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劳动保护工作始于1953年初。当年县人民委员会通过下达文件、召开会议,向全县国营和集体企业宣传省政府1952年12月下达的“关于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的指示”。翌年,通用机械厂、印刷厂等单位制订了安全操作规程,增添了急救药品和防火、消毒用具;濉溪酒厂配备了兼职劳保干部。从此,劳动部门、总工会、各企业及主管部门都把劳保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在具体工作中加强领导。1960年,开展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1964年,瓷厂等企业增添了防尘防毒设施。1979年,对农机一厂、印刷厂等企业接触尘毒作业的职工进行了职业病普查。1985年,全县初步形成国家监察、企业行政管理和群众监督“三结合”的劳动保护体系。
一、安全检查
1960年,全县首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所属的69个国营、集体企业,重点检查了安全生产机构设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劳保用品发放和防火、防盗、防尘、防毒设施等情况。各企业不仅建立了安全生产制度,而且100人以上的厂都设立了安全检查机构,不足100人的厂也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安全检查员,大大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当年发生轻、重工伤事故49起,比1959年减少48起。1965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安全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厂对职工加强安全思想教育,落实防患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全检查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管、卡、压”进行批判。1970年,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后,本县部分企业恢复了安全检查组织。1975年,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各企业及主管部门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各车间、班组都配备了安全检查员。1977年3月,全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了由40人组成的“安全生产检查团”,深入到37个重点工厂和8个重点仓库,对机电、防火、防尘、防毒设备管理和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农药存放和锅炉、压力容器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历时27天。查出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本着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患措施不放过的“三不过”原则,指定专人负责处理。从这时起至1979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伤亡事故。1980年至1984年,每年5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各企业不仅建立健全了安全组织和规章制度,而且定期组织职工及家属学习安全法规,坚持做到每班前都提醒职工“安全第一”,并在车间内外设立安全标志,挂出“欢欢喜喜上班去,安安全全回家来”等醒目的标语牌。劳动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每年深入工厂检查评比。1985年,各生产经营单位,都健全了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的各项规章制度,车间、仓库备有安全器材,电源和各种消防用具有专人管理,易燃易爆物品有专用仓库、专人保管。工人上班前自觉穿戴防护服,机器开启前细心检查各部件的灵敏、可靠性能,操作时遵守操作规程,坚守工作岗位,有效地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二、防尘防霉
防尘防毒工作始于1964年,当年瓷厂的部分工序采取了湿拌料法,并用木罩将石碾粉碎机封闭,减少尘埃飞出。同时对接触尘毒作业的工人定期发放手套、口罩、工作服和保健药品。1970年,有尘毒危害的工厂对接触尘毒的职工定期发放防尘帽、口罩、劳保鞋、工作服和保健药品,平均每人发放的防护用品价值40元,是1964年人均防护品价值的2.1倍。1978年,大部分有尘毒危害的工厂一部按照工业卫生标准,做好接触尘毒作业职工的本身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1979年,首次开展防尘防毒知识培训,为瓷厂、铝厂和化肥厂等有尘毒危害的单位培训15人。此后,防尘防毒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对接触尘毒作业的职工逐人建档建卡,加强防护。铝厂筑起了高60米的烟囱,让有毒的氟化氢气体高空排放。磷肥厂建起了尘毒气体吸收室,对职工定期发给防护品、保健费。全县接触尘毒作业的职工,平均每人每年领取的防护品价值62元,比1975年增加18元,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