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原材料、能源
建国前,蚌埠工业产品种类少,所使用的原材料约100种左右,能源主要为煤炭、电力。建国后,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生产,原材料种类不断增多,进入80年代已达近万种;能源除仍以煤炭、电力为主外,增加了柴油、汽油、重油等。1985年,乡以上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费总值为148151万元。农副产品原料建国前,门台孜烤烟厂每年从周围农村收购烟叶约3000吨左右。宝兴、信丰两家面粉厂在生产正常时,每年从农村收购小麦约1亿公斤。建国后,门台孜烤烟厂对烟叶的需求量增大,正常生产时每年收购2万吨左右,1984年上升到3.1万吨;面粉厂对小麦的需求,开机正常时每年为2.5万吨。建国后还增加了对山芋干、高粱、油菜籽、稻米、芝麻、大豆、花生、黄红麻、棉花、羊毛、生猪、鸡蛋、家禽等工业原料的使用。其中,10多家以山芋干为直接原料的工厂,每年耗用山芋干达3亿多公斤。油厂每年耗油菜籽约5000多吨,1985年上升到3万多吨。肉联厂平均每年调进生猪约60万头,最高年份达99.2万头。纺织行业进入80年代,每年用原棉约5万吨,羊毛约2000吨,麻20万吨。另外,1985年工业企业耗原木2.02万立方米,锯材4329立方米。
非农副产品原料建国前,工业企业对各种金属材料、化工原料的耗用很少,建国后不断增多。钢材,50年代年耗用量约5000吨,60年代上升到1万吨,70年代上升到2万吨,1985年达到5.99万吨。1985年其它金属耗用量,铜材364.6吨,铝材107吨,铅80吨。化工原料中,烧碱50年代年耗用量1000吨以下,60年代2000吨左右,70年代6000吨左右,1985年上升到9500吨;纯碱60年代年耗用量1000吨以下,70年代上升到5000吨左右,1985年达1万吨;橡胶60年代年耗用量300吨,70年代上升到1000吨左右,1985年为1077吨。
能源20年代,只有一两家工厂使用电厂电力,到40年代,工业用电量约3万千瓦时左右。建国后1954年,工业用电由淮南电网统一供电,并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用电量逐年增长。全市工业用电量:1949年7.3万千瓦时,1952年351万千瓦时,1957年1203万千瓦时,1965年5309万千瓦时,1970年8605万千瓦时,1975年13928万千瓦时,1979年30507万千瓦时,1985年43073万千瓦时(1966~1985年用电量数字为蚌埠供电地区,含怀远、五河、凤阳县)。1985年,工业生产消耗煤炭44.3万吨,焦炭6471吨,重油17672吨。同年,耗能折合标准煤达万吨以上的企业,有纺织厂、染织厂、印染厂、平板玻璃厂、酒精厂、明胶厂、造纸厂、玻璃厂、水泥厂、肉联厂、电化厂、化肥厂、第二制药厂、毛纺机修厂、卷烟厂、柠檬酸厂等,计16户。
二、固定资产建国前,蚌埠工业基础薄弱,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不足300万元(折合成新人民币)。建国后,工业投资增多,固定资产拥有量逐年加大。1949年至1985年,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11.02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07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95亿元;按部门,轻工业6.14亿元,重工业4.88亿元。在全民所有制主要行业,36年中累计建设项目1220个,固定资产投资8.14亿元。1985年,全部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41亿元,净值5.65亿元(按部门统计)。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74亿元,净值4.51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67亿元,净值1.14亿元。
(一)厂房
建国前,工厂大多为简陋的平房或草房,总建筑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民国8年(1919年),光华电灯公司600平方米的机器房和锅炉房,门台孜烤烟厂约1万平方米的厂房,为最早的厂房建筑物。民国16年和19年,各建有五层粉楼的信丰和宝兴面粉厂,建筑面积分别为1076平方米和3108平方米。
建国后1952年,兴建自来水厂和东海烟厂部分车间及淮光布厂等厂房,当年竣工面积2795平方米。1956年至1958年,先后建成肉类联合加工厂、染织厂、造纸厂、火柴厂、肥皂厂、纺织厂、酒厂等厂房,全部国营和公私合营工厂计竣工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60年至1965年,兴建有平板玻璃厂厂房和肉联厂9000吨冷库等,并对一批小企业进行扩建,5年国营工厂竣工厂房面积11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扩建、兴建柴油机厂、水利机械厂、印染厂等工厂厂房,仅1972年至1976年间累计竣工面积17.5万平方米。1978年后,生产毛纺织品、乳胶、柠檬酸、水泥、半导体、果糖、硫酸、纸张、食品、皮革等产品的86个工厂得到兴建或扩建。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厂施工厂房面积15.47万平方米,当年竣工5.52万平方米。
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拥有厂房建筑面积380.6万平方米,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300.9万平方米,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79.7万平方米。
(二)设备
建国前,蚌埠工业设备数量少,装备水平差。电力工业方面,民国8年(1919年)光华电灯公司在原督军公署48千瓦发电机基础上,增装1台50千瓦发电机,到民国36年4月,累计装机容量800千瓦,最高负荷578千瓦。机械工业方面,民国5年开业的刘顺兴机器修理安装店和亨利翻砂厂,有车床5台,钻床2台,熔炉1座。到蚌埠解放前夕,该业设备总数不足50台,其中,车床22台,刨床3台,钻床8台,熔炉5座,电焊机2台。烟草工业方面,民国8年创办的门台孜烟叶复烤厂有2吨卧式锅炉5台、5.5千瓦的蒸汽机1台,烟叶复烤机1部。民国15年开工的大来烟厂有花旗牌卷烟机2部。到解放前夕,30多家私营烟厂卷烟设备总台数为153台。纺织工业方面,民国8年10多家织土布者有综合布机20余部,几家织袜者有袜机4~5部。民国12年,恕明布厂开业时有铁木织机20余架。至民国20年,全市计有条子布机245部,手摇袜机92部,毛巾机38部。民国23年,布机高达350部,拥有3对染缸及烘干机、蒸汽机各1台。民国37年,棉布织机约400台,其中只有光淮织布厂拥有20台铁木织机。面粉加工业方面,民国16年和19年相继开业的信丰和宝兴面粉厂,全套生产设备分别由德国进口和从无锡购进,以电力为动力,为蚌埠较先进的机械设备。
建国后,工业设备逐年增加,装备水平明显提高。50年代,除从国内外购进设备外,自制设备占较大比重。60年代起,进口设备逐年增多。1985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主要机器设备约3万台套。其中,建国前设备绝大部分被淘汰,留用的只占0.03%;50年代出品的占3.35%,60年代出品的占6.22%,70年代出品的占37.93%,80年代出品的占52.47%,进口设备占总量的7.2%。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拥有机器设备原值4.22亿元,其中,轻工业部门拥有设备原值2.29亿元,重工业部门拥有1.93亿元。在全部设备中,食品、烟草业设备占15.9%,纺织业设备占17.5%,化工业设备占10.0%,医药业设备占1.8%,建材业设备占10.7%,机械电子业设备占20.1%,其他业设备占24.0%。
建国后蚌埠市全民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投资表单位:万元

蚌埠市工业部门1960~1985年主要进口设备一览表

三、流动资金
建国前,蚌埠手工业和私营工厂投入生产周转的资金大部分为私人资本,少部分依赖银行、钱庄贷款。私人资本中有的以股金形式出现。
建国后,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依据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的定额,靠财政拨付;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靠自身筹集。1975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21669万元。
1979年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流动资金实行全额信贷,不再由财政拨付;同时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留成资金一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980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37528万元,其中全民企业为30749.4万元。流动资金中的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30187万元,其中全民企业为24751万元。1985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87943万元,其中全民企业为68051万元。流动资金中的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64677万元,其中全民企业为49169.7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