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生产水平
民国37年(1948年),全市手工业户1400多户,分属50多个行业,可生产几百种手工业制品;私营工厂62户,主要生产卷烟、面粉、肥皂、火柴等日用工业品,品种约100多种。
建国后经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全市以机器方式生产的工业,已有电力、金属加工、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火柴、纺织、缝纫、皮革、油脂及化妆品、食品、文教艺术用品等12个行业。全部工业、手工业年产值842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较1949年的1816万元增长3.64倍,3年平均年增长66.8%。其中,电力工业增长5.64倍,金属加工工业增长13倍,纺织工业增长31倍,缝纫工业增长28倍,食品工业增长3.25倍;按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48倍,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2.39倍。22种主要产品增长3倍以上的有电力、砖瓦、棉布、印染布、毛巾、袜子、火柴、制革、植物油、大米、面粉、饮料酒等。职工劳动生产率为1949年的2.1倍。
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全市致力于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数虽由1952年的196个减为149个,但企业规模普遍变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是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2464万元,为1952年的2.66倍,年平均增长21.65%,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29倍,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2.84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052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1.4%,标志着国营工业已处于主导地位。5年内,6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长,其中,棉布增长1.55倍,麻袋增长1.87倍,毛巾增长5.24倍,袜子增长1.86倍,保温瓶增长142.5倍,皮鞋增长11.5倍,食用植物油增长2.13倍,面粉增长1.28倍,大米增长2.20倍。原属空白的产品,5年间提供卷扬机582台,小型矿车240台,空压机244台,锻压设备89台,启闭机171台,内燃机110台,水泵126台,化肥3697吨,骨胶185吨,骨油62吨,表明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都达到一定规模。
1958年开始工业生产“大跃进”,3年中新形成200多户工业企业。加上原有的企业,1960年,企业总数已达393户,分属20个工业部门,其中,属燃料工业6个,黑色金属工业9个,有色金属工业2个,金属加工工业79个(其中机器制造16个),化学工业20个,橡胶工业2个,非金属矿工业2个,建筑材料工业41个,玻璃工业5个,陶瓷工业5个,木材工业18个,火柴工业1个,造纸工业3个,纺织工业22个,缝纫工业45个,皮革工业2个,油脂及化妆品工业3个,食品工业53个,文教艺术用品工业11个,其他工业64个。是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848万元,是上年的1.8倍。在“大跃进”中,重工业产品产量明显上升。1960年的主要产品产量:钢13936吨,生铁107560吨,钢材14431吨;冶金设备、采矿设备、起重设备、运输设备、化工设备、建筑设备、建筑及耐火材料设备、冷冻设备、储油设备等机械设备制造,合计吨位1648吨,其中,启闭机38台/388吨,工农业用泵282台/361.4吨,空气压缩机525台,水轮机11台/1070吨,金属切削机床1310台/2397吨,锻压设备143台,铸造机械10台/23吨,电动机581台/2601千瓦,动力机919台/2.3万千瓦,均较1957年有几倍、十几倍的增长。此期因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加上原料不足,部分消费品的生产明显下降。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冻猪肉产量下降88.7%,米产量下降64.3%,面粉产量下降63.4%,食用植物油产量下降33.6%。
1961年起,根据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合市情进行了工业初步调整。全市关停并转企业24个,精减职工5.4万人,基本建设投资压缩。1962年“二五”计划结束时,全市工业总产值18665万元,是1957年的83.1%,平均年递减3.63%。1963年起,在继续调整中形势逐渐好转,到1965年底,工业企业223个,工业总产值为41809万元,3年平均年递增30.82%。
1966年至1976年,进行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但由于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工业生产形势极不稳定。1967年,工人多卷入运动,离开生产岗位;生产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于瘫痪,企业内部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遭到批判、践踏。企业开工不足,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年工业总产值34332万元,仅为上年的70.9%;1968年稍有上升,也仅36910万元。1969年后提出“抓革命,促生产”,1970年国家又在资金、留利和税收方面给地方发展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等“五小”工业一定宽限,使工业生产有了回升。1970年,工业总产值59563万元,是1965年的1.43倍,5年平均年增长7.4%。1974年因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一些工厂停产搞运动,又使生产受挫。是年,全部工业总产值80369万元,仅为上年的91.76%。之后工业生产又有一次起伏,到1975年“四五”计划结束时,全市工业总产值95322万元,5年间年工业产值平均增长9.9%。1976年(“五五”计划第一年),工业企业385家,比1965年增加163家;工业产值100684万元。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市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顺利执行。1977年和1978年,工业迅速获得恢复性发展,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7.1%。从1979年开始,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全市工业生产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到1980年,工业总产值131367万元,为1975年的1.38倍,平均年递增6.6%。198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29806万元,是1980年的1.7倍,5年平均年递增11.8%。是年工业总产值是1949年的126.5倍。在工业总产值中,列入城市街道、农村乡以上的工业产值215237万元。
建国36年来,全市工业建设虽几经挫折,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85年,拥有全部工业企业601户,其中乡以上企业531户,职工年末人数130878人。全部工业已形成31个大类,60个中类。工业产品由建国前不到100种增加到5000多种。是年主要产品产量:气体压缩机828台,金属切削机床494台,汽车起重机257台/3470吨,柴油机20.6万千瓦,水泥74745吨,各类布3922万米,鲜冻猪肉43304吨,硬包装罐头6245吨,大米45351吨,面粉115389吨,食用植物油5973吨,卷烟54.5万箱。36年间,工业部门累计出口各类产品300多个品种,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总值为16.5亿元,换外汇5亿多美元。
36年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全民、集体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4.07亿元,利润总额1.56亿元;全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406元,为1949年5302元的4.42倍;全民企业百元资金实现利税56.79元,百元资金实现工业产值213.93元,百元产值实现利税26.55元,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27.31元,百元固定资产平均净值实现产值484.9元,百元固定资产平均净值实现利税128.72元。从1979年起,国家、省开始评比优质产品,到1985年,全市计获国家银质奖产品7项,国家新产品金龙奖12项,部优产品40项,省优产品143项。
蚌埠市1949~1985年工业发展基本情况一览表

蚌埠市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蚌埠市1985年部分产品质量指标一览表

蚌埠市1979~1985年工业产品获优一览表




二、工业构成
(一)轻重工业结构
蚌埠市由于资源条件限制,重工业的比重始终小于轻工业,为典型的轻型工业城市。
1949年,全市轻工业产值1797万元,重工业产值19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95%和1.05%。“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轻工业”的方针,市提高了重工业所占的比重。1957年,轻工业产值21276万元,重工业产值1177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4.76%和5.24%,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4.24个百分点。
“二五”期间,在“大办钢铁”的产业政策导向下,强力推进重工业增长。5年间,全市重工业投资264万元,为轻工业投资96万元的2.75倍,使重工业比重再次上升。1962年,轻工业产值16710万元,重工业产值1955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89.53%和10.47%。1963年至1965年,一批不具备资源条件的重工企业“下马”,使重工业1965年所占比重下降到9.59%。1966年后,在发展超重型的工业思想指导下,重工业比重于1970年上升为22.97%,是历史上重工业比重上升最快的时期。延续到1979年,重工业比重达到24.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注重发展消费品生产,并从实际资源状况出发,适当加快轻工业的发展。1980年,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07%,比1979年回升了1.19个百分点。“六五”期间,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发展轻工业“六个优先”的政策,市对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实施较为明显的投资倾斜,5年合计轻工业投资19201万元,是重工业投资的1.88倍。1985年,在601个企业中,轻工业351个,占58.4%;重工业250个,占41.6%。在229806万元全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180045万元,占78.35%;重工业49761万元,占21.65%。
(二)门类结构
建国前,蚌埠工业只有机械、纺织、日用化工、烟草等几个门类。建国后至1985年,逐步形成冶金、电力、燃料、化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烟草、纺织、缝纫、皮革、造纸及文教用品等10多个门类。
1949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以食品烟草工业为主,比重占86.67%;其次为纺织缝纫皮革业,比重占8.09%;再次化工业占0.33%,机械业占0.22%,建材业占0.06%,木材加工业占0.22%,造纸及文教用品业占0.66%,其他业占3.75%。经过“一五”期间建设,至1957年演变为:食品烟草业占79.29%,纺织缝纫皮革业占7.92%,电力业占0.03%,化工业占0.86%,机械业占2.27%,建材业占1.44%,木材加工业占1.82%,造纸及文教用品业占1.66%,其他业占4.71%。经过“二五”期间和三年调整时期,1965年,食品烟草业比重占70%,冶金业占0.05%,化工业占5.27%,机械业占4.22%,建材业占2.02%,木材加工业占0.62%,纺织缝纫皮革业占9.53%,造纸及文教用品业占2.90%,其他业占5.39%。
经过“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化工、机械、纺织虽比重上升很大,但食品烟草业仍占主导地位。其中,食品烟草业占38.17%,冶金业占2.02%,燃料业占0.19%,化工业占10.83%,机械业占15.25%,建材业占2.24%,木材加工业占0.74%,纺织缝纫皮革业占19.42%,造纸及文教用品业占1.96%,其他业占9.18%。
1979年后,上述工业门类中无大的起落变化,主要是列入其他工业的电子等工业比重上升;食品烟草业比重略有下降,但继续占主导地位。1985年,在按工业普查统计的215237万元工业总产值中,食品烟草业占36.63%,纺织缝纫业占21.25%,机械业占11.24%,化工业占4.65%,建材业占2.83%,轻工制品业占9.87%,金属制品业占1.92%,电子电器业占2.21%,制药业占3.08%,橡胶业占2.33%,金属冶炼压延业占1.41%,其他业占2.58%。
蚌埠市1985年乡以上工业部门构成表

(三)企业规模结构
建国前,蚌埠的私营工业全部为小型企业。建国后至1970年前,尚无大中型企业。1971年开始有中型企业9家,占全市226户企业的3.98%;小型企业217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6.02%。1976年,中型企业发展到13户,但因小型企业发展更快,中型企业户数所占比重降为3.38%。是年,小型企业372个,占企业总数的96.62%。1978年,中型企业年产值43614万元,小型企业年产值71585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86%和62.14%。1983年,出现大型企业2家,1985年增加到3家,中小型企业始终占重要地位。
1985年,在601户工业企业中,大型3个,占0.50%;中型25个,占4.16%;小型573个,占95.34%。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大型企业产值5.3亿元,占23.14%;中型企业产值5.63亿元,占24.51%;小型企业产值12.03亿元,占52.35%。
(四)原料、加工及产品销售结构
原料结构蚌埠市因受资源制约,工业产品建国前后均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1985年,据306户乡以上轻工企业统计,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206户,占67.3%;提供的产品产值为138126万元,占306户工业产值167299万元的82.56%。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100户,占企业数的32.7%;提供的产品产值为29173万元,占工业产值的17.44%。
加工档次结构建国前,工业产品基本上为初级制成品,建国后陆续开发了深层次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蚌埠周围盛产红薯,从60年代起进行第二、三层次的加工,进入80年代已能加工维生素C和赖氨酸等第四个层次的产品,一种原料可生产40多个品种。蚌埠肉联厂在50年代只能加工分割肉,到80年代已能从猪内脏中提炼生物药品,加上罐头、熟食等,产品种类近百种。1985年,全市100种主要产品中,中高级制成产品的比重约为60%。
销售分布结构建国前,工业产品基本上为生活消费品,除部分烤烟为外国殖民者掠夺出口外,其余多销往豫、鲁、苏、皖一带农村。建国后,随着产品加工档次的提高,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拓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企业自销产品比重上升到70%以上,销售范围扩宽到除台湾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销往国外的产品也达到90多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