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濉溪老窖酒生产于70年代中期。当时县口子酒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把在风味上稍逊于口子酒又高于大曲酒的部分酒单独存放,精心勾兑后投放市场,命名为濉溪老窖酒。
濉溪老窖酒,酒色清澈明亮,窖香浓郁,绵甜净爽,酒体协调,余味较长。它问世后很快占领市场,博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成为人们喜庆筵席及馈赠挚友的理想佳品。广大消费者普遍反映,该酒质量稳定,价格合理,适量饮用能增精神,和气血,益脾胃。当时年产量仅有120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70年代末,县口子酒厂几经扩建,老窖酒产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口子酒在1984年全国轻工系统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金杯奖后,供不应求,于是一般消费者就把目光转向价格适当、质量可靠的濉溪老窖酒。近几年老窖酒已销往河南、山东、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省、市及本省各地,享誉酒林。1985年产量837吨,产值达163.21万元。
附记一口子酒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古的时候,濉水干流上一个最大的河口,名叫“口子”。这里只居住着一对夫妻,勤劳善良,开设个小饭店,借以糊口度日。一年,正值隆冬时节,朔风阵阵,降下一场大雪来。正当夫妻二人忙活的时候,一位手执拂尘、身背葫芦、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者前来饭店打尖。夫妻两个因看他年迈孤独,遂动侧隐之心,不仅恭顺备至,而且茶饭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并坚辞不取分文,使老人深受感动。离店前,老者将这对夫妻带到屋后一口水井边,向他们说:“这眼井位冲地脉,敛山川之灵气,聚地心之精华,泉连千渊,源通四海,若积谷作饭,聚麸成曲,以井水为浆,一定会制造出世界上最美的酒来,胜似你们苦营这小小的饭店,谋点滴蝇头微利。”遂一一告诉他们作酒的方法。说话间,长空鹤鸣,当夫妻俩抬头望天的时候,猛然间一声响亮,金光起处,老者的宝葫芦腾空而起,芦底朝天,向着井口撒下了数道银光。一霎间,井水沸腾,异香扑鼻,寻找老人,杳无踪迹。两月后,夫妻按照老人的指点,酿出了第一坛美酒,开坛时香溢四野,百鸟集鸣,一时远近相传,争来沽酒。久则客商云集,酿造日昌,“口子”遂成集镇。
附记二金杯美酒出濉溪
丁宏焕温琪
口子美酒出濉溪,香溢皖北三千里。
疑是瑶池王母酿,不愧金杯味无比。
这是不久前濉溪口子酒参加全国大赛夺得“金杯”时,一位酒友的即兴之作。当然,把口子酒比作天上神仙喝的琼浆,是一种夸张的赞誉。不过,要说这种美酒的“香”和“味”,评酒专家们是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的。有的评酒委员甚至认为,在浓香型的大曲酒中,濉溪口子酒不亚于驰名中外的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剑南春”及“古井贡酒”,已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然而,与那些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大厂不同,濉溪县口子酒厂仅是个条件简陋,人员不足八百的县级小厂,这样的厂能在强手如林的全国性大赛中捧回“金杯”,就更属不易了。
最近,我们走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周鲁轩和技术副厂长范亚彰。
在未谈正题之前,我们先提出了一个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濉溪自古出美酒,人所共知,濉溪大曲和口子酒这两块金字招牌更是载誉全国。淮北市酒厂和你们厂都说自己是‘嫡系’真传,都说1931年和1934年曾先后参加青岛、北京的土特产会议,获‘甲级名酒’,1955年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被评为‘甲级酒类第五名’。这个金字招牌和历史荣誉,究竟属哪家?
35岁的年轻厂长周鲁轩爽快他说:“两家说的都对,因为我们原是一个厂,到1970年12月份才分家,淮北市酒厂迁到市里,我们留在原地。”一句话解开了疑团。两个厂分家后,淮北市酒厂很快发展为省内数一数二的大酒厂。
……
“夺杯时,‘濉溪口子酒’这块牌子有没有起作用?”
北京参赛归来的副厂长范亚彰说:“全国评酒是密码编号,品尝时杯上只有号码,根本不知是什么酒,完全靠色、香、味和风格竞争,以决胜负。
“濉溪口子酒有什么风格?”
“用酿酒行业的术语来说,风格就是酒的香与味结合在一起,给予人感官上的综合感觉。口子酒从类型上分,属浓香型优质大曲,全国第三届评酒会确定这种酒的风格,应该是‘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这四条我们不仅都达到了,而且还有‘香而不厌,甜而不俗,芳馥浸心脾,入口隔宿香’的独到之处。”
“这个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范厂长伸出三个指头说:“一是有一套独特的传统酿造工艺和精湛的勾兑技术;二是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三是使用了高龄古泉,历代老窖,优质高粱,上等陈曲。要说夺杯有什么秘诀,这就是。”
在分手时我们又提了一个问题:“在全国大赛公布的二十个白酒金杯奖名单中,为什么淮北的‘口子酒’放在第一位?你们‘濉溪口子酒’放在最后一位?”
老范哈哈一笑:“这次评比得分保密,名单是按‘姓氏笔划’排列的。你看,淮北‘口子酒’的‘口’是三划,我们‘濉溪口子酒’的‘濉’字是十六画,笔划最多,只好摆在最后罗!”
(摘自1985年2月1日《安徽日报》第2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