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开埠后,即有手工衣物缝制作坊。30年代初,一批前店后坊的西服店、鞋店开业,其中三级鞋店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以底、帮、里布三新,鞋子穿破不炸线、不走样,而蜚声省内外。
解放后,机器生产服装、鞋帽增多。1956年,全市服装年产量28.4万件,布鞋3.3万双,帽子31万顶。50年代,服装以平布和色织条格、斜纹、府绸等棉织品为主要面料,款式有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便服等。60年代后,涤纶、涤卡、的确良、三合一等化纤面料的兴起,服装由棉向涤转变。“文化大革命”中,军装流行一时,中山装也盛销不衰,但其它款式不多见。1975年,蚌埠服装产量66.7万件,其中成衣产量为50.7万件;布鞋69.1万双,其中注塑鞋68.5万双;帽子63万顶。
进入80年代,中高档毛呢服装走俏,化纤、针织服装盛行,该业可生产毛呢大衣、西服套装、中山装、滑雪衫、卡曲衫、筒裤、牛仔裤、真丝连衣裙和各式童装。1985年,服装产量达571万件,其中,机织服装123.5万件,羽绒服6.68万件,针织服装436万件,革皮服装5.91万件,毛皮服装539件;鞋产量558.8万双,其中,皮鞋27.54万双,布鞋179.28万双,塑料鞋175万双,橡胶鞋177万双。淮河牌布鞋有120个品种,以质优价廉行销国内23个省市和东欧、北美20多个国家;帽子产量40万顶,其中,缝制帽32.8万顶,皮毛帽7.2万顶。全行业职工4072人,固定资产原值698万元,净值523万元,年工业产值337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46万元,利润214万元。
一、缝纫设备
合作化以前,蚌埠服装、制鞋生产均用脚踏缝纫机或手工缝制。1956年后,服装生产逐步改用96型和44型高速工业缝纫机,初步形成生产流水线。60年代,开始使用电剪刀下料,增添了电动锁边机、钉扣机、双针机、电熨斗等专用设备;制鞋开始采用45型纳鞋机。7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锁眼机、套结机、四针机、多针花色万能机和西服、衬衫生产线,改变了服装生产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制鞋生产增加有圆盘注塑机,采用注塑粘合新工艺。
1985年,缝纫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7254千瓦。其中,二轻系统8户企业拥有工业缝纫机1285台,西服生产线、衬衫生产线、整熨机等专用设备350台。
二、产品选介
灵芝牌毛呢大衣市服装公司名牌产品,1982年开始批量生产,1983年产量达14.6万件,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该产品采用高档毛料精工制作,男装肩头设计宽阔,胸部饱满,穿着挺括大方;女式开刀大衣,利用人对背缝的错觉,增强立体感,同时增加肩宽和胸部高度,增强人体线条美。1982年至1984年,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连续三年夺冠,产品销往江苏、上海、湖北、河南及省内各地。
兔牌童装儿童服装厂传统产品,1954年开始生产,1971年首批出口,1983年生产的花色品种达400多个,产量46万件。该装采用嵌、镶、滚、褶等工艺,巧用面料的条、格、点及花型,色泽艳丽协调,活泼大方。主要款式有四美服、奥运服、夹克衫、海军衫、西服套装、三蓬公主裙、连衣裙、滑雪衫、驼毛大衣等。其绣花童装有素绣、色绣、毛绒绣、贴布绣等,产品畅销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外销22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该厂设计生产的女童套装,以97.9分的成绩名列全省榜首。
淮河牌注塑布鞋淮河鞋厂出品,70年代初开始批量生产,陆续有120个品类。底形结构分平跟、坡跟、中跟三种。1981年产量达189万双。该鞋选用优质面料,采用整体模腔、注塑粘合成型新工艺,不仅外表美观,且耐酸碱,绝缘、透气性好。1978年注塑中跟呢面拉链棉鞋被评为华东地区优质产品,男女注塑布鞋连续4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夺冠。1985年,男中跟平绒方头布鞋获省优称号。1980年,产品开始出口,远销20多个国家。
三、缝纫作坊、工厂
蚌埠解放前,大新、福昌、林鸿昌等西服店及三级、三聚、联成等鞋店,享有声誉。1949年底,缝纫业作坊有130家,从业人员325人,经营方式一直是个体营业,门市加工,手工缝制。
1956年,童装社和第一、二、三服装社及制鞋社等9个生产合作社(组)先后成立。1958年“大跃进”中,全市服装业合并组建地方国营蚌埠市服装公司,继后建立儿童服装厂、朝阳服装厂、时新服装厂、友谊服装厂、环球服装厂、山河刺绣厂、风华服装厂、东方帽厂、银河服装厂等企业。到1985年,缝纫业计30户,其中:
服装业22户,服装公司、儿童服装厂、朝阳服装厂、友谊服装厂、环球服装厂、山河刺绣厂、服装公司服装厂、风华服装厂、第一中学机械厂(生产服装)、东区时代服装厂、中华服装厂、实业服装厂、延安童装厂、红梅服装厂、纺织公司中华鞋帽服装厂、朝阳服装厂五七工厂、敦煌服装厂、银河服装厂、纺织厂服装公司、新颖服装厂、羽绒服装厂、时新服装厂。
制鞋业4户,淮河鞋厂、二轻布鞋厂、东风制鞋厂、儿童鞋厂;制帽业2户,东方帽厂、市制帽厂;其他缝纫业2户,皮件厂五七工厂、特种劳保用品厂。
林鸿昌西服店民国27年(1938年)底由上海人林鸿勋在国庆街谦益里租房开办。经几年经营,生意扩大,民国35年移址于二马路东,有资本折合银元9000余元,员工17人。该店主要制作高档西服,品种较多。民国37年底一度歇业,建国后1950年复业。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并入公私合营蚌埠市服装公司。蚌埠市服装公司市二轻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淮河路504号,占地面积18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467平方米。该公司是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由林鸿昌、中和、大新、上海、美美、华昌、新新、九华等8家较大的私营缝纫店和联成估衣店经公私合营后形成,时有职工72人,年产各式中山装、解放装、学生装、衬衫等3000余件。1958年,市其他服装企业全部并入该公司,职工增至1200人。1961年再分开,公司保留213人。1966年公司改为国营。1975年新建四层生产大楼,专用设备增至200多台,形成流水生产线。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4.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万元,净值63万元,工业设备原值28.4万元。主要设备有裁剪设备11台,缝制及装饰设备215台。机织服装年产量11万件。1985年末,职工251人,年工业产值330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5.8万元,利润27.1万元。
淮河鞋厂市二轻局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涂山路157号,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516平方米。该厂前身是第二制鞋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时有职工87人,年产10多万双解放牌布鞋。1961年曾易名卫星鞋厂,1965年定名为淮河鞋厂,有职工278人,年产布鞋29.3万双。70年代初,开始采用注塑新工艺生产注塑布鞋。1979年,省政府命名该厂为大庆式企业。同年,东区童鞋厂、中区淮河塑料厂并入该厂,1981年迁入涂山路。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4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8万元,净值184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52千瓦,工业设备原值51.6万元。主要设备有缝制及装饰设备127台。1985年,全厂职工689人,年生产各式布鞋155万双,年工业产值701.5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4.6万元,利润49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纺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