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8年(1919年)2月,光华电灯公司发电厂建成投产,架设输电线路0.54公里,城市照明最早沿输电线路同杆、同线安装路灯18盏。随着供电线路的不断延长,路灯亦随之增多。至民国23年,大马路、二马路、老大街等17条街道陆续安装了路灯,线路长增至6公里,路灯增至200盏。沦陷后的民国27年底,路灯仅有117盏。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时,全市有供电线路18公里,路灯250盏,全部是短臂和小功率的白炽灯泡,加之电压低,故亮度差,照面小。
建国后路灯建设步伐加快,至1953年12月,建设部门设有路灯专管人员,路灯线路长21.6公里,路灯480盏。1955年,路灯改人工控制送电为定时钟控制送电,实现了路灯自动控制启闭。同时,将短灯臂改换为长灯臂,将15瓦灯泡改换为60瓦和100瓦灯泡。1958年,全市路灯增至1025盏。1965年,路灯线路已达49.5公里,路灯1100盏。1966年至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有些线路和灯具遭破坏,新增路灯也很少。
1984年至1985年,新建、改建路灯678盏。1985年底,路灯线路长达128公里,路灯2520盏,分别是解放时的7.11倍和10.04倍。照明面积已达24.9万平方米。同时,在胜利路中段、涂山路与长征路交叉口花坛、涂山路与大庆路交叉口花坛、天桥和中荣街等处,分别安装蝙蝠、海燕、圆球、V型和组合花灯等。是年,亮灯率达98%,超过部颁标准3%。
建国后,路灯建设所需经费,1965年前为收取5%的电费附加费,直接交建设部门使用;1966年后,电费附加费先交市财政,市财政再根据路灯建设需要拨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路灯建设投资年年增加。1985年,投资额由1979年的16万元上升到62万元。
蚌埠市建国后城市路灯情况一览表

一、线路
蚌埠始建路灯时,没有专用杆、线。民国8年(1919年),发电厂架设由仁寿里经国治街至棠园的第一条输电线路,全长0.54公里,路灯即以供电线路为线路。民国10年,供电线路向西延伸,经二马路至老大街。民国13年,电厂供电范围扩大,东至火车站,南到大马路西,路灯线路长度增至3公里。民国23年,供电线路又扩展到华昌街、国庆街、国安街和经一路等17条街道,路灯线路长度为6公里。日伪统治时期,路灯遭破坏,线路有所减少。民国38年蚌埠解放时,路灯线路总长为18公里。
建国后,为了加强路灯控制,1950年底开始与供电线路同杆单独架设路灯专用线路。1953年底,线路总长度为21.6公里,1957年增至49公里。
1963年至1975年期间,一些新建成区道路供电线路尚未架设,为解决照明急需,在今朝阳路的钓鱼台至陶店段,涂山路的青年路口至朝阳路口段,胜利路的朝阳路口至八里桥段,张公山路的涂山路口至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段和解放路段等,均单独架设了路灯专用杆、线。
1975年至1979年期间,在长征路、大庆路和胜利路东段,架设5.6公里专用杆、线。1984年,与铁路部门联合架设宏业路路灯专用线路1.15公里。1985年底,全市路灯线路全长128公里。
二、灯具
蚌埠解放前,一直使用15瓦白炽灯泡,亮度很差。民国8年(1919年)至22年间,路灯支架是用人工弯制的铜管支臂,臂长0.5米,装有铜灯头、瓷灯芯、搪瓷罩。民国23年后,支臂改换为铁质,臂长0.7米。这种灯臂一直用到解放初期。
蚌埠解放后,路灯逐步换成40瓦、60瓦和100瓦白炽灯泡。1953年至1957年期间,小街小巷路灯支架逐步更换为0.6米和0.9米钢管弯灯臂,主干道灯支架使用丁字型3米直杆钢管灯臂。1958年,主干道的灯臂加长至4.5米,并改用造型美观的荷花罩和盒型罩等。
1963年后,先后在今淮河路、中荣街和胜利路等主干道的繁华地段,安装了第二代光源汞灯,扩大了照面,提高了亮度。1972年,在胜利路上改用5.5米的长臂琵琶灯。1977年,在改建的天桥两侧安装了地下电缆线和钢管杆12座,四叉五头60朵玉兰花灯。1978年,在涂山路全线装上了圆球透明防尘灯具。
第三代光源钠灯问世后,1980年起先后在今胜利路、淮河路、凤阳路、中荣街、中山街、解放路、天桥和长征路、大庆路两个交叉口花坛等处安装。是年,路灯开始使用有机玻璃耐温防尘罩。1984年,在涂山路的长征路、大庆路两个交叉口的街心花坛周围,安装了造型新颖的双臂海燕式汞、钠灯。1985年,在胜利路中段改装双排双挑蝙蝠式混光灯和二柱五叉六头组合灯,天桥上改装成y型混光灯;在中荣街等埋设了地下电缆线、钢管杆,安装了双排弦臂圆球灯。是年,全部路灯耗用电量,由解放前不到1万千瓦时上升到72万千瓦时。
三、控制和维修
蚌埠解放前,路灯用电由电厂控制,一般晚间供电4小时。路灯的维修和管理,由发电厂外业班承担,因人员少和不固定,路灯得不到正常维修。
1953年开始,供电部门实行日夜供电,路灯启闭,系用人工推拉闸刀。是年,路灯已有专管人员,至1956年增至12人。1955年,先用电磁开关实行总控制,后用定时钟总控制,基本实现了路灯启闭自动化。
1980年,曾采用光电控制器自动启闭路灯,后因光电管经常失灵,复采用定时钟控制。1983年,因原机械定时钟磁铁易损坏,改用石英定时钟控制。总控制室和总开关有专人负责,根据不同季节,按夜间时间长短,适当调整启闭时间。夜晚灯亮时间不少于10小时。
随着城乡工农业生产用电量日益增加,电网电压波动很大。上半夜人、车流量大,需要使用较强光路灯,但电压偏低,汞、钠灯常出现闪光暗淡和间隙熄灭;下半夜人、车流量小,但电压回升,路灯又大放光明,很不合理。1984年,分别采取升压、调相压和增加开关三项措施,使路灯照明较符合需要。
四、路灯建设维修机构
市路灯管理所前身为1953年12月市自来水厂的水电承装部所设路灯组,仅有3人,专门负责路灯维修和安装。随着路灯不断增多,1955年人员增至12人,并划属市建设局领导。1964年人员减为10人。1969年,路灯组划属市建设工程队领导,人员增加至14人。1974年,路灯组分东、西两片作业组,接着又分为东、中、西3个组和1个长臂灯作业组。1975年,路灯组划属市城市建设管理局领导,人员15人。1978年4月,在路灯组基础上成立市路灯管理所,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员增至25人。1984年8月,该所下设安装、维修和后勤3个组,1985年有职工28人。
上一篇:第二节 桥梁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