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族构成
蚌埠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明朝洪武年间,在山西平阳地区徙迁蚌埠的人口中,一批李姓回族定居马村沟。此后,黄庄、太平街、舞台街一带也有小范围的回族聚居点。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543133人,占97.22%;有14个少数民族,人口15543人,占2.78%。其中,回族15339人,在居蚌少数民族中占98.7%;满族107人,占0.69%;朝鲜族28人,壮族27人,分别占0.18%、0.17%。尚有人口数量极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畲族,计39人。未识别民族及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3人。
二、性别构成
蚌埠市人口男性始终多于女性。建国前,由于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女婴遭溺弃现象时有发生,性别比高(以女性为100,男性高于100)。抗战前人口统计中,性别比均在140以上,其中民国22年(1933年)达149.46。至1949年,人口性别比降到130以下。
建国后,全市人口性别比进一步缩小,并基本处于稳定状况,一般在110上下徘徊。1962年前均高于110,1963年后均低于110。
建国后蚌埠市人口性别比一览表

三、年龄构成
据1964年蚌埠市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零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为161616人,十五至六十四岁的成年人为212887人,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为10582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有8人)。除二至四岁组人口外,其他年龄组都呈较均匀的金字塔形分布。零至十四岁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41.97%,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占55.28%,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占2.75%。总抚养比例为81.64%,其中,少年抚养系数为76.62%,老年抚养系数为5.02%。
1982年,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零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为157685人,十五至六十四岁的成年人为375922人,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为25069人(其中九十岁以上老人148人)。该次统计中,十二岁以上年龄人口仍具有金字塔形结构特点,而十二岁以下年龄组人口已呈缩减趋势,表明节制人口生育已取得实效。零至十四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数比例,由1964年的41.97%下降到28.22%;经济生产年龄人口比例,由55.28%上升到67.29%;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2.75%升到4.49%;老与少比例由1964年的6.55%上升到15.90%,年龄中位数由1964年的18.96岁上升到25.15岁。随着劳动就业人口的增加,总抚养人口比例从1964年的81.64%下降到48.61%。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例下降为41.94%,老年抚养比例上升到6.67%。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测算,自1985年开始,全市人口进入生育高峰年。
蚌埠市第二、三次人口普查年龄状况表单位:人

蚌埠市人口年龄结构分类表

四、行职业构成
(一)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蚌埠开埠后,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多,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到民国36年(1947年)建市时,非农业人口比重已占73.6%。1949年,非农业人口比重占70.6%。
建国后,非农业人口比重一般稳定在70%强,农业人口比重稳定在30%弱。1958年至1960年间,城市“大办钢铁、大办工业”,就地吸收农业人口增多,非农业人口比重于1960年曾上升到76.6%。
从1964年开始,非农业人口比重降到70%以下,到1985年间一直无大的起落。“六五”期间,非农业人口比重一直在65%强。
蚌埠市1949~1985年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情况表

(二)行业构成
蚌埠开埠后,城镇从业人口中(不含农村),以从商者和为商业服务的人员为多,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1957年在全市全民所有制单位中(下同),从事工业的人口已占41.8%,从事商业的人口占20.3%。之后,从事工业的人口一直占首位,从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的人口增长较快,从事商贸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1985年,在全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的132980人口中,工业人口76465人,占57.5%;科教文卫人口16443人,占12.4%;商贸人口10578人,占8%,其余为从事基本建设、农林水气、交通邮电、城市公用事业、金融业及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人口。
1982年,据市第三次人口普查,城乡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在业人口31.4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6%。按当时所划分的15个行业,制造业人数最多,共12.3万人,占在业人口的39.2%;其次为农林牧渔业,人数为8.55万人,占在业人口的27%;再次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有2.87万人,占在业人口的9%。在15个行业中,以矿业及木材采运业人数最少,仅412人,占在业人口的0.13%。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有2.39万人,占在业人口的7.6%。
1982年,在全部行业在职人口中,男性17.38万人,女性14.05万人,分别占55.3%、44.7%,性别比为123.65(以女性为100)。在各行业中,性别比最高的是矿业及木材采运业,为1273.33;其次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为347.24;地质勘探和普查业为343.51;建筑业为338.98;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业为311.31。最低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类,性别比为68.15。
蚌埠市1957~1985年全民所有制部门人数单位:人

蚌埠市1982年人口普查在业人口行业分布情况

(三)职业构成
建国前,蚌埠城镇人口(不含农村人口)的职业构成,大体与行业构成情况相同。建国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城镇在业人口以生产、运输工人为多。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乡31.43万在业人口中,有生产工人、运输工人14.28万人,比重占45.42%;农林牧渔劳动者8.46万人,比重占26.91%;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73万人,比重占8.70%。职业人口中,性别比最高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603(以女性为100)。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工作人员及农林牧渔劳动者中,女性均多于男性。
蚌埠市1982年在业人口分布表
五、文化构成
蚌埠解放前,有文化人口少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民国24年(1935年),在全埠105183人中,识字人数31473人,不识字人数73710人,文盲人数比例高达70%。翌年,在全市六周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人的比重为73.6%。
民国36年建市,当局曾对全市民众教育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统计调查。是年,在169323名六周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毕业生520人(女性46人),高中毕业生1125人(女性178人),初中毕业生2388人(女性495人),高小毕业生1731人(女性382人),初小毕业生2259人(女性431人)。另有各级学校肄业生13450人,受过私塾教育的12747人;而全埠六周岁以上人口不识字的人数是135103人,占80%。
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人口智能构成逐步发生变化,到1964年,有文化人口数已超过文盲半文盲数。
据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市六周岁以上的304468人中,具有初小文化以上的人口160881人,已占52.8%;不识字和初识字人口111592人,占36.7%;七至十二岁不在校儿童31988人,文化程度不详7人,二者占10.5%。
据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在507736名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毕业生8005人,大学肄业或在大学就读生3555人,高中文化程度76323人,初中文化程度136100人,小学文化程度157061人。全市文盲半文盲人数126692人,占六周岁以上人口的24%。其中,六至十一岁的文盲半文盲有16126人。文盲半文盲人口中,分布在郊区农村的比重为58%。
蚌埠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文化程度表单位: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