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于淮河码头和火车站之间开始自然形成商业及居民住宅区。民国3年,倪嗣冲被委为安武将军,在铁路东建成“将军府”(后改为安徽督军公署)、阅兵场、皖北镇守使署等军政机关,形成军政区。民国8年,于淮河南岸今公栈路北挖成船塘(后称老船塘),经建设,船塘附近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民国17年,在南郊修建简易军用飞机场,至民国23年又在原址东重新修建,占地800亩,形成机场区,由此迫使城区只能向东西方向延伸。同时在机场附近,多置营房,为军队驻扎。民国37年,市参议会曾提出在东郊建立龙子河风景区,但未能实施。40年代,大马路天桥东西两侧,建成排列较整齐的商业门面用房。至民国38年初,蚌埠建成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
蚌埠解放后,城区逐步扩展,1952年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9平方公里。是年起,在南岗外兴建第一个集中的职工住宅区,至1958年完成,共建瓦平房75幢。1956年起,按规划新辟西郊工业区,至80年代前期,已建成近百家大小工厂。1959年,又新辟东郊工业区。50年代,对有碍市容的沿街旧平房、草房等逐步拆迁,相对集中安置。1962年,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
60年代,蚌埠主要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在凤阳东路和西郊大庆路一带分别开辟二钢生活区和大庆生活区。但此期,初因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后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城区建设步伐缓慢。
70年代,蚌埠城区建设加快。除继续建设西郊、东郊工业区外,采取“沿街一条线”的方式改造旧城区。1975年起,在龙子河畔,新辟龙湖风景区。
1979年至1985年,市采取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办法,不仅增加了住宅,也使旧的商业用房大部分得到更新。此期,还新建雪华山和张公山两处新型生活区。1985年,蚌埠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为1949年的6.6倍。
一、旧城改造
蚌埠市旧城改造始于50年代,对闹市区在解放前遗留下来有碍市容的低矮、破旧平房及茅草房棚进行拆迁,并划定南岗四路、南岗二路、南郊钓鱼台、淮河新村等处为居民住宅安置区。拆迁让出的空地多用来建造两层以上的营业及办公用房。旧城改造主要是大马路从中山街口到中荣街口一段,另在二马路建治淮委员会办公大楼,在中荣街南段建工人俱乐部,在胜利路建铁路二七文化宫,在大马路建淮河旅社等房屋。到60年代,旧城改造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70年代初期,对延安路段、国货路段的部分危房拆除改造,在原地建起四层以上的楼房。1973年,市成立拆迁安置办公室,负责全市的旧房拆迁、新建房屋分配工作。自此,市区较大规模的拆迁、新建工程连续不断,沿街出现了四至七层的楼房建筑。胜利路两侧兴建了7301~7306号公房,计2万平方米;淮河路(原大马路)中、西段兴建有蚌埠饭店、童装生产社、塑料商店;中山街中段兴建有建设银行、人民银行、服装公司时装商店、商业局办公楼等;人民路东段兴建有中区粮站及住宅综合楼;在胜利路两侧、中山街西侧一带兴建有房地产局办公住宅楼及7501~7508号住宅楼等。
1978年,市成立公房统建指挥部,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片改造旧城,加速改造的步伐。是年后,相继在淮河路、中荣街、南山路、胜利路、中山街、凤阳路(东风路)等处拆旧建新。至1985年,拆迁旧城区房屋面积达8.58万平方米,改造投资3099.78万元,完成竣工面积17.35万平方米。其中,淮河路天桥西边南侧改造成有办公、营业用房和住宅的综合小区。全市经改造后的小区平均楼高6.3层,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建筑面积扩建比为1比3.5,扩户率为83.81%。
蚌埠市1979~1985年主要旧城改造建成房屋统计表

二、新区建设
建国后1952年,市在坟茔之地的南岗外一带辟建工人住宅区。1956年起,在西郊征用农田,建设西郊工业区,至1958年已初具规模,用地6670余亩。1959年在东郊建设工业区,主要设置冶金、机械、化工等门类企业。至1960年的两年内,东西郊新区建设共用地1.18万亩。
1966年后,新区建设项目减少,至1969年,平均每年新征土地800亩。其中,1967、1968年两年合计征地137亩。70年代后,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主要是在东郊和西郊两个工业区扩大工厂建设和交通建设。
1978年后,新区建设重点是开发新型生活小区。其中,位于雪华山西坡的雪华山生活小区,占地12.33万平方米,1984年基本建成;位于张公山西麓的张公山生活区,占地56公顷,至1985年已成为万人居住区,建成住宅及公建配套房屋264幢;位于龙子河东岸的龙湖新村生活区,1985年也投入建设。此期,在新区建设中,注意少征地、多建房。8年中,累计新用地8515亩,平均每年1064亩。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