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旧社会广大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常年靠糠菜度日,有些外出讨饭,流落他乡。此地解放前夕,有30%的农民春荒时出外谋生。农民穿的是自织的“土布”。冬天空袄筒,夏天光脊梁。大人穿草鞋,小孩打赤脚。有不少家庭全家合盖一条被子。住房又矮又小,几乎全部是草房土墩。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就这样仍有15%的农户无住房,借居于牲口棚、场屋及路旁草棚。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发放农贷、兴修水利、引导农民恢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与1954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3.1%,年平均递增7.2%。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民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1978年与1971年相比,人均收入由39.70元增至45.49元,7年只增加5.79元,年平均增加0.83元,年递增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1981年全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发生巨变。在人口相对增长、可耕地减少以及小灾小害不断发生的情况下,全县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了农贷利息,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应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1985年人均纯收入384元,比1971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8.67倍和7.44倍,平均年递增分别为17.6%和35.6%。从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间,全县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净增加67.7元,年递增47.5%。1985年1年的人均收入比1973年到1980年的总和还多。全县人均收入400元以上的地区有马桥、刘桥、四铺、铁佛、临涣、南坪、双堆7个区和城关镇。其中马桥区人均收入最高,达509.3元。人均400元以下的地区有百善、孙疃、五沟3个区,其中最低人均收入为369元。在69个乡中,人均收入400元以上有46个乡,350元以上14个乡,以马桥区新安乡人均收入最高,为535.6元。徐楼乡、界沟乡人均收入最低为310元,仅占新安乡的57.88%。
五沟乡王圩村小余庄1985年共有17户,84人,人均耕地不足1.8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人均收入不足30元。1981年后,全村积极发展养殖业,成为植藕专业村。1985年植藕35亩,纯收入4670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5.72%,人均纯收入997.6元,一人的收入相当于1978年全村农民总收入的40%。海孜集农民赵敬彬,全家9口人,3个劳力承包22.7亩耕地。从1981年开始,先后办起锻造、电焊、面粉加工、无线电修理等5项副业。1985年总收人为74132.9元,纯盈利44998元,人均收人为5513元。
1971~1984年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

近年来,农民储蓄额激增。1985年与1980年相比,储蓄总额由844.5万元增至3311万元,5年翻了两番,人均存款由7.9元增至38元,平均年递增36.9%。1985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存款增长15.7倍。
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农民已开始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习惯,不仅消费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而且消费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细粮的消费比重上升。从50年代初期到1978年,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虽然不断增长,但农民主食仍以红芋为主。当时流传。‘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母鸡是银行,红芋片子是主粮”等顺口溜。近几年来,由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人均口粮猛增,1984年,全县农民人均口粮1153斤,95%以上的农民常年口粮是小麦面,即使是最落后的村庄,小麦面也占常年口粮的90%以上。正如群众所说“一季小麦吃全年,秋粮卖了花零钱”。
建县以来,农民的穿着也有明显改变。60年代以前以棉布为主,有些地区农民用自织土布缝制衣服。70年代后期,化纤布进入了农家,农村的自制纺车和织布机再也没人使用。进入80年代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穿上了毛料服装和西服套装。
建国初期,农民的房屋结构90%以上为土墙草面,狭窄矮小,室内光线昏暗。南部地区因黑质土粘性差,新建“土墩”房不足1年便出现裂纹和倾斜。50年代和60年代,农村建房多为土墙砖基草面,少数为砖基瓦檐。1970年后,农房多为土墙砖基瓦西。进入80年代,农村建房95%以上为砖瓦结构。1983年南坪集农民梅厚才,建造了全县第一幢农家楼房,以后不少农户相继建造楼房居住。据1984年底统计,全县共有瓦房381530间,楼房37幢。从1980年到1985年,全县农村共建房22.5万间,相当于1963年至1977年建房的总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用于家庭耐用物品的消费不断增长。据1984年底统计,全县拥有自行车112589辆,平均每百户63辆;缝纫机65730架,平均每百户36架,手表109132块,平均每百户61块;收音机18万台,户均1台;百元以上家具181497件,户均1.01件。全县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家具的拥有量比1980年分别增长3.6倍、5.8倍、6.3倍和3.6倍。当年全县农村拥有电风扇4979台、洗衣机234台、电视机890台、录音机413台。靠近集镇和县城附近地区的农民有的买了电冰箱、摩托车、面包车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