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常发生异常气候,形成干旱、洪涝、连阴雨、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干热风、寒潮、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另外,轻微地震也甚频繁,兼有少量的动物性灾害。据史籍不完全记载,近1800多年来,有水灾336年次,旱灾115年次,风灾18年次,雹灾25年次,雪灾22年次,蝗灾37年次。建国后气候资料完整,自然灾害的发生及程度,记述更为准确。许多年份有两种或数种灾害交替发生,但灾害的危害程度,则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殊异。如清咸丰六年(1856年)与1978年,遇有同样大旱,但百年前“赤地千里人相食”,百年后农业仍获丰收。一、水旱灾害
水、旱灾是蚌埠主要的天气性灾害。自东汉至本世纪初,较大的水旱灾害即有400多年次。民国时期的36年中,干旱、洪涝灾害有26年次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民国11年(1922年)旱灾、20年水灾、21年旱灾和25年、27年、32年、35年的水灾。
民国20年入梅以后,大雨连绵,淮水暴涨。汛期最高水位20.45米。淮河南北两岸均决口,堤坝被水浸没,无法遏止。小蚌埠以北一片汪洋,秋禾多半淹没,四五尺高之高粱,仅露梢尖。河南岸水入市区,东游艺场后面之贫民草房仅露屋顶;淮河大船,由决口处驶出,直至铁道高埂之下,停泊于四明公所附近;居民往来,全赖舢舨摆渡;棠园(今国富街)之内已成洼塘,小舟可驶至花园门口;市内大马路(今淮河路)、二马路(今凤阳路)水已成渠,小船往来于太平街、大马路之间;国治街北之永济当典屋内水深数尺。居民家庭灶底生蛙。成批灾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民国21年,正值上年大水过后,蚌埠又遇大旱。是年夏秋间70余天未雨,致市郊稻子颗粒无收。因旱灾导致蝗虫灾害,其它庄稼亦无收。是年8月13日下午3时,漫天蝗虫飞蔽蚌埠上空,至晚7时方止。
民国27年夏,市域霪雨连绵,又加黄水南泛入淮,水位日增,致外水倒灌市区,较低街道水漫成渠。
民国32年汛期,东郊淮堤决口,水势涌向施家洼,四郊堤内农户号声震地,鸡犬飞奔;新老船塘一带淹没草房340余间,四马路一带淹没草房400余间,经一路(今淮河路西段)一带成为泽国。民国35年又遭水灾,淹地19.4万亩,淹房6535间,受灾人口3.64万人,疫灾死亡者达1929人。
建国后1951~1985年,有29年次发生干旱灾害,有24年次发生洪涝灾害。其中,春季干旱有16年次,洪涝有9年次;夏季干旱有19年次,洪涝有15年次;秋季洪涝有10年次,冬季干旱有10年次。此外,35年中四季均有不同程度干旱的有2个年次,即1953年、1976年;春夏秋三季连旱的有5个年次,即1953、1967、1973、1976、1978年。
1950年6~7月间,蚌埠雨量561.0毫米,暴雨滂沱,水位猛涨,最高水位21.15米,多处溃堤毁坝,市区淹没,舟行市区二马路;郊区洼地一片汪洋,被淹土地12.3万亩,占耕地的84%,受灾人口10万余众,损坏房屋1.8万余间,秋季作物只收五成。
1952年属夏季干旱,市郊上万亩作物颗粒无收,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58%。1953年属春旱,又加晚霜冻,小麦亩产仅18公斤。1954年夏属大涝,仅7月份雨量516.3毫米,加上上游雨大,持续时间长,洪水历时68天,洪水总量393亿立方米,最高水位22.18米,警戒水位持续42天。市郊80%农田被淹,秋季作物仅收五成。
1984年,发生秋季特大洪涝,季降雨量为年总降水量41%,属百年罕见。全市包括三县有354个村庄、82万人被洪水围困,民房倒塌2326间,损坏6247间。秋季作物受灾面积达225.5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大半。
淮河蚌埠段历年水文资料一览表


二、其它气候灾害
连阴雨1951年至1985年,在蚌埠共出现春季连阴雨18次,约每两年发生1次。在春季连阴雨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从3月20日至4月20日间出现的低温连阴雨。危害最大的春季连阴雨发生在1964年4月2日至18日,连续17天,总降雨量170.9毫米。此次连阴雨后,造成大面积渍水,沿淮及淮北几个公社洼地,一般水深30厘米左右,最深达1.5米,不少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小麦等午季作物受严重渍涝灾害。35年中发生夏季连阴雨5次,平均5~6年一遇。1956年夏季连阴雨使小麦损失六成。1971年6月上中旬有9天连阴雨,给午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35年中秋季连阴雨发生14次,平均每2年多一遇,常造成农作物湿收霉烂,同时又使秋种不能适时进行。1979年8月31日至9月24日,共连阴雨19天,雨量155.4毫米,淮河、天河、龙子河水位猛涨,造成淮河蓄洪区和天河、龙子河沿岸部分农田受淹,面积为13780亩,作物霉烂损失20万公斤,发霉发芽损失300多万公斤。
霜冻在蚌埠发生的春季晚霜冻对小麦危害甚大。35年中,发生4次晚霜冻危害。1953年4月12日发生晚霜冻,小麦受害普遍倒地,植株从受冻部位折倒,三天以后枯死。当年小麦产量主要靠新生蘖小穗,亩产仅18公斤,全郊区产量比上年减产6成多。
大风1951年至1985年,在蚌埠共发生8级以上大风359次。最多是1979年,全年发生26次。蚌埠大风有台风和寒潮大风两类,不仅风力本身带来破坏,有时还伴随暴雨或暴风雨雪的侵害。1951年5月24日,郊区太平岗乡、西门渡乡遭强台风、冰雹袭击,损坏作物4500亩,民房500间,并造成人畜伤亡。1956年3月17日寒潮大风,风力达到7~8级,仅治淮工程支队就刮倒工棚40余间,沉船一艘,死1人,伤5人。同年8月1日至3日,强台风带来大暴雨,两天降水量为118.3毫米,大风刮倒房屋2716间,4人受伤,作物受灾近6000亩,毁坏农具435件。1974年6月2日,郊区7个公社遭受大风和冰雹袭击,其中吴郢、长淮公社砸坏麦田2.5万亩,刮倒房屋2500余间。
干热风干热风亦称干旱风、西南旱风,是蚌埠地区小麦灌浆乳熟期间常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速的灾害天气,分高温低湿型和雨后暴热型两类。前者主要发生在小麦灌浆期的5月下旬,后者主要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暴热型干热风发生时,小麦植株趋向衰老,根系活力减退,遇过量降水,土壤透气性变差,易导致根系早衰。当雨后猛晴时,气温陡升,相对湿度急骤下降,在有一定风速条件下,植株会因急速失水而受灾。建国后,蚌埠共发生干热风灾害56次,其中属高温低湿型45次(包括重级干热风11次),属雨后暴热型11次。仅1953年5~6月间,就发生重级干热风6次,使小麦灾情严重。
龙卷风1971年8月27日11时30分,市郊李楼公社受龙卷风袭击,风过处地物腾飞,树木连根拔起,房屋损坏。龙卷风经过的西朱、韩戈大队,一些住户的房顶升天,1米多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一口能灌40亩地的塘水,被吸卷四五丈高后抛洒他处。
寒潮蚌埠位于江淮丘陵北端,沿淮地带低洼,属全省最低处之一。冷空气南下时,受到大别山脉和江淮丘陵遮挡,聚集于沿淮地势低洼带,导致大幅度降温,故寒潮次数多,强度大。民国18年冬大雪,因寒潮袭击,淮河结冰,航行阻断。民国25年立春时节寒潮,一尺多深积雪经久不化,造成交通阻塞。建国后,寒潮共发生100余次,平均每年3.7次,其中强寒潮每年1.2次。寒潮平均初日为11月14日,平均终日为翌年3月11日。初日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终日最迟出现在4月18日,均发生在1962年。1955年初一次寒潮,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3℃,导致淮河冰封,停航32天。
冰雹1951年至1985年,在蚌埠共发生10次冰雹灾害。冰雹常发生在每年的4~6月间,降雹时间大多在午后到傍晚,每次约10分钟左右。淮河北小蚌埠、吴郢等地,淮河南靠近低山残丘地带的淮光、李楼及西南秦集、仁和、燕山等地,降雹次数较多。降雹区通常是一个狭长地带,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被称作“雹打一条线”。市郊冰雹灾害最重的一次,出现在1973年4月25日下午3时30分,瞬时风速达每秒22.7米(9级),雨量为40.8毫米,降雹历时15分钟。吴郢公社最大的一个冰雹重1.35公斤,一般有拳头大,降雹最密处每平方米约200多颗。这次冰雹使吴郢、小蚌埠、长青、淮光等4个公社23个大队207个生产队受灾,尤以吴郢、小蚌埠受灾最重,面积达2万多亩,麦杆折断,麦穗掉粒,房屋损坏亦甚多。
雷暴建国后35年中,市境计发生雷暴日数1034天,平均每年28天。资料记载最早发生雷暴日是1月6日,为1953年;最迟是12月21日,为1979年。一年中雷暴次数最多的是1964年,累计达49天次。1972年6月25日至7月3日的一次雷暴过程中,共发生6次雷击,致市邮电局蚌滁长话线路上的部分设备被毁坏,并造成京沪干线全线长途电话全阻7分钟,有的支线被阻长达13小时。
三、地震
在全国地震区带划分上,蚌埠位于华北地震区南缘,分属营口~郯城地震带和许昌~淮南地震带,属多发震地区。近现代,附近有近20次2~6级地震,震中均不在蚌埠。
民国16年(1927年)2月6日晚9时,有地震波及(震中不详)。民国18年11月18日,五河县境内(东经118.9°、北纬32.2°)发生5.5级地震,蚌埠强烈有感。民国20年9月28日,怀远与凤阳交界处(东经116.9°、北纬32.8°)发生6.25级地震,蚌埠强烈有感。民国23年4月6日下午5时25分,有地震波及(震中不详),声如雷鸣,由东北而西南,约三四秒钟止。民国26年8月1日,山东荷泽发生7级地震,影响蚌埠。是日子时,气候闷热,晨4时半由北向南地震,屋瓦震动有声,人多在梦寝中惊醒。继上午奇热,午后2时得暴雨一阵,晚6时45分地复震动。
建国后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发生5.25级地震,蚌埠强烈有感,人多惊恐跑到屋外,部分房墙发生裂缝或倾斜。1965年3月15日4时18分,固镇西北(东经117.3°、北纬33.5°)发生4.0级地震,蚌埠有感。1975年7月25日和1976年9月23日,固镇任桥、怀远茆塘分别发生2.2级、2.4级地震,蚌埠有感。1979年3月3日至6月16日,固镇县在几个月内先后发生11次2.2~5级地震。1981年2月1日至12月30日,固镇又先后4次发生2~3级地震,蚌埠均有微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