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具
土地改革以后,分得土地的农民,迫切需要生产工具。供销社适应广大农民的要求,积极组织货源,大量供应铁木农具。上市量较大的有本县和村的桑杈,南坪邬湖的犁铧等。1954年,在推广新式农具工作中,供销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举办新式农具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000人,促进了新式农具的普及与推广。至50年代未,供应新式农具达1.4万部(件),有双轮双铧犁、畜力播种机、园盘耙等10多个品种。
60年代中、后期,运输工具增多,车底盘供应量不断增加。自1964年到1969年,年均销售平板车底盘5000部、马车底盘100部。
70年代,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兴起,供销社在保证传统农具供应的同时,及时做好农用机械的供应工作,调进了一批柴油机、电动机、脱粒机、饲料加工机、轧花机、水泵等。1975年、1976年,两年销售水泵1000余台。1978年销售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53台。实行包用、包换、包修的“三包”制度。临涣供销社开展的“三修”(修理平板车、农药器械、铁木质农具)业务,曾在宿县地区推广。1978年,该社出席了全国财贸系统先进单位表彰大会。
1978年后,农业生产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传统的中小农具供应量随之加大。1979年至1981年,销售各种传统农具280万件。1982年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机动小四轮、手扶拖拉机和电动脱粒机、喷雾机、轧花机、榨油机、磨面机、小型排灌机等小型农机具的需求量增大,供应工作转移到机械化农具的供应上来。至1984年,3年销售各类农业机械3916部,比70年代同期销售量增长2.3倍,比60年代同期增长8倍。
36年来,供销社累计供应各种传统农具2248万件、农业机械1.84万台(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耕畜
建国初期耕畜缺乏,价格昂贵,农民只能几家合买一头耕畜,相互搭配使用。为满足生产需求,供销社从1953年起开始经营耕畜,一方面派人到外地采购,另一方面组建耕畜交易所,开展余缺调剂。到1956年,共建耕畜交易所41个,配备交易员181名,成交量逐年增多,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是,耕畜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56年有使役能力的耕畜仅71585头,平均每头要负担30多亩耕地。
1958年,全县各地改种水稻,耕畜因使役过度,死亡较多。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县社及时组织22人,分赴福建、广西、浙江、内蒙等地,购进水牛720头、蒙古牛(马)668头(匹)。
1960年春,人民生活极端困难,耕畜因饲料缺乏,大量死亡。1961年,县供销社、农业局,联合组成耕畜采购组,分赴六安、安庆及内蒙等地,调进水牛、黄牛3400多头,蒙古牛(马)4200余头(匹),解决了当时畜力不足问题。1965年至1967年,供销社从汕头、漳州、福州调运退役军马800余匹在当地销售,只收草料费和运杂费,博得群众的好评。1979年,又购进耕畜1500余头,在当地销售。
30多年来,供销社调运供应水牛、黄牛、蒙古牛(马)、新疆马、川马以及云南毛驴等各种耕畜2万多头(匹)。1985年,有使役能力的耕畜每头负担耕地17亩。
三、化肥
1953年,县供销社开始经营硫酸氨、硝酸氨两种化肥。由于农民对其性能不了解,销量甚微,全年仅售出7.5吨。
1954年销售3吨,1955年以“肥料贷款”方式销售121吨。为了普及和推广化肥的应用,1959年供销社在濉西区戴庄村进行典型示范,每亩小麦施尿素10斤,增产80斤。群众相信了化肥的效力,称之为“肥田粉”。
1962年,化肥开始作为畜产品及中药材收购的奖励品出售。1965年以后,供应量逐年增加,到1969年,每年平均销售3900吨。70年代全县已普遍施用化肥,年均销售量超过万吨。这一时期开始经营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
1980年后,每年供应化肥6至9万吨,但仍不能满足需要。1984年,县委提出每亩小麦施化肥200斤(氮、磷肥各100斤)。县供销社于秋种前从南京、铜陵、合肥调进磷肥1.05万吨,加上原有库存,每亩平均氮肥、磷肥超百斤。
四、农药及药械
1952年,开始经营化学农药及药械。农药品种有“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和棉油皂。由于技术指导未跟上,有人用“六六六”粉治秃疮,给禾苗追肥,造成不良后果。供销社针对这种情况,培训大批农业技术人员,通过他们普及农药使用常识,使农药的应用逐渐推开。
1954年,蝗害遍及全县,供销社组织供应“六六六”粉50吨、喷粉器420部。1956年,大面积麦田发生面条虫、红蜘蛛,供应农药100吨、药械600部。1963年,四铺、百善、铁佛、濉西等区发生蝗害,调运600吨农药,保证了供应。1966年、1973年和1980年,是我县农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3年,供应各种农药1200吨、药械5600部,有效地扑灭了麦粘虫、豆天蛾、棉铃虫等害虫。
30多年来,供销社供应各类化学农药1.4万吨、药械7.8万部。
1951~1985年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