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史料记载,古代县境有通航河道3条,即隋运河、濉水和浍河。
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又称通济渠),横穿县境中部,我国东南地区的物资,主要是经这条运河送往洛阳,它对促进中原和江淮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宰相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这样写道:“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唐杜佑撰《通典》中也载,运河之上“运槽商旅,往来不绝。”唐、宋时期县境内的商业大镇柳孜镇和蕲泽镇,均在运河沿岸。柳孜镇有一座停靠船只的大码头,群众至今仍称为“柳江口”。南宋以后,运河逐渐淤塞,失去通航条件。濉水古为大川,河床宽,河槽深,水量充足,县境内通航里程41公里。春秋战国时期,北经萧县境内白渎水与古汴水相通;隋唐时期南通隋运河,为淮北一带水上交通要道、浍河古称涣水,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西北谢集,古代航运比较发达。三国曹魏时期,曹操曾在浍河岸边的铚城(现临涣集)建造粮仓,为方便粮食内调外运,在浍河北岸开挖一条大沟通至城内。至今大沟痕迹依稀可见,人们称为“运粮沟”。
民国时期,濉水(濉河)和浍河仍可通航。30年代初期,乡绅周歧山利用濉河外运煤炭。浍河沿岸有码头数处,其中以临涣、孙疃两个码头较大。临涣集拥有10余只木船,专营浍河运输业务。
建国后,濉河经过4次治理,桥涵增多,运输能力大为减弱。浍河仍有船民从事航运。1958年以后,浍河逐渐淤浅,加之桥涵增多,失去通航条件。1970年,新汴河竣工,县境内的南沱河为其上游,南沱河四铺闸以下可进行航运。1984年,我县曾组织船队从四铺闸起航,经新汴河进入淮河,再入长江直达上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渡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