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开埠后,即有烤烟和卷烟的手工作坊。工厂化烤烟生产始于民国8年(1919年),机器卷烟生产始于民国15年。
1985年,该行业有企业2户,职工4420人,年工业产值4.15亿元,占市工业总产值的19.3%;年利税2.9亿元,占工业全部利税的58%,是全市支柱性行业。
一、烤烟
民国6年(1917年),由在华英美烟公司在凤阳县境内门台孜兴建烤烟厂,民国8年投产,平均每年开工约4个月。开工时一般临时招雇400名左右破产农民和失业劳工进厂做工,实行一班制生产,日复烤烟叶1万公斤。
沦陷后,烤烟生产停工,直到民国31年9月,由日本人改成中支那叶烟草株式会社门台孜再干燥工厂,方恢复烟叶复烤,日产约4万公斤。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烤烟生产再度停顿。
建国后1951年12月,门台孜烤烟厂恢复生产,当月烤烟产量196吨,翌年全年产量达1.07万吨。1954年因受大水影响,烟叶产量减少,烤烟年产量降为7812吨,1955年再降为5264吨。1956年至1959年间,年烤烟产量多在1万吨以上。此期开始实行两班制生产,生产任务重的年份还实行三班制作业。
1960年起,烟叶收购量减少,烤烟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63年几年间,平均年产量为2690吨。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特别是淮南高压电网统一供电后,到1968年几年间平均年产量达2.2万吨。1969年到1976年几年间,年产量一般在1万吨以上。
1977年,烤烟产量上升到2.43万吨。“六五”期间平均年产量2.64万吨,其中1984年最高,为3.13万吨。1985年,烤烟厂工业产值为6838万元。
建国后,烤烟生产的成品合格率一般在95%以上,最低年份1975年为76.91%,最高年份1962年为99.18%;吨烟叶碎烟率一般在3%左右,最好年份1985年为0.92%,最差年份1968年为7.79%。
蚌埠市1951~1985年烤烟产量一览表单位:吨

(一)烟草原料
毗邻蚌埠的凤阳,自明代起种植烟草,其刘府一带的“皮丝烟”驰誉黄淮一带。民国3年(1914年),上海英美烟公司派员在刘府、武店一带实地勘察,发现该地适宜种植优质烟,遂推广种植美国佛光、弗吉尼亚等烟种,并赊销种籽、肥料、工具等,仅两三年时间便取代当地烟种。
进入30年代,烤烟的烟草品种主要有杂交佛光、柳子、平板、阿罗心、蛾眉俏、老母鸡蹲等40余种;40年代以佛光、大平板、歪把子、柳子等品种为主。
建国后,烤烟的烟草品种得到进一步改良。50年代,以烤制凤阳产烟叶为主,也兼烤省内两淮地区烟叶及山东泰安、河南鹿邑、四川达县、江西南昌等地烟叶。50年代和60年代,以使用大平板、蛾眉俏、烟变子、柳子、歪把子、老来红等品种为多,70年代又从河南引进长脖黄、牛筋4号、红心1号,从云南、贵州引进多叶、春雷3号等品种。进入80年代,从美国引进G140、NC89、NC82等品种,从云南引进红花大金元,从山东引进中烟15号,当地也培植出S791号品种,使烤烟质量得到提高。
(二)烟叶复烤设备
民国8年(1919年),蚌埠烤烟生产拥有一间大型烤烟厂房,复烤机1部,由一台5.5千瓦蒸汽机带动;同时,置有锅炉房,安装英制两吨卧式锅炉5台。之后,复烤机增加1部。民国37年,工厂两部复烤机被颐中烟草公司(由英美烟公司改称)拆运走,仅存1台蒸汽机和5台烟管式锅炉。
建国后1950年9月,由皖北土产分公司从山东颐中烟草公司调进1部日式复烤机,于1951年12月投入运行。1952年8月,华东工业部又从上海调进美制复烤机1部。1957年烤烟厂发生大火,将两部复烤机烧毁,后进行仿造,并由蒸汽机改为电动机带动天轴运转。1982年,省烟草公司帮助调进合肥轻工模具厂仿造复烤机2部。
1985年,烤烟生产共有挂杆式蒸汽复烤机4部,年生产能力6.3万吨;另配有真空回潮罐2台,水压机1台,油压机3台,锅炉5台。
(三)成品销售
民国8年(1919年)后,烤烟成品均装车运往上海,大部分制成卷烟行销全国,少量销往欧美。
建国后,烤烟成品仍大部分供应国内,1953年始向苏联供货3677吨,占总产量的33%。至1959年,对苏供货5790吨。1960年后中苏关系破裂,对苏供货大大减少,对其他东欧国家略有增多。到1980年,一般年出口供货不超过1000吨,最少年份1962年仅出口41吨。
“六五”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烤烟出口到东欧、西欧和东南亚各国,年均出口1440多吨,占总产量1.5%左右。
(四)烤烟工厂
门台孜烟叶复烤厂座落于市东17公里凤阳县门台孜,是省烟草公司所属国营中型企业。该厂于民国6年(1917年)由在上海的英美烟公司兴建,民国8年投产,占地64.5亩。民国13年,工厂改属上海大英烟草公司,民国21年改属上海颐中烟草公司,民国26年改属上海振兴烟草公司。沦陷后工厂停产,至民国31年,日本人将其设为中支那叶烟草株式会社门台孜再干燥工厂,并恢复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厂厂房为国民党政府接管,并于民国36年改设为第九后方医院。建国后,由中国土产公司皖北分公司组建门台孜烤烟厂筹备处,经一年多筹建,于1951年12月正式投产,并划归国家轻工部。当时占地5万平方米,有分级房1间,挂烟房1间,复烤车间1个,固定职工70余人。此后,厂名和隶属关系迭经变更,先后称华东工业部皖北复烤厂、安徽省门台孜烟叶复烤厂、中国烟草公司蚌埠分公司门台孜烟叶复烤厂、蚌埠烟叶复烤厂、安徽省烟草公司蚌埠烟叶复烤厂等。建国后,因烤烟属季节性生产,为利用厂内富余劳力,于1970年在厂内设立利群制药厂,生产四环素,1977年停产。1979年又成立柠檬酸车间,至1984年8月“下马”。1985年,全厂占地3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全部职工65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67.7万元,净值715万元,工业设备原值367.6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5台26蒸吨,复烤机4台,真空回潮罐2台。1949年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766.6万元。1985年,产品销售收入9253.7万元,销售利润239.5万元。
附:英美烟公司在蚌埠建厂经过
蚌埠附近凤阳县向以种植烟叶闻名。民国5年(1916年),已有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蚌设立分店,并于民国8年在刘府购地设立收烟场。此时英美烟公司(美国香烟公司与英国帝国香烟公司合组,总部设于伦敦,中国总部设于香港)的商人,为排挤民族烟草工业,亦看中凤阳烟草产地,除推广美国烟种外,于民国6年开始在门台孜筹建烤烟厂。
当时,北京政府有不准在内地建厂的规定。英美烟公司为逃避监督,先委托天津买办范雨田父子在门台孜购地64亩(实购80亩),然后范再将地契卖给美资上海宏安地产公司,由夏明斋负责建厂。该公司同时在安徽凤阳门台孜、山东廿里埠、河南许昌建厂,采用同一张英制图纸。民国8年工厂建成,由美国人克鲁斯任经理,一名英国人管账目,另有中国买办若干人,中外职员20余人。
建成后的烤烟厂兼为烟叶收购站。该公司靠雄厚资金,对烟农发放贷款,并控制收购价,从而垄断了优质烟收购,劣次烟方准烟农自由出售。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资本不敌,所设刘府收烟场不几年即关闭。
民国16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保护英美在华势力,对隶属英美烟公司的门台孜烤烟厂予以支持。民国18年3月,财政部长宋子文曾就军队驻入工厂一事,专函陆军总司令部予以制止;民国24年8月,苏浙皖区蚌埠分区统税管理局曾发布文告,规定土卷烟户不得赴门台孜处购置烟叶。
二、卷烟
蚌埠开埠后即有手工卷烟作坊。民国15年(1926年)始有机器卷烟,由英美烟公司买办兼翻译范雨田筹资购2部花旗牌卷烟机,在太平街办起第一家卷烟厂,称大来烟厂,主要生产来富牌香烟。后大来烟厂更名为大来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蚌精牌香烟,日产10箱左右。
民国16年后,因手工卷烟本小利大,卷制作坊大量涌现,至民国26年,手工卷烟户已达340户。沦陷后,大来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和手工卷烟作坊多关闭。民国32年,镇江人姜宏官、姜寅官创办兄弟烟厂,主要生产宝钱、宝马牌香烟,日产40余箱。民国33年,大来烟草股份有限公司也恢复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卷烟手工作坊和私营小烟厂蜂起。其中较具规模的小烟厂,最多年份达64户,日产卷烟200箱,品种100多个。
解放初,手工卷烟作坊和私营小烟厂仍然存在。民国38年3月,新四军第三师随军的东海烟厂迁入已解放的蚌埠,年底产量3733箱,加上其他小烟厂,全市年产量为2.69万箱。1956年,分散经营的小烟厂,经社会主义改造全部走上联合办厂道路,定名为公私合营蚌埠卷烟厂,1958年又并入东海烟厂,全市卷烟年产量上升到15.9万箱,翌年又达到20.5万箱。1959年,烟厂开始生产甲级烟。
1960年起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原料缺乏,卷烟产量下降,一般每年在10万箱左右,到1966年方恢复到20万箱。“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般年产量在20万~30万箱之间。1975年,烟厂开始生产甲级滤嘴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卷烟厂易地建新厂房,1983年5月竣工投产,生产能力达60万箱。1979年至1985年,实际年产量均在30万箱以上,1985年最高,为54.5万箱。所生产的产品共30个牌名,50多个品种,甲级烟和甲级滤嘴烟比重已占10%以上。1985年,卷烟工业创产值3.46亿元,利税2.9亿元。
建国后,卷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63年至1985年,产品合格率一直在98%以上;一类品率,最高年份1983年为91.35%,最低年份1972年为2.5%。
蚌埠市卷烟工业1949~1985年产量产值利税表单位:箱、万元

(一)卷烟厂房设备
民国15年(1926年)投产的大来烟厂,有房屋50余间,拥有2台花旗牌卷烟机。后手工作坊和私营工厂不断增多,厂房及设备也有增加。到1949年底,据对32户作坊和私营工厂统计,有厂房600多间,卷烟设备153台。1958年,公私合营蚌埠卷烟厂并入国营东海烟厂后,占地5.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6大车间,42台卷烟机,15台包装机,21台切丝机。
1977年3月,卷烟厂主厂房因加层施工倒塌,损坏各种机器83台。1979年易地重建,占地9.9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至1983年竣工投产。新厂房设计以南斯拉夫尼什烟厂为模式,吸收日本、美国等先进经验,采用全封闭、全空调、全除尘的设计。新厂分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其中,生产区占地7.6万平方米,设有生产车间、自备电站、制冷站、工业循环水站、仓库、机电站等;生产车间有两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把卷烟各道工序融成一体,生产由集中控制室操作。车间内四季如春,温度和湿度保持恒定,职工的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工厂自备电站内装有2部750千瓦发电机组,2台10吨锅炉,担负全厂的部分供电和蒸汽供应;制冷站装有2台300万大卡的制冷机组,向全厂生产车间供冷。1985年工厂扩大,占地2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全厂拥有卷烟机131台,包装机52台,滤嘴接装机23台,条包机44台,切丝机30台,小包机51台,烘丝机10台,工业锅炉6台38蒸吨,其中大部分设备为70年代产品。
(二)卷烟工艺
解放前,卷烟生产工艺落后,效率低。烟叶回潮一般使用锅蒸,抽梗、润叶为手工作业,切丝多用手刨,部分私营烟厂使用往复式切丝机。卷制多采用小型电动卷烟机。有些私营小厂还沿用手摇机生产,包装均由手工操作。工人劳动环境差,强度大。
1955年,国营东海烟厂开始使用抽梗机,取代手工抽梗,生产效率提高6~8倍;用润叶机代替人工喷水翻堆的润叶方式,减少了烟尘污染,润叶也较均匀。1956年使用的卷烟机,均以国产“新中国”、“玉溪”、“永进”等型号换代,效率比原卷烟机提高2~3倍,每分钟可卷烟800支。包装使用打盒机,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4~6倍。
1958年,东海烟厂添置发酵室8间(每间一炕),日处理烟叶240吨。烟叶在加工前先发酵处理,消除烟叶的青杂气,使烟叶醇化,改善色泽,提高内在质量。烟叶回潮使用较为先进的蒸叶机。切丝用40.64厘米滚刀式切丝机取代原10.16厘米往复式切丝机,效率提高3倍。1973年,旋转式切丝机投用,烟丝均匀度比前提高。1976年,引进英国“PA—8”型滤嘴接装机,始生产滤嘴烟,增加了卷烟品种。
1983年,卷烟厂新建两条流水生产线,发酵室增至12间,并使用真空回潮机、新型旋转式切丝机、大型储丝柜、烘丝机、烘梗机等。从英国引进的“莫林—8”型卷烟机,每分钟卷烟可达2500支。烟丝输送始使用风力加丝新工艺,降低了劳动强度,效率提高2.5倍。与卷烟机配套,装有滤嘴接装机、联合包装机、透明纸包装机、条包机、封箱机等,已形成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三)卷烟厂卷烟选介
东海牌香烟烤烟型,乙二级,1949年设计投产,是蚌埠卷烟厂最早的产品之一。牌名以原东海烟厂厂名命名,分简装和精装,主要销往省内及江苏。
双戴花牌香烟烤烟型,丁级,1953年投产,为同级产品中最畅销品种。商标画面设计为一工人和一农民双双被评为劳动模范,胸佩红花,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感。
春秋牌香烟烤烟型,丙一级,1956年投产,系丙级烟的主要生产品种,销量较大。商标画面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驰骋”,古色古香。27年来产品质量稳定。1982年,增加有滤嘴精装品。
百寿牌香烟烤烟型,分甲二级、乙二级两个等级,1957年投产,“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一度停产,1971年恢复生产。该烟商标设计风格独特,有长寿久安之意。产品经中国卷烟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站鉴定,在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一。1979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1984年获省优称号。
玉猫牌香烟烤烟型,丙二级,1958年投产,已有25年历史。该烟价格低廉,在省内很有市场。
黄山牌香烟烤烟型,甲一级,1958年设计投产,系蚌埠第一个甲级烟品种。该烟燃烧后香气充足,入喉和顺,多次在重大会议和外宾招待中使用,在国内甲一级烟评比中位居前列。其商标设计以黄山迎客松为图案。该烟有25年生产历史,因原料要求严格,产量受限制。
奔月牌香烟烤烟型,乙一级,1959年设计投产。商标设计以“嫦娥奔月”为题,色彩淡雅,在市场较为畅销。
渡江牌香烟烤烟型,甲二级,1960年设计投产,1975年增加滤嘴品种。该烟为蚌埠卷烟厂名牌产品,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生产不定量。商标设计以“百万雄师过大江”为题,1984年获市商标装潢设计奖。该烟燃烧后香味醇厚,余味舒适,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团结牌香烟烤烟型,乙一级,1969年投产,一直受消费者的欢迎,是蚌埠卷烟厂的支柱产品。该烟除在省内销售外,还销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新疆等地。其产量在乙一级烟中最高,质量在历次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得分最高,1980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同年和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曼陀罗牌香烟烤烟型,乙一级,1969年研制。1970年初投产。该烟系药物型烟,主要成分是中药“洋金花”,可止咳平喘。
金叶牌香烟烤烟型,甲二级,1975年设计投产。该烟原料中加有可可香精,燃吸后芳香四溢。产量在甲级烟中比重较大,主销上海、江苏、东北、新疆等地。
皇冠牌香烟烤烟型,甲二级,为1984年新产品。商标设计富丽堂皇,凹版印刷。该烟市场投放量较小。
复方九节兰牌香烟烤烟型,分甲二级、乙二级两个等级,1983年研制,1984年投产。该烟系药物型烟,主要成份为“九节兰”,具有抗菌消炎、活血止痛功效,1984年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安徽分会监制。1984年,该烟获市新产品设计奖,除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
复方丹参牌香烟烤烟型,分甲二级、乙二级两个等级,1983年研制,1984年投产。该烟系药物型烟,主要成份为“丹参”,具有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脑病患功能,与复方九节兰牌香烟同时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安徽分会监制。1984年,该烟获市新产品设计奖,除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日本、马来西亚。
(四)卷烟销售
自产自销建国初期,国营、私营烟厂的卷烟大多自产自销。1950年、1951年,曾分别由皖北企业公司、皖北国营工厂联合供销处短暂代销。各烟厂除在当地自销外,还在芜湖、六安、合肥、正阳关、寿县、明光和淮北地区以及江苏省的淮阴、徐州、扬州等地设立办事处和门市部。各销售点一般设置有商品广告,免费向群众散发创牌香烟和印有商标图案的宣传品、小礼品,以扩大影响。1952年,一度出现私营烟厂廉价抛销香烟、扰乱市场的情况。国营企业发挥调节市场作用,购进市场上的廉价香烟,并相应下浮自己的产品价格,以保证市场卷烟行情稳定。待市场恢复正常后,国营企业再将廉价买进的香烟按正常价格销售。1953年起,自产自销改为统购包销。
统购包销1953年,国家成立烟草专卖公司,卷烟被列为专卖商品,蚌埠地区的卷烟由专卖公司统购包销。1964年,卷烟产、供、销由蚌埠烟草分公司统一管理,统购包销形式不变,产品由市烟酒公司(后改为糖业烟酒公司)包销。1974年后,在统购包销中也允许一部分产品由企业自销。
计划调拨1981年4月,市糖业烟酒公司将卷烟专卖权交蚌埠烟草分公司,分公司对卷烟产品实行计划调拨,产、供、销统一管理。分公司设有销售经理部,除执行烟草总公司统一调拨计划外,还兼顾市场调剂。
(五)卷烟工厂
开埠后,除手工卷烟作坊外,首家工厂——大来烟厂于民国15年(1926年)投产,有工人13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小烟厂增多,最多时达64户,卷烟工人3500余人。至蚌埠解放时,有私营烟厂30多户,职工近3000人。1956年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分散经营改为集中经营,全市有2户企业,1958年合为1户。至1985年,职工人数为3768人。
大来烟厂蚌埠最早的一家卷烟厂,位于太平街,民国14年由英美烟公司买办兼翻译范雨田集股筹建,民国15年春开机生产。初有50多间房屋,置花旗牌卷烟机2部和其它一些设备。开工后除卷制使用机器外,其余均为手工操作。全厂130多人,大都是无业市民。烟叶来自凤阳,盘纸、香精购于上海,烟盒也在上海印制,首批生产来富牌香烟。开工后工厂经营不善,民国18年厂主病故,工厂更名为大来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渐有起色,可日产香烟10箱左右,品种也有增加。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烟厂迁出蚌埠,暂租刘府烟行维持生产。日军占领凤阳后该厂停产。民国33年4月,股东杨树诚等人经两年多筹备,重新在宝兴面粉厂院内继续办厂,公司也重新登记注册,有工人约100人,产品有三驼、红枪、飞箭3种牌号。其中,三驼牌香烟颇适合北方人味口,曾运销天津,被天津人誉为小炮台香烟。民国37年初该厂歇业。
兄弟烟厂民国32年由镇江人姜宏官、姜寅官兄弟二人创办,厂址设在大马路天桥东端。初,全厂150人,有42间房屋,3部手摇卷烟机和1台压梗机,翌年又添置1台卷烟机和1台发电机。首批产品宝钱、宝马两个牌号上市。为打开销路,姜家兄弟扎一辆彩车,敲锣打鼓上街宣传,以招揽生意。同时在烟包内放入彩票,购者中彩有奖。奖品分为三等,头等奖自行车一辆,二等奖电唱机一台或毯子一条,三等奖毛巾、水瓶等生活用品。半年后烟贩纷纷前来订货,销路大开。继又上市圣母、橄榄两种牌号。到建国前夕,该厂已发展到500多人,拥有108间房屋和3部卷烟机,日产香烟可达40余箱,成为当时安徽省的较大烟厂。1956年,该厂转为公私合营,并入蚌埠卷烟厂。
蚌埠卷烟厂该厂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随军烟厂。民国31年,新四军在反“扫荡”中,负伤的于金彪、高明显等8名战士,在师后勤机关所在地江苏益林镇养伤期间,购置三把刨刀、三把手推子,创办起卷烟作坊。翌年增添一部手摇卷烟机,日产黑猫牌香烟500条(两箱)。作坊因地濒东海,取名为东海烟厂。民国38年,工厂奉命在指导员梁体祝和经理于金彪的率领下,于3月9日进入刚解放的蚌埠办厂,为蚌埠市第一家国营企业。工厂在宝兴面粉厂内,当年产烟3733箱。1958年,公私合营蚌埠卷烟厂并入该厂,迁址于南岗一路西段,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有6个车间,42台卷烟机。1964年,工厂更名为蚌埠卷烟厂。1977年3月,主厂房因加层倒塌。1979年投资2700万元,选址于张公山西吴湾路建新厂,1983年竣工投产。1985年,该厂是省内同行业最大工厂之一,隶属于中国烟草公司安徽省公司,年末职工人数37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人,管理人员388人。1949年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655万元。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88.3万元,净值3543.8万元,工业设备原值2195.5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5997千瓦,卷烟生产能力达60万箱。卷烟年产量,1980年为37.4万箱,已在全国十大烟厂中居第六位;1984年为46.8万箱,1985年为54.5万箱。1985年工业产值3464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7966万元,利润1073万元。1949年至1985年,利税总额26.15亿元,上缴利税25.8亿元,上缴利税总额为同期投入的38.8倍。
蚌埠解放初私营烟厂情况一览表1949年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