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9年,市政筹备处测绘西至怀远、东至凤阳、北至北淝河、南至燕山南麓范围内的地形图。民国30年,伪安徽省建设厅蚌埠工务局也刊印出蚌埠市街图。民国35年,蚌埠工务局测绘有1∶5000、1∶10000的蚌埠市街图以及1∶5000的蚌埠沟渠系统图和1∶28000的蚌埠市郊全图。
城市解放后,从民国38年7月开始,市建设局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城市地图测绘,先后完成市区1∶500街道平面图、1∶2000市区圈堤内地形图,及时为城市道路规划、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了用图。1957年3月,从安徽省公安厅测量队调21人来蚌,成立市建设局测量队,专职负责城市测绘工作。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女子测量队87人调来蚌埠,与原市建设局测量队合并,开展城市用图测绘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测量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测绘工作很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城市测绘事业发展很快。除正常测绘工作外,还采用航空摄影技术进行测绘。测绘仪器设备不断添置和更新,技术力量不断加强,测绘成果准确可靠,满足了城市用图需要。
30多年来,城市测绘工作先后完成三角平面控制和水准高程控制各325平方公里;提供了自1∶500至1∶25000大、中比例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用图;另外还绘制了城市交通图、全市行政区划图等。
一、平面控制
解放后至1953年间,市建设部门测绘的城市1∶500和1∶2000地图,采取假设座标、导线控制。导线桩采用铁心和水泥混凝土浇筑。控制面积,1∶500街道平面图为5.8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为22平方公里。测绘中使用钢卷尺量距,经纬仪测角,技术依据按经验自定。
三角控制网1957年6月,由市建设局委托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控制测量队布设和施测,7月开始选点、选标、埋石,10月野外观测。1958年初进行平差计算,6月提交成果。该控制网共建三角点43个,总控制面积325平方公里。各点均有标志,结构为混凝土浇筑,并铸有铜质标心。觇标初为木质,至1962年已有多座丢失损坏。从1963年起,先后将西芦山、涂山等处10多个点的标架更换为6米锥形钢标。“文化大革命”期间,三角控制点的觇标毁坏更为严重。1973年至1980年间,再次将40余座觇标全部更换为钢标。
导线控制网市区导线控制网在中区、郊区、东区范围内,以二、三等导线依次布设,共建导点366个,总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中区导线网东起解放路,西至西圈堤,南至涂山路,北至北圈堤,1959年布设和施测,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郊区导线网位于席家沟以西,江淮化工厂以东,涂山路以北,胜利路以南,1965年8月完成,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东区导线网位于交通路以东,凤阳路以北,东圈堤以内,1966年2月施测完成,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
二、高程控制
解放后至1953年间,蚌埠共布设水准基点6个,标点结构采用混凝土浇灌内置铁心,高程以废黄河口平均海平面为零点起算,控制面积15平方公里。1958年3月施测新的水准网,委托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精密水准测量队拟定作业计划和选点图,市建设局测量队凭选点图实地选点、埋石,共做二等水准点53个,23条线路,长度129.5公里;三等水准点19个,20条线路,长度59.1公里,总控制面积325平方公里。各水准点均以混凝土浇灌,并置有铜铸凸形标心的标石。之后,对各标点加以经常性的维护,以确保使用。
1978年至1980年间,又重新设计全市二、三等水准网,并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相应等级预制标石和埋石;标石设上下铜标志,并在附近埋设石质明标。
三、地形图测绘
蚌埠解放后,市建设局首先组织力量测绘老市区1∶500街道平面图。测绘采用直角座标50×50厘米正方形分幅,使用小平板仪、皮卷尺量距施测,实测图94幅,面积5.8平方公里,于1952年上半年完成。另外,施测1∶2000市区地形图,范围东至东圈堤,西至吴家湾,南至施徐庄,北至淮河,面积22平方公里。该图作业使用小平板仪和水准仪配合,实测图23幅,1953年底完成。在该图基础上,还采用射线法缩成1∶5000市街图。上述图纸是蚌埠有史以来较正规的地图,在初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6年至1958年间,市测绘部门描绘了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测绘的蚌埠市郊区1∶10000地形图53幅,面积900平方公里;并将该图缩绘成1∶25000地形图9幅,面积616.5平方公里。同时,描绘出由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缩绘的1∶50000蚌埠附近地区地形图8幅,面积3376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市建设部门在14.9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施测1∶500地形图。作业中采用直角座标50×50厘米正方形分幅,实测图193幅。自1958年7月至1959年12月,市建设局测量队组织施测圈堤以外东至长淮卫车站、西至黑虎山、南至燕山、北至小蚌埠的近郊1∶1000地形图,计190平方公里,测图792幅。作业使用大平板仪,施测在软绘图纸上。此图系速成图,精度不高。1965年至1966年期间,又施测东至龙子河、西至八里沟、北至淮河、南至飞机场区域内1∶1000地形图,共测图119幅,面积25平方公里。该图作业中,在建成区内用小平板仪加皮尺量距,在近郊开阔地用大平板仪施测,图纸精度良好。
为满足农田水利建设需要,1959年11月至1960年12月,建设部门在郊区和邻县部分地区(东至凤阳老城,西至怀远县城,南至西泉街,北至北淝河),进行1∶5000地形图的测绘,面积1155平方公里,测图301幅。该图采用直角座标40×40厘米正方形分幅,成图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1966年3月,开始施测城区已建的上下水管、电力和电讯电缆1∶500管线图,至1969年底完成外业测绘任务,测图137幅。该图范围在圈堤内(东至肉联厂、西至混凝土构件厂、南至无线电一厂、北至淮河),凡有自来水管、下水道管及电力、电讯电缆线路经过的大街小巷均测绘在图上。施测使用小平板仪配合水准仪,精度符合规范要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测绘地形图不能满足需要,1972年后,又陆续增测了南郊钓鱼台、东郊宏业村及凌家坝等测区1∶1000地形图,共测图95幅,面积23.5平方公里。
四、地形图编绘
1961年5月至1963年2月,建设部门编绘1∶10000地形图,主要供城市规划使用。编绘中以1958年至1960年期间已测的1∶500、1∶1000、1∶5000地形图为依据,并派员调查补测。该图曲线、符号用手工描绘,文字注记采取北京体式、植字剪贴;同时按高斯克吕格国际分幅法分幅,共编绘32幅,编绘面积846.56平方公里。编绘完成后,由合肥市人民印刷厂印刷成素图;市区中心部分加印五色彩图12幅,编绘面积392平方公里。
1962年5月至1964年3月,又编绘1∶25000地形图,共编绘13幅,编绘面积450平方公里。该图以已编绘的1∶10000地形图为底图,参考原编绘的1∶500、1∶1000地形图,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取舍,用复照仪缩小2.5倍成图。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70年代末着手编绘城市交通图。勘测队于1979年开始收集资料,1980年编绘出底稿,后因地名及部分公共汽车线路难以确定,至1984年才最后定稿。9月,市第一张交通图印刷出版,印制1万张,1985年再版5万张。
1983年7月,怀远、固镇、五河3个县划属蚌埠市。勘测队于1984年初组织力量编绘出包括辖县的1∶100000行政区划图,年底完成底图,1985年底印成两幅拼接彩色挂图。
1983年,市对原1∶25000地形图,又进行修订,重新编绘成四幅拼接的地形图,1984年由上海中华印刷厂印刷成浅灰色素图。
五、航空摄影测量
1979年9月,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报送的1980年航空摄影申请计划,在全国测绘工作计划会议上被批准。1980年4月,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的790机组进驻蚌埠航摄区作业,摄影区代号为8005。航摄使用“米八”型直升飞机,相片冲冼基地在南京。5月30日航摄作业结束,实际作业飞行17小时36分钟,航线总长度748公里,实际摄影面积299.2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3.6公里。摄影分9个分区,实际摄影比例尺一般为1∶4000,个别分区为1∶4500。摄影精度,经检查基地范围符合要求,底片质量良好,但个别分区未按图幅中心线飞行。相片倾角一般大于2°,个别倾角达3°。
摄影后陆续出图提供使用。总计摄影图822幅(图幅为40×50厘米),入图面积276平方公里。其中,1∶1000地形图636幅,1∶2000地形图186幅。整个工程耗资46万元。
六、测量机构
1953年,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始成立5人组成的测量小组。1956年底,省公安厅测量队撤销,该队21人调入蚌埠,与原测量小组合并成立市建设局测量队,共有职工26人。
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女子测量队87人调入蚌埠建设局,同年又从宿县地区招收部分学员,职工人数达138人。
1962年起测量队人员减少,至1963年减至32人。1969年初又减至16人,测量工作基本停顿。不久,测量队改称市建设支队测量小组,职工稍有增加。1972年改称市基本建设局测量队,职工增至33人。1973年11月改称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测量队,职工增至39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测量任务加重,1980年10月,测量队改称市勘测队,职工增至79人。1985年11月,勘测队划属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领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