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食品
蚌埠开埠前后,即有手工业作坊生产面粉、麻油、豆制品、酱制品等,一些商户的前店后坊也制作糕点、糖果。民国4年(1915年),德国商人曾在蚌开办麻油制造公司,属手工作坊,可日产麻油500公斤。民国16年,信丰面粉厂投产,是最早的面粉加工厂;民国19年,宝兴第二机器面粉厂也投产,两厂可日产面粉1万袋(每袋22公斤)。民国25年,有无锡、镇江客商在蚌开办大生米厂,日碾米2000公斤。民国26年,全埠面粉日产量为17.6万公斤。
民国27年沦陷后,宝兴面粉厂大部分设备被毁,工厂停产,至民国29年后陆续恢复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家面粉厂生产运转正常,并有私营小型碾米厂出现。
蚌埠解放后,市人民政府组织两家面粉厂开工生产,新成立勤丰油厂,并鼓励各手工作坊恢复碾米、榨油及制作糕点、糖果等,到1949年底,即生产面粉12667吨,大米5959吨,食用植物油235吨。1954年开办蛋品厂,始生产蛋制品。1956年7月,由苏联援建的肉类联合加工厂投产。“一五”时期,糖果、糕点、乳品、酱品、豆制品均逐步采用机器生产,到1957年,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食用植物油2228吨,面粉6.28万吨,大米4.46万吨,糖果283吨,蛋制品82吨,淀粉745吨,肉类1.65万吨,禽类505吨,糕点880吨。食品制造业年工业产值613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为1952年的2.96倍。
1958年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并持续近20年时间,食品业多数产品产量提高不多,有的下降。1976年,该业主要产品产量:干蛋品140吨,冻猪肉3.22万吨,肉罐头2882吨,糕点饼干3064吨,面粉4.73万吨,大米3.2万吨,食用植物油958吨,非食用植物油60吨,鲜牛奶414吨,出口分割肉740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鼓励消费品生产,食品制造业6年增加32家工厂,形成一个大、中、小型企业齐全的工业部门。1980年,国家投资扩建果糖厂一万吨的生产能力,1982年9月动工,1985年投产。至1985年,乡以上独立核算的企业发展到55户,占全市企业数的10.36%;职工年末人数10029人,占工业职工数的7.66%。在全部职工中,女性占44.6%。该业工程技术人员仅203人,比重占2.02%,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同年,该业工业总产值为30523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18%。全部食品制造业已拥有粮食加工、植物油加工、屠宰和肉类加工、蛋品加工、乳品加工、罐头食品制造、食品添加剂制造、调味品制造等11个行业,计30多类,400多种产品。
1985年,食品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大米4.54万吨,面粉11.54万吨,食用植物油5973吨,鲜冻猪肉4.33万吨,禽肉24吨,蛋制品42吨,糖果2943吨,乳制品477吨,肉类罐头5724吨,禽罐头46吨,水果罐头122吨,蔬菜罐头227吨。随着产量提高,16户全民企业全部盈利,盈利总额1733万元,人均2412.6元;该行业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产值611元,实现利税34.6元。
蚌埠市1949~1985年5种食品产量表单位:吨

(一)资源利用
山芋干深加工蚌埠及其周围地区盛产山芋干。50年代,开始用山芋干加工淀粉,并以淀粉为原料,生产液体葡萄糖、口服葡萄糖、专用葡萄糖等,使每吨山芋干创产值由原来的360元上升到2000元。之后再以口服葡萄糖为原料,生产山芋干第三代产品,包括固体葡萄糖、大输液等。1971年,利用山芋干试制成功果糖,后又开发出一批果糖饮料。进入80年代,全市已有14个工厂直接、间接利用山芋干,可进行4个层次的加工,产品有40多种,使该原料增值接近10倍。
生猪综合利用1956年建成投产的肉类联合加工厂,初以屠宰为主,冷冻后出口,1958年起开始生产多种猪肉罐头,并加工成多种熟食上市。60年代起,工厂开发生物制药,从水解猪鬃毛、猪蹄爪甲壳中提取胱氨酸。1972年,从猪大脑和猪脊髓中提取胆固醇,从猪胆汁中提取猪胆酸和胆红素,然后合成人造牛黄。1978年,用水解猪血粉方法,制成精氨酸、赖氨酸,从猪胰脏中提取胰岛素等。进入80年代,已能从猪身上提取制成17种药品,加上罐头和熟食制品,一种原料可生产出近百种产品。
开发粮油复制品建国后,食品加工业对粮油初加工后,再按照“由生变熟、由粗变精”的路子,深化加工层次。1981年,市内有14个生产点,用富强粉生产大馍上市,一部分市民不再费时费力自己蒸馍。另外制成各式挂面、糕团等上市。1985年,该业可生产150多种精细粮油食品。
开发强化食品进入80年代,食品加工业使用维生素C、赖氨酸、食用明胶、果糖、可溶性干蛋白、食用骨粉等强化添加剂,陆续开发出近百种强化食品,其中有明胶软糖、维C面包、维C水晶糖、钙质软糖、高蛋白面包、高纤维面等。
(二)食品业技术进步
解放前,食品制造业技术落后,设备原始简陋。1956年,经苏联援建投产的肉联厂,已采用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之后,其他食品制造企业也不断增添新的设备,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大投资比重,到1983年,已通过多渠道筹资办法,新上两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63项。糕点制造业已普遍推广远红外烘烤技术;罐头生产企业开始使用电子控制技术和先进的灭菌设备。1985年,全市食品制造业动力机械总能力28848千瓦,设备总值300多万元,主要设备200多台套。(三)食品行业管理
食品制造企业分散在20多个部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市加强了食品工业的行业管理。1979年,市民存在“吃鲜奶难”的问题。当时,国营乳品厂发展奶牛饲养受场地限制,而郊区农民却有饲养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遂决定合理分工,让奶牛饲养集中于农民承担,农民负责向乳品厂提供奶源。采取这一办法后,奶源增加,很快实现了鲜奶的敞开供应。1980年起,市委、市政府又将机械、化工行业13个任务不饱满的企业,或转为食品生产厂,或转为与食品配套的生产厂,扩大了食品工业的生产能力。1982年,市成立食品工业办公室和食品工业协会,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履行行业管理职能。该机构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出全市食品工业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1983年12月组织国内专家进行论证,1984年4月为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机构注重疏通食品工业内部和外部关系,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研究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帮助食品企业落实资金、材料,加速技术改造;为企业培训人才,提高企业素质等。1984年11月,食品协会曾组织68种食品赴香港参加国际食品展。1985年,为食品企业解决生产难题30多项。(四)食品产品选介
面粉民国16年(1927年)前,以石磨加工的面粉分小箩面和大箩面。翌年后有机械加工面粉,俗称洋面,注册商标为元宝、大钱牌号,并按商标的颜色区分面粉等级。1954年生产八一粉,1956年生产八五粉,1959年全国统一改为标准粉。1960年至1962年间,因生产原料不足,曾一度生产高粱粉、大麦粉、山芋粉、三合面等。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等级粉,1982年大批量生产精粉,称富强粉。1985年生产的面粉,富强粉占43.7%,建设粉占19.4%,标准粉占25.7%,四号粉占11.2%。1985年,面粉厂生产的标准粉获省优称号。
大米蚌埠米厂在1954年前生产九二米,后逐步用晚籼、粳籼、糯籼等生产等级米。1985年生产的等级米中,籼米占61.91%,粳米占34.14%,其它米占3.95%。
苏式糕团又名什锦糕团,第二粮油品厂出品,1983年投产,系采用上等江米、粳米浸泡后,磨粉加白糖蒸熟,再配进桂花、桃仁、松籽仁、青红丝、瓜籽仁等制成。该产品色形俱佳,香甜爽口,深受顾客喜爱。
鸡蛋龙须寿面粮油食品厂出品,1980年投产。寿面以富强粉精工制成,含鲜蛋10%。面条宽仅0.8毫米。该产品营养丰富,耐煮性强,老人、妇婴食用更宜。
蚌珠牌珍珠饴淀粉类软糖,1957年食品厂投产,为安徽地方特产。该产品以精制绿豆淀粉为主料,配以蔗糖、柠檬酸、上等食用香料制成,入口柔绵,集弹性、韧性、柔性于一身,果味纯正,色泽透明,质量上乘,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分盒装与散装两种。
中式糖果1970年投产,为食品厂出口产品。该品选用花生米、芝麻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砂糖、液体葡萄糖、奶油、调味料等多种原料制成。品种有香草麻片、香麻生酥、花生条酥、奶油花生脆、奶油果仁酥、奶油麻脆等20多种,均具有香、甜、酥、脆之特点,常食能坚筋骨、健脾胃,为安徽之名特产。
明胶软糖食品厂出品,1982年研制,为国内首创。该产品已形成系列,以食用明胶作为添加剂,主要有维C水晶糖、高蛋白桔片软糖、硬质棉花糖等9个品种。该产品销路广,供不应求。
单晶体冰糖食品厂出品,1979年投产,系采用精制白砂糖经科学方法进行再结晶制成。该糖颗粒均匀,有8~12个结晶面,晶体整齐,棱角清楚,色白透明,纯度高,食用方便,易于保存。
红茶奶糖系食品厂于1984年开发的茶叶系列糖果中的主要品种。该糖为圆柱体,颗粒显浅咖啡色,入口香味浓郁,风味独特,保留了茶叶的多种保健功能,198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产品系玻璃纸(深咖啡色)包装,印有蚌珠牌商标。
果葡糖浆果糖厂于1976年试制成功。该糖是食糖的新品种,类似蜂蜜,有“人造蜂蜜”之称,是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单糖。该糖浓度达70%以上,甜度与蔗糖相当,可代替蔗糖广泛用于食品作甜味剂。其特点越冷越甜,配制各种饮料风味尤佳,制作软糕点可保持松软。
鸡汁茶干由民康豆制厂于1979年投产,系采用优质黄豆作原料,手工包坯,用三伏陈酱、母鸡汁、白糖、八角、丁香、甘草、桂皮等多种配料,卤制而成。产品色泽棕红,表面光洁,质地柔韧,滋味鲜美。公泰牌特酿酱油1980年由公泰酱品厂生产,产品保持传统风味特点,色泽红褐,澄清无沉淀,滋味鲜美而醇厚,咸甜适宜。该产品于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猪肉糕肉联厂出品,60年代投产,1982年、1984年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该糕仿西式火腿味配制,成品外型光润方正,皮白肉红,入口清凉香郁。
午餐肉罐头肉联厂出品,1961年起投产梅林牌397克圆听罐头,1984年又投产珍珠牌397克圆听罐头。该产品系以新鲜猪肉为原料,先低温腌制发色,后加入调味料、辅料斩拌,经真空拌和入罐,再经真空密封、高温杀菌制成。罐头为西式风味,适于冷餐、旅游食用。该产品1980年起,曾2次获部优称号,2次获省优称号,1次获国家银质奖。
(五)食品作坊、工厂
蚌埠开埠后,石磨面粉作坊在淮河南岸马村沟和北岸高庵、郭窝孜村兴起,3个村庄几乎家家有石磨,日有200副面挑进集。民国4年(1915年),王乐天、于四在市内开设磨坊,两家有石磨12盘。民国7年后,经营糕点、糖果的一部分商户,用前店后坊方式生产糕点、糖果,较有名气的有稻香村、华兴成、一品香、慎元等商号。民国16年、19年,分别有信丰、宝兴机器面粉厂投产。民国25年,无锡、镇江客商曾在小洋桥下旧货栈建大生米厂,资本1万元,有碾米机2部,风米机1部。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友米厂、新中碾米生产合作社相继建立,石磨坊增加到数百户。另外,前店后坊生产糕点、糖果的也有25户,其中永泰、聚丰食品店规模较大。
解放后食品制造工厂增多,到1985年计55户,含大型1户,中型2户,小型52户。其中:
磨粉业10户,信丰面粉厂、蚌埠面粉厂、柠檬酸厂五七工厂、燕山第一面粉厂、燕山第二面粉厂、李楼面粉厂、吴小街面粉厂、仁和面粉加工厂、淮光粮油加工厂、长淮面粉加工厂;面米制品业2户,粮油食品厂、第二粮油食品厂;碾米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各1户,米厂、油厂。
糖果糕点业19户,食品厂、淮丰食品厂、糖业烟酒商店西后坊、果品公司副食加工厂、第二乳品厂、烟酒公司知青华盛糕点厂、儿童保健食品厂、苏味美食品厂、第二食品厂、西区健康食品厂、营养食品厂、花园新村综合食品厂、长青食品总厂、小蚌埠食品厂、郊区供销社糕点厂、庆康食品厂、东方食品厂、新华食品饴糖厂、秦集糖厂。
肉类加工业5户,肉类联合加工厂、食品公司第二熟食加工厂、西区肉类熟食加工厂、凤凰腌腊卤制品厂、小蚌埠熟食加工厂;乳品制造业2户,乳品厂、珍珠乳品厂。
淀粉糖业、再制蛋加工业、柠檬酸制造业各1户,果糖厂、食品公司禽蛋羽绒加工厂、柠檬酸厂;淀粉及淀粉制品业2户,淀粉厂、小蚌埠淀粉厂。
豆制品制造业6户,豆制品厂、蔬菜公司东海豆制厂、民康豆制厂、燕山豆制厂、华康食品厂、小蚌埠豆制厂;其他调味品制造业2户,公泰酱品厂、粮油食品局酿造厂;其他类未包括食品制造业2户,商业副食品厂、品品香食品饮料厂。
信丰面粉厂市粮油食品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朝阳路17号,占地面积560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该厂始建于民国15年,初名信丰面粉厂,由40多位股东集资20多万银元,在新船塘南沿购地13亩营造厂房,并从无锡购进一套面粉生产设备,民国16年正式开工生产。建厂时工人140余人,职员20余人,日产面粉1000袋。民国20年淮河大水,加之美国大批救灾物资包括面粉涌进中国市场,信丰面粉厂受冲击,工厂租赁给他人经营,更名为兴记面粉厂。日伪时期,兴记面粉厂由日本三菱洋行操纵。抗战胜利后,易人租赁,改名为荣记面粉厂,民国37年再次易人租赁,更名为阜记面粉厂,至蚌埠解放。1949年,该厂隶属于皖北企业公司,实行军事管制。1951年产权发还股东后,更名为和记面粉厂。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并入蚌埠面粉厂。1985年,信丰面粉厂重新开业经营。是年末有职工449人,固定资产原值224.6万元,净值182.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898千瓦,设备达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有磨粉机8台,筛粉机7台,清粉机2台,去石机2台。主要产品产量:面粉19255吨,挂面508吨,年工业产值748.3万元,产品销售利润80.3万元。
宝兴面粉厂民国17年由河北省盐山县人杨树诚在今朝阳路北首创建,民国19年投产。创建时,杨树诚已在徐州经营有面粉厂,为扩大盈利,集资60万银元又在蚌埠建厂,取名第二宝兴机器面粉厂。工厂占地40余亩,设备全部采用国外产品。投产后日产面粉8000袋,注册为大钱商标,大部分沿津浦、陇海铁路北运。抗日战争前,工厂有职工180人,聘德国工程师瑞德主持生产。民国23年,工厂已增值为200万银元。民国27年2月蚌埠沦陷,6日,工厂制粉大楼因日军设炮兵观察所,被中国空军出动飞机炸毁,工厂停产。民国29年至32年,先后修复部分磨粉机,维持生产。抗战胜利后,工厂主曾与桂系官僚合伙经营大淮股份有限公司,民国37年8月仍独立经营。蚌埠解放初,该厂被市军管会接管,于1950年宣布收归国有。
蚌埠面粉厂市粮油食品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朝阳路6号,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民国19年投产的私营第二宝兴机器面粉厂,1950年宣布收归国有后,仍名为宝兴面粉厂,后更名为蚌埠面粉厂。1958年,工厂由市轻工局划归粮食局管理。1962年5月22日,工厂制粉大楼失火,损失约30万元人民币。1964年5月,新建制粉大楼竣工投产,技术装备也有了较大改进,是全国第一家采用新型风运制粉运行系统的厂家。1981年扩建精粉车间,拥有五层制粉大楼,日产面粉16800袋(每袋25公斤)。1982年,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改为价拨加工。自1950年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49.7万元,实现利税2999.1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505人,固定资产原值491.6万元,净值276万元,工业设备原值147.5万元,机械动力总能力2029千瓦。设备达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有磨粉机20台,筛粉机12台,去石机6台,清理筛9台。主要产品产量:面粉90195吨,粮食加工机械92台;年工业产值3410万元,产品销售利润288.8万元。在市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获“金杯奖”,并被评为全国商业和粮食系统的先进单位。
蚌埠油厂市粮油食品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华昌街41号,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9630平方米。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干部管理部于1949年在蚌所建勤丰油厂,时有职工20人。1954年5月宝兴面粉厂榨油车间与之合并,1955年私营华丰、华成、聚兴昌等油厂并入,1966年定名为安徽省蚌埠油厂。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62.1万元,实现利税总计459.6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261人,固定资产原值196.2万元,净值127.4万元,工业设备原值48.4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989千瓦。设备达国内一般技术水平的有轧坯机3台,达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有蒸炒锅39台,榨油机68台。其主要产品二级菜籽油,1984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信得过”产品。另有菜油磷脂、水洗脱皮芝麻、淀粉酶、粮油杂品等产品。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5231吨,油饼9482吨;年工业产值1529万元,销售利润66.3万元。
蚌埠米厂市粮油食品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涂山路245号,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该厂成立于1954年,系由1951年成立的皖北行政公署粮食局直属蚌埠粮站碾米厂和1952年成立的中国粮食公司蚌埠支公司碾米厂合并而成,为国营企业。工厂初名蚌埠碾米厂,后更名为蚌埠米厂。1955年私营新中、聚泰、仁泰、盛昌、协义五家米厂并入,1956年7月公私合营的三友米厂并入。1977年,该厂曾发生火灾一次,计损失79万多元。工厂经营方式,1982年前皆为委托加工,后改为价拨加工。自1952年开工生产到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24.4万元,实现利税累计414.6万元,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比1.85。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222.1万元,净值161.8万元,企业动力机械总能力960千瓦。年工业产值1637.5万元,盈利46.3万元。全厂职工246人,全部工业设备原值52万元,主要设备有碾米机11台,磨(粉)碎机9台。主要产品产量:大米45351吨,饲料10617吨。其生产的晶珠米,选用优质粳稻或籼稻为原料,通过强化手段制成,做饭时不用再淘洗。
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市商业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位于凤阳东路2号,占地面积28.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该厂始建于1954年10月,为苏联援建项目,1956年7月23日正式投产。建厂初期直属中商部中国食品总公司城市服务部企业局领导,1968年下放给蚌埠市,先后隶属市工业局、市轻工业局、市商业局。1979年,食品系统实行“三统一”,又改属安徽省食品公司。1984年再次下放,行政上隶属于市商业局,业务上仍由省食品公司管理。1958年,职工总数3700人,为该厂人数最多的一年。1985年末,全厂职工3212人。自1954年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11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92.3万元,净值1669.7万元,工业设备原值1646.5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8597千瓦。主要设备有制冷机17台,分析仪器7台,光学仪器5台,罐头加工机械43台,屠宰设备9台,供水设备30台,并拥有空罐半自动生产线、空罐自动生产线、午餐肉和蕃茄罐头生产线,其中由意大利引进的西弗莱尼空罐生产线,可日产万套空罐。厂区有铁路专用线长2256米。工厂有7个分厂、3个车间,具有屠宰生猪和生产分割肉、罐头、熟食、生物药品、肠衣、动物饲料等综合能力。产品15个大类,近100种,可分为500多个规格型号。建厂到1985年,累计调进生猪1719万头,年均59.28万头,最多年份为99.2万头。主要产品为冻猪肉、罐头、肉糕和肉松。1985年,生产肉类及其加工品6.32万吨,硬包装罐头6122吨,年工业产值17292万元,占全省同行业总产值的30.18%,年实现利润976万元,上缴利税604万元,获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奖”。建厂29年中,计出口产品11大类147个品种,出口值累计7.5亿元。
蚌埠蛋品厂1954年,为充分利用皖北农村鲜蛋资源,在今纬四路筹建该厂,1955年4月开机生产。为建厂,公方投入资金7.96万元,德和椿、共兴、福泰3家糖纸号和复泰和油漆店、中法药房、大新书店等也联合投入私人股金9.6万元。工厂建成后,命名为公私合营蚌埠蛋品加工厂,1966年11月改称国营蚌埠蛋品厂。初,全厂职工153人,主要生产干蛋白片和苯甲酸盐蛋黄,日处理鲜蛋3000多公斤。60年代初因蛋源不足,一度改产冷饮、淀粉、乳粉、葡萄糖等产品,1962年后恢复蛋品生产。1972年,同时承担细胞色素丙注射液的生产,工厂增挂益民制药厂的厂牌。1976年,蛋品生产停止,开发果糖,改挂蚌埠果糖厂的厂牌,全厂职工366人。1955年至1976年,工厂累计生产蛋制品约7000吨,大部分出口国外。
蚌埠食品厂市一轻工业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纬四路55号,占地面积3.3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该厂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1956年由26家商店和作坊成立的公私合营蚌埠糖业糕点总店加工厂,1958年改称市乳泉食品厂,时有职工200余人。1966年,工厂定为国营,易名蚌埠食品厂。1980年到1982年间,该厂与蚌埠果糖厂曾合并,成立蚌埠市食品总厂。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73.4万元,利税总额1647.3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842人,固定资产原值319.3万元,净值231.6万元,工业设备原值168.9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420千瓦。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2台6蒸吨,糖果包装机22台,饼干机1台。主要产品有软糖和中式糖果,名特产品为1957年投产的“珍珠饴”软糖。进入80年代,所开发的明胶系列软糖和茶叶软糖倍受欢迎。其中,中式糖果为出口产品。年工业总产值1301万元,销售利润49.9万元。
蚌埠市乳品厂市乳品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朝阳路510号,占地面积278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61年在立新牧场基础上改称的公私合营立新乳品厂,1966年转为国营,1969年改称市乳品厂。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77.1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23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5万元,净值84万元,工业设备原值79.6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075千瓦。主要设备有制冷机4台,光学分析仪器1台,浓缩锅2台;主要产品有全脂奶粉、麦乳精、冰棒等。建厂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324.8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479.4万元,销售利润47.8万元,销售税金26.5万元。
蚌埠果糖厂市一轻工业局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纬四路133号,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公私合营蚌埠蛋品加工厂,1975年国家轻工部开发第三糖源,决定试验生产果葡糖浆,适选点于该厂,并投资建年产1000吨的果糖车间。1976年投产后,工厂更名为蚌埠果糖厂。1980年,国家科委和轻工部给该厂拨款1245万元,后从美国道尔·奥列沃公司引进全套技术设备,建年产14000吨淀粉和万吨果葡糖浆的新车间,1985年正式投产。是年,工厂固定资产原值1512万元,净值1345万元,工业设备原值639.4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548千瓦。主要设备有蒸发罐4台,发酵罐8台,浓缩锅2台。全厂职工406人,年淀粉产量9526吨,年工业产值571.6万元,销售利润13.5万元。
蚌埠柠檬酸厂市化学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大庆路,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该厂前身为蚌埠墨水厂的苯酚车间,1971年5月开始生产苯酚,由于管理不善、污染严重,3年亏损169.3万元,1974年工厂停产。1977年,由省外贸局贷款50万元,在现址筹建蚌埠柠檬酸厂,当年正式投产,形成年产100吨柠檬酸的生产能力。1978年,省外贸局再次拨款270万元增添设备,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到年产柠檬酸2000吨。工厂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866万元。1985年,全厂职工51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6万元,净值631万元,工业设备原值150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424千瓦。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4台19蒸吨,制冷机2台。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457.4万元。1985年,柠檬酸产量1985吨,年工业产值1032.2万元,销售税金80万元,销售利润10.9万元。
二、饮料
20年代,蚌埠始有酿酒槽坊,主要生产大曲酒。当时凭经验勾兑,以原酒加水看酒花而定,其成色一般在50度以上。
民国38年(1949年)蚌埠解放,6月公营蚌埠酒厂开工,至年底即生产白酒59吨,产值4.5万元。1958年兴建酒精厂,同时规划啤酒生产,当年生产粮食酒精17吨,翌年啤酒亦酿成。1959年,全市饮料酒产量上升到2573吨。1960年开发出冷饮制品。1961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减少,饮料酒年产量下降到877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扩大酒精和饮料酒生产外,陆续开发出果糖饮料、果汁饮料等产品。饮料酒产量,1980年底实破1万吨,1982年突破2万吨,1984年突破3万吨,达3.37万吨。1985年,该业有7户企业,职工2486人,饮料酒产量3.39万吨,其中,白酒2.16万吨,啤酒1.09万吨,葡萄酒10吨;非酒精饮料3033吨,冷冻饮品635吨;粮食酒精2.17万吨。行业年工业产值684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094万元,利润989万元。
蚌埠市1949~1985年酒精、饮料酒产量表单位:吨

(一)饮料生产设备
解放前到解放初期,酿酒均采用马拉石磨破料,人工送料入池发酵,人工烧制,体力劳动强度很大。1954年始购进一台羊角式破碎机,取代人工破料。1959年始生产啤酒,设备也很简陋,糖化锅为木质结构,搅拌、耕糟、出糟均为人工操作。
60年代后,酿酒生产改人工明火烧酒为使用锅炉蒸汽,晾渣、翻渣、制作酵母等均使用机械;70年代初,啤酒生产的木质糖化锅改用钢材制作,制冷使用冷冻机,啤酒灌装使用灌装机。到1979年,啤酒糖化采用四锅复式设备,洗瓶、灌装、压盖、杀菌、贴标签均实行机械化流水作业。
进入80年代,酿酒生产实现半机械化;啤酒生产引进罗马尼亚灌装线一条,机械化程度提高;碳酸型和非碳酸型饮料生产也基本实现机械化。1985年,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7534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992.8万元。其中,80年代设备占81.5%,进口设备占7.4%。
(二)饮品选介
大曲酒蚌埠酒厂出品,50年代起投产,陆续有蚌埠大曲、头曲、龙湖特酿、皖酒、高粱大曲等品种,均以优质高粱为主料,以小麦、豌豆作曲料,经发酵、陈化老熟后,精心勾兑而成。产品分浓香型与酱香型两种。其中,龙湖特酿为1979年研制的高档产品,采用国内名酒生产工艺酿制,年产量10吨。龙湖特酿分别采用浅蓝和白色鸭式壶瓷瓶包装,造型古朴。1981年,蚌埠牌60度大曲酒获省优称号。
蚌埠白酒蚌埠酒厂出品,有30多年的生产历史。1978年,酒厂按新工艺生产,虽主要原料为山芋干,但经精心勾兑,醇香可口,具有独特风味。1979年,在省内同类产品评比中被评为优质白酒,1981年获省优证书。该酒年产量在2万吨以上,居全国同行业产量之首,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因其价格低(每公斤出厂价2.02元),酒味好,被誉为“大众茅台”。1984年11月,在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铜杯奖,并被评为部优产品。同年,赵紫阳总理来蚌埠曾品尝该酒,甚为赞扬。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某用户曾赋诗写道:“蚌埠白酒醇浓厚,埠内埠外传美名。白酿一盅乐陶然,酒后余香兴无穷。香气袭人令我醉,飘然欲仙颊微红。四季适饮美佳酿,方舒筋骨老还童”。
汽酒1980年由第二酒厂出品,主要有香槟酒、雪梨汽酒等7个品种,均采用优质水果原汁和糖浆为原料,充入适量二氧化碳精制而成。产品具有果类维生素的自然香味,能生津解暑。其香槟酒,曾获市1984年明星产品三等奖,雪梨汽酒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近千吨。产品除畅销省内外,还销往甘肃、河北、青海等省。
啤酒酒精厂出品,1959年起投产,陆续生产有12度和10.5度啤酒,另有6度甜啤酒。产品以大麦、大米、酒花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制,理化指标达轻工部一级啤酒标准。1984年,珠城牌啤酒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销往省内及北京、河北、河南、福建等省、市。
黄山可乐1983年由果糖饮料厂研制成功,系碳酸型饮料中主要品种,是国内首先利用果葡糖浆配制而成的高档饮品。产品风味独特,酸、甜、麻、辣、香五味俱全,曾获蚌埠明星产品一等奖、省轻工优秀新产品奖、全国轻工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获部优称号。包装采用瓶装,每瓶250克。
管状饮料1983年由果糖饮料厂利用果葡糖浆配制成功,属非碳酸型饮料,口味别致,香味纯正,酸甜适中。因采用管状包装,携带方便,适于运动员和旅游者饮用。产品曾获华东8市名特优新食品“群众欢迎奖”和全国儿童生活用品“金鹿奖”。该饮料每支重200克。
(三)饮料作坊、工厂
20年代,有杏花村、振源公、鼎昌源等名号手工槽坊。民国19年(1930年)开办的福昌槽坊,佣工10人。至民国38年初,有作坊8户:源昌酒厂,位于胜利路4号,佣工6人;源康槽坊,位于中山街207号,佣工9人;源康酒厂,位于中平街29号,佣工12人;广和酒厂,位于经三路88号,佣工13人;福海酒厂,位于经三路15号,佣工12人;振源公酒厂,位于升平街34号,佣工15人;福昌酒厂,位于太平街40号,佣工10人;源成酒厂,位于纬四路45号,佣工11人。
解放后,1949年即建有公营酒厂。1958年至1960年,又先后建成酒精厂和冷饮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兴建几家饮料厂外,原机械行业的铁合金厂和铸造厂也转产酿酒。
1985年,市有饮料制造企业7户。其中,白酒制造业2户,冷饮品制造业1户,汽水制造业1户,果汁饮料制造业1户,其他饮料酒制造业2户,依次为酒厂、酒精厂、饮服公司淮北冷饮厂、果糖饮料厂、糖业烟酒公司饮料食品厂、第二酒厂、果酒罐头厂。
蚌埠酒厂市一轻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涂山路96号,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民国38年,老红军战士王怀堂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来到刚解放的蚌埠,协助市政府税务局筹建该厂。根据国家对酒的专酿政策,4月至6月收买了源昌、振源公、西源康3家酒坊,成立公营酒厂,10月又接收其他全部私营酒厂,在泗水桥附近建厂,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1952年底,工厂更名为安徽省蚌埠酒厂,隶属省工业厅,1956年移交给市轻工局,翌年改为地方国营。1957年,国家投资37万元,选址于张公山脚下建设新厂,1960年投产。1961年与相邻酒精厂合并,对外称蚌埠酒厂,1970年又对外称蚌埠酒精厂。1972年两厂分开。1976年至1985年,国家和企业先后4次投资596万元,对工厂进行改造,变手工生产为半机械化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在改革中突破酒的专卖限制,实行自销,使生产大幅度上升,产量由1979年的4769吨上升到1985年的2.16万吨,年均增长28.3%;实现利税年递增率在11.5%。主要产品蚌埠牌白酒,1984年产量达22453吨,居全国同行业厂家产量之首。该厂自建厂到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16.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7597.3万元,是投资额的12倍。1985年,工厂固定资产原值610万元,净值441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675千瓦,工业设备原值203.8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3台10蒸吨,酿酒设备111台。全厂职工917人,生产浓香、酱香型酒5大类30多个品种,年工业产值3500万元,产品销售税金653.6万元,利润434.4万元。
蚌埠酒精厂系安徽省生产酒精的重点厂家,市一轻局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298号,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该厂初建于1958年,由国家计委投资477.6万元,设计生产能力年产8000吨,并同时规划啤酒生产。当年以简易白酒提纯工艺蒸馏酒精17吨,1959年生产出第一批啤酒。1961年,工厂与蚌埠酒厂合并,作为酒厂(1970年对外称酒精厂)一个车间,1972年8月再与酒厂分开,独立经营。该厂在1976年前因技术设备落后,酒精产量在5000~6000吨之间徘徊。1976年到1983年,相继进行了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进,1980年啤酒产量1889吨,酒精产量14172吨。1985年啤酒产量10857吨,酒精产量21723吨。1985年,全厂职工747人,固定资产原值1405万元,净值981万元,工业设备原值726.6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4台33蒸吨,制冷机6台,酒精蒸馏塔2台,啤酒麦芽设备13台,啤酒罐装线2条,其中1条达国际水平,1条达国内先进水平;年工业产值2901.2万元,产品销售利润502.6万元,税金393.6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烟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