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纺织工业始于农村家庭手工织品。民国6年(1917年)即有织土袜作坊。民国7年起,在淮河北岸小蚌埠街有织白布作坊,以十支纱织成,宽尺余。民国15年,淮河南岸城区开办织条子布厂,所织条子布宽一尺七八,用有颜色线纱织成无格花布。民国16年始有毛巾生产,民国17年始有染坊。
沦陷期间,布匹为一时紧缺物资,土法织布和染布兴盛。民国31年,少数布厂始用电动织机织布。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灾民涌入蚌埠甚多,当时织布业“一机养三口,三人齐动手”,可得温饱,织布户大量增加,并以户主籍贯形成寿县、合肥、怀远、山东等帮。其中,怀远帮技术精巧,以织花条子布为优;山东帮擅长织白平布,合肥帮以从事染色为主。民国37年,全市300户纺织户中,以淮光织布厂规模较大,可日产棉布50匹。是年,染布业可染蓝黑色布,年染约100万米;织毛巾作坊,日产毛巾约50打。另尚有手摇麻绳生产。
解放初,纺织业一时面临原料不足、资金短缺等困难,市人民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采取银行贷款、提供原料、收购产品、委托代纺代织等一系列措施,鼓励私人生产者复业。1949年底,棉纺织工业产值达到146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4%;主要产品年产量:棉布215万米,印染布1万米,毛巾1万条。1950年,在扶助私营和个体纺织业恢复生产的同时,对无生活出路的失业工人,组织生产自救,组建了蚌埠麻袋厂;对不能单独开业的私人企业,鼓励联合办厂,开办有德成布厂和光明麻纺织造厂。1952年,纺织业已有棉纺、麻纺和针织3个行业,总产值807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8%。此后,行业和厂家都迅速增加。到1956年,有棉纺、麻纺、染色、针织等行业,计大小工厂413家。是年通过公私合营,企业数量减少,但规模变大。1957年底,纺织业工厂10多家,工业产值达1148万元,主要产品年产量:棉布1080万米,印染布272万米,麻袋24万条,毛巾73万条。
1958年起,在西郊分别兴建拥有5万纱锭、千台布机的纺织厂,年产200万件针织内衣的针织厂,有104台新型设备的麻纺厂西厂;在东郊兴建拥有800枚羊毛粗纺锭的毛纺厂。接着因“大跃进”的失误和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影响了这些骨干企业的全面投产或按期投产,加上一批企业“下马”,造成“二五”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仅2.4%。1963年后形势好转,到1965年,该业工业产值恢复到3409万元,主要产品年产量:棉纱6836件,棉布1333万米,印染布810万米,麻袋237万条,毛线129吨,呢绒5万米,棉毛衫裤13万件,毛巾188万条。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业扩建毛纺厂,兴建印染厂,更新染织厂的设备,新成立第二麻纺厂,并小批量生产化纤,使纺织工业总产值到1975年达14553万元。至此,纺织工业的棉、毛、麻、丝、针、染、化纤7大门类齐全。1979年,企业增加到27家,工业总产值达21549万元,主要产品年产量:棉纱5.93万件,棉布4374万米,印染布4362万米,麻袋1337万条,毛线670吨,呢绒46万米,棉毛衫裤102万件,毛巾717万条,床单17万条。
1979年后,纺织工业在改革中发展,1985年拥有企业40户,职工28659人,其中女性占63.1%,高于工业其他行业。年实现工业产值4235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4%,属支柱性产业。其间1983年到1985年,该行业开发新产品338项,新品种562项,新花色1004项,实现了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产品入库率三个同步增长,产值和利税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第一。1985年,该业主要产品产量:各类纱1.09万吨(含化纤纱1911吨),各类布3922万米(含化纤布288万米,混纺布904万米),印染布3580万米(含化纤印染布129万米,混纺印染布554万米),麻袋2646万条,毛线2036吨,呢绒205万米,棉毛衫裤184万件,毛巾335万条,床单84万条,毛毯8.66万条,化学纤维609吨,丝织品72万米;年产品销售税金3734.9万元,利润3127万元。
1949年至1985年,全市纺织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其中全民企业1.68亿元;同期,全民企业累计实现利税6.8亿元,是投入的4倍。
蚌埠市1949~1985年纺织品产量统计表

一、纺织业设备
民国10年(1921年),蚌埠织布作坊14~15家,有布机20余部;织袜者6~7家,织机数部。民国17年夏,河南人陈希平创设光淮袜布厂,有袜机40余部。继有恕明布厂开设,有铁木织机20余架。嗣后又创办毛巾厂,有毛巾机10余部。民国20年春,纺织业计有条子布机245部,手摇袜机92部,毛巾机38部。民国23年,全埠织条子布者,陡增布机350余台。同年,从合肥迁来的鸿丰染厂,有3对染缸,是第一家机器染厂。到解放前夕,全市有棉布织机400台,大部分为木机,也有一部分电动铁木织机;染布业有染缸5对;另有100多台摇袜机和毛巾机。
1950年起,纺织业设备不断更新,1959年拥有纱绽近1万锭,丰田型普通织机240台;染布业增加有烘干机、码布机、丝光机、拉幅机、精炼罐等;制线业有80绽木纱机1台,蜡光机2台,翻线机1台;毛纺业有纺绽800锭,另有缩呢机、拉毛机、烫呢机等;麻纺业有26台麻袋织机,另有软麻机、梳麻机、纺线机、整经机等。棉纺、棉针织、印染、毛纺、麻纺共拥有机械设备1360台。
60年代,该业设备增加不多,70年代后平均每年增加400余台。1985年底,该业拥有动力机械总能力492794千瓦,专用设备7269台(含进口设备214台),价值6967.8万元。在全部设备中,棉纺织设备占57.16%,毛纺织设备占12.97%,麻纺织设备占9.19%。其中纺织工业公司29个工厂,拥有纺纱专业设备651台,棉布织机2274台,棉纺锭9.56万锭,印染专业设备110台,针织内衣设备210台,制线设备191台,毛纺专业设备487台,毛纺锭1.38万锭,麻纺织机340台,麻纺锭6400绽,丝绸专业设备75台。二、织品选介
纯棉平布系纺织厂主要产品,1975年投产,1978年开始出口日本、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该产品幅宽123厘米,入库一等品率稳定在99%。
银梭牌低弹长丝交织花呢色织布厂名牌产品,1984年7月设计并投产,9月经省纺织厅鉴定为安徽省新产品。该产品幅宽147厘米,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产品配色合理,用灰、白、花线做经,嵌有蓝、棕、黄嵌条,色泽素雅大方,条纹清晰,弹性好,宜做中青年男女套装,是春秋两季的理想面料。1985年评为省优质产品。
中条印染灯芯绒灯芯绒印染厂出品,1959年投产。该产品绒毛丰满、平整,线条清晰、均匀,手感弹滑、柔软,光泽柔和,既有保暖性,又兼具透气性能,宜做各种服装,也是装饰布、沙发布的理想布料。其中,硫化元灯芯绒和玫红灯芯绒于1980年评为全国优良产品。1981年、1985年,玫红灯芯绒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硫化元灯芯绒评为省优产品。该产品于1985年生产895万米,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83年入库一等品率达到最好水平,为90.42%。产品从1979年起打入国际市场,远销美国、日本、苏联、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玫红宽平布印染厂出品,1976年投产。产品幅宽108厘米,1980年评为省优良产品;同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纺织部优良产品。产品烧毛均匀,丝光效果好,色泽鲜亮、丰满,手感柔软,条干均匀。1980年产量最高,为154.70万米。
春燕牌棉毛衫裤针织厂出品,1959年投产,1965年10月以春燕商标注册。原料以32支棉纱为主。自1976年起增加腈纶原料,开始生产腈纶棉毛衫裤和腈棉交织衫裤,品种达百余种。产品采用双层线圈罗纹组织的针织棉毛布缝制而成,有柔软、轻松、厚实、暖和之感。其中,腈纶棉毛运动裤式样美观,色彩鲜艳,缝口精细,尤为青少年喜爱。1983年,工厂棉毛衫裤产量最高,为93.69万件。1980年,产品达到一档(90%)水平。同年,春燕牌腈纶棉毛运动圆领衫获省优称号。1984年,春燕牌42支精漂三针女衫、腈棉交织三扣翻领女衫获省优称号。春燕牌42支普梳精漂圆领男衫针织厂名牌产品,1959年投产,原料采用42支棉纱,从80厘米到105厘米计6个规格。1980年进一步改进工艺,领口改用60支纱滚领。该衫于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产量最高,为57万件。
蚌山牌42S/3纸纱团制线厂名牌产品,1957年投产。初期用木芯,叫“木纱团”;1960年改用纸芯,并注册为蚌山牌。产品单线拉力强度高,适用于服装行业高速缝纫。1983年,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产量最高,为345万只。
面巾纺织装饰品厂出品,1983年已有50多个品种,其中主要有彩条、素色印花、提花等品种。主要原料为21支、32支纱。其中,414彩条毛巾于1979年评为省优良产品。1972年起,红梅牌毛巾打入国际市场。1979年,面巾出口量最高,为21.36万条。1980年产量最高,为89.91万条。
毛巾被纺织装饰品厂出品,1975年投产,到1983年,有10多个品种、40余种花色。所用原料为21支纱,花型有热带鱼、葡萄花、金鱼、双凤牡丹花、枫叶等。其中1030型毛巾被,以葡萄花为背景,1981年被评为省花型设计二等奖。产品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富有立体感。1985年总产量为14.97万条,入库一等品率78.48%,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
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大地毯原毛纺厂出品,1961年2月投产,6月完工。全毯面积94.5平方米(长12.6米,宽7.5米),颜色为浅米色,原料为羊毛,规格为6支纱4股。该毯专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颇受中央、省委领导赞赏。
A01004全毛麦尔登第一毛纺织厂出品,1962年投产。该产品是粗纺毛呢中高级全毛织物,色泽以藏青、黑色为主,宜制作春秋男女服装。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生产量达1.09万米。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和省内各地。
毛条1958年毛纺厂成立后,生产的毛条供本厂使用。1981年毛条厂成立后,生产的毛条开始对其他毛纺厂出售。该产品采用新西兰进口优质羊毛,经分选、洗涤、干燥后,梳理加工而成。1984年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总产量1326吨,平均入库一等品率高达98.66%。
麻袋第一、第二麻纺织厂主要产品。1950年底先由第一麻纺厂投产,1971年生产107×73×927型国内通用袋。到1985年,两个厂已生产过20多种规格的麻袋。产品吸湿散热、透气性好,抗断裂强度高,对包装物有缓冲、保护作用,是装运大米、食盐、小麦的理想包装物品。该产品20%出口,1974年以来是外贸部门“信得过”产品(出口时用黄山牌商标),质量超过国家标准。第二麻纺织厂的三五牌麻袋,1982年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1983年获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第一麻纺织厂的庆丰牌麻袋,1984年评为省优质产品。
麻布第一、第二麻纺织厂主要产品,均采用省内种植的二、三级红麻为原料,合计年产能力500万米。产品主要用于烤烟、茶叶、羽毛等土特产品的外贸出口包装,畅销上海、天津、济南、连云港、常州和省内各市、县。产品抗断裂强度超国家标准30%~50%,其它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1983年,第二麻纺织厂的三五牌麻布相继获省、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银质奖章;1985年,第一麻纺织厂庆丰牌麻布评为省优质产品。
麻纱线第一、第二麻纺织厂均有出品,合计有21种规格。产品主要用于填充电缆,也可作为工业和民用麻纱。产品条干及捻度均匀,可保证电缆的外径尺寸精度,有利于提高电缆的绝缘强度。1983年,第二麻纺织厂的三五牌1.6支麻纱线获省和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和省内各地。
百灵牌涤纶仿毛哔叽丝绸厂名牌产品,1981年10月投产。原料采用150D涤纶低弹长丝,外幅宽144厘米,内幅宽142厘米,主要用于服装面料。1984年产量最高,为1万米,畅销10个省市。同年9月,产品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产品入库一等品率为60%。
三、纺织作坊、工厂
民国12年(1923年),寿县人邹月庭已在蒋家巷开设布坊。继后布坊和染坊增多,其中有:民国14年黎邦洪开办的布坊,民国16年谢义和开办的义和布厂,民国17年陈希平开办的光淮袜布厂,王玉恕开办的恕明布厂,方祝山开办的春和染坊,史少宣开办的天和染厂,民国18年王佑为开办的义盛布厂,民国23年合肥人洪经权开办的鸿丰染厂,民国24年邓子阳开办的平民织布厂,民国26年孙淮山开办的同盛布厂。
沦陷初期,一部分布坊、染坊停业,仅有少数布坊扩大了经营,如邹月庭布坊扩大为恒记布厂,雇工百余人。民国29年后,布坊、染坊多复业,至民国34年,有织布厂45户,染坊8户。民国31年,陈春泉兄弟开办的源隆布厂规模较大。抗战胜利后,手工织布作坊大增,至民国37年有300余家。
解放初,鼓励手工作坊和私营工厂复业,同时开展生产自救,建立一批合作性的小厂。1955年,大小织布、染色、针织等作坊、合作社组、工厂,计413户。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变分散生产为集中生产,全市有较大棉织厂3个,染织厂2个,针织社、制线社、织带社各1个。1958年起,纺织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到1985年,拥有企业40户,其中:
棉纺业1户,纺织厂;棉织业9户,灯芯绒印染厂、棉织厂、第二棉织厂、织布厂、色织布厂、第二色织布厂、第三棉织厂、第四棉织厂、第六棉织厂;印染业1户,印染厂;棉制品业3户,纺织装饰品厂、二十三中校办工厂、长青手帕厂;帘子布制造业1户,帘子布厂;棉针织品业4户,针织厂、针织内衣厂、绒衣厂、儿童羊毛衫厂;其他纺织业1户,第五棉织厂;棉线带制造业3户,制线厂、东风织带社、山香针织品厂。
毛纺业4户,第一毛纺厂、第二毛纺厂、第三毛纺厂、第四毛纺厂;毛条加工业1户,毛条厂;毛针织品业4户,羊毛衫厂、标牌厂、华美针织服装厂、吴郢棉毛针织厂。
麻纺织业2户,第一麻纺织厂、第二麻纺织厂;其他麻纺织业2户,省烟草公司门台孜包装材料厂(生产红麻绳)、麻线制品厂。
丝织业1户,丝绸厂;其他纺织业2户,无纺布厂,花呢厂;其他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1户,羽绒厂。
蚌埠第一麻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红旗一路东首,占地面积5.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0年12月市生产救灾委员会组织一部分失业工人办起来的麻袋厂,时有职工40余人,十几间平房草棚,生产设备除私人携带入厂的手摇麻线车外,只有一台木织机。1952年,私营光明麻纺织造厂和摇绳组并入该厂。1957年,工厂更名为公私合营蚌埠麻纺织厂,翌年在西郊兴建分厂。1966年,改名为国营蚌埠麻纺织厂。1972年在西郊兴建的西厂划出,独立为第二麻纺织厂,本身更名为第一麻纺织厂。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1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59万元,净值68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779千瓦,工业设备原值479.7万元。主要设备有梳麻机16台,粗支精纺机11台880锭,细支粗纱机24台2400锭,麻袋织机144台,麻布织机36台。其中,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有梳麻机9台、粗支精纺机6台、细支精纺机8台、麻袋织机38台。1980年,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于管理。1985年,全厂职工2453人,主要产品产量:麻袋1268万条,麻纱线954吨,麻布80万米。为扩大生产,于1984年11月筹建地毯车间5800平方米,不久引进英国科柏公司S.T簇绒机2台,丹麦肖宾公司整理机1套,配套国产四米芡麻地毯布织机12台,1985年底安装完毕,开始生产长丝簇绒地毯。1978年,工厂被评为省“大庆式”企业,1979年评为省先进集体,1983年评为省节能先进单位,并获市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一等奖;在纺织部对全国48家麻纺企业技术经济综合水平考核中,名列第二。1984年,在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夺得金杯奖。建厂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6971.9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3140.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32.7万元,利润354.万元。
蚌埠灯芯绒印染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胜利路140号,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81万平方米。该厂原由1952年公私合营淮光布厂和德成布厂合并而成,名为公私合营蚌埠染织厂。1958年,公私合营第二染织厂并入,1962年又有蚌埠棉织厂、红光印染厂、怀凤布厂、蚌埠小纱厂等并入。1966年,工厂改为国营。1984年改名为蚌埠灯芯绒印染厂,1985年组成蚌埠灯芯绒总厂,统一安排蚌埠第二、第四棉织厂和固镇棉织厂的生产。该厂前期主要产品是平布、面粉袋,1960年试产灯芯绒,1966年生产华达呢、大衣呢、色织布,1982年增加新产品印花灯芯绒。1971年8月,工厂在西郊新建印染车间试车投产,翌年该车间即划出,扩建为蚌埠印染厂。1975年,工厂仿制54型连续轧染生产线投产,灯芯绒年产能力达1000万米,并将灯芯绒定为专业生产的方向。自1949年至1985年,工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397.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71万元,净值1024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819千瓦,工业设备原值607.8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5台32蒸吨,棉布织机402台,染色机22台,印花机1台;居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有染色机、印花机各1台。主要产品印染布生产能力1900万米。1985年,工厂有职工1561人,主要产品产量:坯布564万米,印染布1641万米。1949年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9524.6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4162.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05.4万元,利润349.3万元。
蚌埠制线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太平街97号,占地面积766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655平方米。该厂前身为1956年3月由4个棉线生产小组合并而成的供销生产合作社,时有职工117人,在租用的草房内手工生产丝纱包头、绣花线等。1957年与市丝线供销社合并,1958年更名为蚌埠制线厂,转产黑、白、蓝三色民用线,曾一度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81年4月,重工局所属阀门厂与之合并,职工增至800余人,设备也有所更新。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2.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4万元,净值115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360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20.4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4台,捻线机、并捻联合机12台,纱线炼漂机1台,纱线漂白机2台,纱线丝光机4台,染色机6台。1985年,全厂职工718人,各类线生产量437吨,绳带线制品437吨,年工业产值841.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4.6万元,利润20.2万元。
蚌埠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333号,占地面积27.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该厂原名国营安徽第三纺织厂,1958年4月开工兴建,中间因“大办钢铁”停建,1959年3月又续建,5月1日开工出纱。1961年5月更名为安徽省蚌埠纺织厂,职工1889人,年生产棉纱17388件,棉布48554米。1961年,工厂因原棉不足曾停产,后逐步恢复生产,1965年正式全面投产。1985年有职工6320人。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831.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82万元,净值223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1924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784.8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2台12蒸吨,化纤设备13台,粗纱机35台,细纺机196台,棉布织机922台。达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为梳棉机12台,细纱机74台。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化纤609吨,棉纱10917吨,布1707万米。其宽纯棉平布远销日本、美国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自建厂到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20726.5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855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05.5万元,利润463.3万元。
蚌埠第一毛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凤阳东路23号,占地面积3.7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原省供销社蚌埠办事处的猪毛绒厂,1958年2月改建成蚌埠毛纺厂。1962年隶属省轻工业厅。同年,蚌埠人造纤维厂并入该厂。1964年后,逐步形成洗、纺、织、染全能毛纺企业。1981年,该厂精纺、毛条、洗毛和机修4个车间划出,各独立建厂,自身易名为第一毛纺厂。1982年,蚌埠机床附件厂“下马”,部分职工、厂房和设备并入该厂。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23.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83万元,净值860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433千瓦,工业设备原值478.2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3台,翼锭粗纱机2台,散毛染色机6台,粗纺梳毛机10台,粗纺细毛机10台,普通粗纺毛织机72台,缩呢机12台,染呢机9台,针织绒细纱机6台,绒线染色机8台。设备中有65台粗梳毛织机达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全厂职工1889人,主要产品产量:毛线554吨,呢绒83万米。建厂以来,累计实现利税9185.7万元。年工业产值3041.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26.2万元,利润404.5万元。
蚌埠针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315号,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该厂于1958年筹建,1959年4月试车投产。1961年3月,蚌埠第二针织厂并入,人员由501人增到1390人。1961年停产,1964年恢复生产。1965年,调出毛巾、床单设备和200名职工另建毛巾厂,本身专门生产卫生衫裤、棉毛衫裤和汗衫背心针织品。1974年完成烫平机、翻毛机等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漂染车间的扩建,1980年建成涤纶化纤生产线。1982年引进意大利平网印花机等设备,形成涤纶纺丝绸印花生产线。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92.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98万元,净值840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427千瓦,工业设备原值797.3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8台,印花机1台,蒸化机1台,轧光机4台,汗绒两用机41台,棉毛机49台,提花纬编机7台,大圆纬编机11台,毛圆机2台,经编机9台,高温坯布染色机4台,坯布染色机11台,自动平网印花机1台,剪裁机24台,缝制及装饰设备213台。设备中达国际水平的有棉毛机12台、自动平网印花机1台,达国内先进水平的有棉毛机8台。1985年,全厂职工1010人,主要产品产量:针棉织品折用纱线702吨,棉针织坯布680吨,合纤针织品折用涤纶长丝171吨,合纤长丝针织面料181吨,针织服装343万件。自建厂以来,累计实现利税2891.8万元。年工业产值1427.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7.8万元,销售亏损107.9万元。
蚌埠纺织装饰品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交通路53号,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该厂系1965年下半年调蚌埠针织厂的20台电动毛巾机和2台床单机,利用原公安系统的新生鞋厂厂址建立,时称毛巾厂,有职工200余人。1970年后,对厂房、设备逐步更新改造,1982年5月改名为蚌埠毛巾床单厂,1985年2月更名为蚌埠纺织装饰品厂。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68.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922.8万元。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3万元,净值381万元,工业设备原值257.5万元,主要设备有印花机4台,纱线炼漂机1台,毛巾织机92台,床单织机100台。全厂职工1319人。主要产品有毛巾、床单、毛巾被和床罩、窗帘、台布等绣绒装饰品。主要产品产量:针织品折用纱线1064吨,毛巾335.17万条,毛巾被14.97万条,床单84.3万条,提花线毯1.99万条。年工业产值1001.5万元,产品销售税金89.8万元,利润39.2万元。
蚌埠第二棉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朝阳路,占地面积1.6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该厂系1966年4月由西区民政部门组织家庭妇女兴办,原名西区麻布加工厂,时有12间草房,2台铁木织机和8台脚踏人力机,职工700多人,但大部分人领料在家作业,按件计资。1970年因职工下放,人员减至373人。同年,开始试制帆布,改名为西区帆布厂。1979年3月,工厂划入纺织局,改名为蚌埠第二棉织厂。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12.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1万元,净值20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247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37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1台,浆纱机2台,棉布织机476台,自动卷纬机4台。1985年,全厂职工831人,棉布产量447万米。年工业产值80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8.5万元,利润13.6万元。
蚌埠第二麻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235号,占地面积9.2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蚌埠麻纺织厂西厂,1972年6月划出独立,定名为第二麻纺织厂。1973年兴建化纤车间,1975年起批量生产塑料编织品,1982年又兴建兔毛纺车间。建厂到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740.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10万元,净值108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542千瓦,工业设备原值752.9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1台,自动卷纬机3台,毛条制造设备8台,粗纺梳毛机3台,粗纺毛细纱机3台,梳麻机15台,粗支精纺机9台,细支精纺机24台,麻袋织机120台,麻布织机40台。其中,技术状况达国内先进水平的有粗支精纺机2台、细支精纺机6台、麻袋织机16台。1980年,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于管理。1985年,工厂职工2631人,主要产品产量:麻纱线1348吨,麻布169万米,纯麻袋折通用袋1090万条。该厂1977年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评为全国纺织战线学大庆先进单位,1984年获省先进单位奖牌。建厂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7884.5万元。年工业产值384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81.2万元,利润502.3万元。
蚌埠印染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391号,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该厂原系蚌埠染织厂在西郊的一个印染车间,1972年划出单独建厂,时有职工136人。1973年建成71型调幅纯棉卷染线,1974年又兴建1500万米74型宽幅纯棉轧染生产线,1979年10月投产。1981年4月,年产1000万米的化纤漂染线投产,1982年中长织物染整生产线安装,1983年试车投产;同年,印花设备开始安装,1984年试车成功。该厂主要产品是纯棉、涤棉、中长纤维印染布,年生产能力5500万米,1985年实际产量1939万米。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88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25万元,净值2303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5763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733.5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3台40蒸吨,炼漂设备11台,染色机16台,印花机1台,其热熔连续轧染机、放射式辊筒印花机达国内先进水平。建厂至1985年,实现利税总额5331.7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1159人,工业产值418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06.8万元,利润8.7万元。
蚌埠色织布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涂山路西段,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307平方米。该厂前身是蚌埠前进针织厂的织布车间,后划出独立成厂,称蚌埠色织布厂。1979年9月,原属第三麻纺厂代管的纺织器材厂和中区第三棉织厂并入该厂。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77.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6万元,净值176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921千瓦,工业设备原值204.5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4台,捻线机5台,浆纱机2台,织布机64台,纱线高温高压染色机3台。1974年开始生产纱卡和府绸白坯布,1980年起产品转向化纤,试产中长华达呢,但产品滞销。1983年改装布机,试产双幅化纤布,当年扭亏为盈。1984年试产纯涤纶四季隐条呢等14个新品种,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活动中,工厂被评为先进集体,获银杯奖。1985年,全厂职工585人,布产量154万米,工业产值1002.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6.4万元,利润82.1万元。
蚌埠第二毛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凤阳东路23号,占地面积4.1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该厂于1980年兴建,1983年形成4752纺锭的生产能力。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317.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17万元,净值1180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730千瓦,工业设备原值442.1万元,全部是80年代出厂设备。主要设备有络筒机3台,汽体烧毛机1台,蒸呢机3台,带温毛球染色机5台,毛精梳机10台,翼锭粗纱机4台,环锭细纱机14台,精梳毛织机96台,毛绳状染色机3台。设备中的毛精梳机、环锭细纱机、精梳毛织机和毛绳状染色机达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产量:纯毛织品98万米,混毛织品15万米。建厂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976.9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1482人,工业总产值2002.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62.2万元,利润250.3万元,获市创最佳经济效益金杯奖。
蚌埠第三毛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朝阳路8号,占地面积6859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185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70年3月从蚌埠织带厂划出成立的第二制线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1年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4年生产袜子,1979年改称制袜厂。1980年转产毛线,1981年5月改名为绒线厂,同年8月更名为第三毛纺厂。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净值182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629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29.3万元,。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8台,针卷粗纱机17台,绒线细纱机5台,绒线染色机4台。全厂职工575人。年毛线产量1085吨,年工业产值2309.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615.7万元,利润365.8万元。1971年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2247万元。
蚌埠第四毛纺织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龙河路16号,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该厂原系蚌埠毛纺厂的“五七”工厂,建于1970年5月,有57名职工,主要是利用毛纺厂的下脚毛生产民用毯。1980年,毛纺厂的毛毯生产设备调拨给该厂,改名为蚌埠毛毯厂。1981年7月改为蚌埠第四毛纺织厂,1982年迁入已经“下马”的机床附件厂旧址。建厂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00.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8万元,净值142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705千瓦,工业设备原值209.8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1台,毛绳状染色机1台,散毛染色机3台,粗纺梳毛机6台,毛毯细纱机5台,提花毛毯织机30台,绒线细纱机1台,绒线染色机3台。1985年,全厂职工641人,主要产品产量:毛线211吨,毛毯86600条。年工业产值753.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79.5万元,利润52.3万元。
蚌埠丝绸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大庆路,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497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3年合资组建的网带生产组,1957年与文华卷烟袋生产组合并成立织带生产合作社,时有脚踏铁木织机6台,职工36名,年产值不足10万元。1968年改为蚌埠织带厂,1978年一面试制胶帆带,一面筹产丝绸产品,9月安装一台丝纺机,生产出线绨和软缎被面,投放市场,十分畅销。1979年,工厂生产的丝绸纳入国家生产计划,由上级分配给40台定型丝织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1980年1月改名为蚌埠丝绸厂,3月在西郊建新厂房,1983年投入生产。建厂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6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2万元,净值172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250千瓦,工业设备原值98.1万元。主要设备有棉织机62台,络丝机2台,并丝机2台,捻丝机2台,丝织机56台,高温高压卷染机1台,平式热定型机1台。1985年,全厂职工578人,年丝织品产量72万米,印染丝织品38万米。年工业产值452.3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8.8万元,利润18.1万元。
蚌埠羊毛衫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燕山路迎河桥,占地面积588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6年市委统战部组织工商业者家属子女在华盛街兴办的手套生产组,1959年成立跃进针织厂,工人增至120人,厂址迁到华丰街。1974年易名为蚌埠第二针织厂,1980年9月定为蚌埠羊毛衫厂。同年,从上海引进兔毛生产流水线。1981年6月,与驻蚌海军航空第二机务学校签订合同,接纳军队家属80人进厂做工,校方提供厂房,同年8月迁入新厂。建厂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01.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净值6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486千瓦,工业设备原值79.4万元。主要设备有络筒机1台,织手套机38台,毛线、毛衫设备201台,中速平缝机31台。1985年,全厂职工466人,主要产品产量:毛针织围巾1万条,毛纱线衫裤22.5万件。年工业产值466.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6.7万元,利润37.2万元。
蚌埠毛条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凤阳东路23号,占地面积5.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该厂原是毛纺厂的洗毛和毛条车间,1981年8月独立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565.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9万元,净值372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069千瓦,工业设备原值210.9万元。主要设备有洗毛联合机2台,精纺梳毛机6台,毛精梳机34台。该厂主要为市一、二、三、四毛纺厂及省内其他毛纺企业提供原料,年纯化纤条产量276吨,毛条产量1050吨。建厂以来,累计实现利税677.3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505人,工业产值1588.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0.6万元,利润438.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缝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