985年,梨园面积843亩,品种有酥梨、黄梨、巴梨、明月梨等。因梨园多管理不善,产量不高,至1985年,梨总产223吨。
桃树1958年,淝淮公社的小蚌埠桃园村建有300多亩桃园,远近闻名。之后,汪圩、许庄、彭巷、小张庄也有成片桃园。1985年,市郊桃园面积326亩,品种有水蜜桃、大白桃、黄桃、蟠桃、毛桃等,年产30吨。
枣树市郊成片枣林不多,多零星种植。品种有小甜枣、尖枣、圆枣、蚂蚁枣等。1985年,市郊枣产量100吨。
葡萄树1958年至1960年,市郊有成片葡萄园2000余亩。1964年前后,葡萄园大部分被毁坏。1983年后,葡萄种植开始增多,至1985年,共有成片葡萄园189亩,年产量8.5吨,品种有玫瑰香、红玫瑰、金黄后、巨峰、紫葡萄、白葡萄等。
柿树为乡土果树,多为农民自发零星栽培。1985年,市郊柿产量约100吨,品种有牛心柿、镜面柿、磨盘柿等。
五、林木果树栽培保护
幼苗培育民国36年(1947年),蚌埠市郊仅有苗圃5亩,育苗5.3万株,主要培育刺槐、苦楝、青桐等树苗。建国后到60年代,属郊区管理的苗圃约占地100亩,年育树苗约10多万株,种类10余种。70年代,市郊建有5处苗圃,每年提供20余种、30余万株苗木。1983年,树种增加到30余种,苗木增加到50万株,自给率占70%。育苗主要采用春季枝接、夏季芽接等方法。
病虫害防治蚌埠林木病主要有叶斑病、锈病、炭疽病、黄化病、落叶病。另外,泡桐树常见丛枝病,刺槐常见根腐病;虫害主要有松毛虫、袋蛾、刺蛾、介壳虫、天牛、地老虎等带来的危害。果树病常见有银叶病、炭疽病、腐烂病、黑星病等,虫害主要有食心虫、蚜虫、红蜘蛛、二星叶蝉等带来的危害。对林果病虫害防治,50年代主要使用土农药,少量使用六六六、DDT、223等化学农药,60年代采用1605、1059、乐果、DDV和波尔多液等农药,70年代采用敌百虫、敌锈钠、退菌特、乐果、波尔多液等化学农药和白僵菌、苏金杆菌类等微生物农药。进入80年代,多施用亚铵硫磷、托布津、多菌灵等化学农药和白僵菌、青虫菌、H○-1等微生物农药。1980年起,每年大约用化学农药30吨,微生物杀虫剂2.5吨,基本上控制了林木果树的病虫害。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