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代,濉溪有一姓董的糕点师,将自制酥糖呈给勘测濉河的官员,这官员品尝后赞不绝口。以后地方官府便把董师傅制作的酥糖当作贡品,每年都进京呈现给朝廷食用。每斤包4小包,包装纸上标有“进呈董糖”字样。其包装方法和标签红字流传至今。清代,境内糕点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主要有麻片、大京蜜、蜂糕、寸金、口酥、三刀子、花生糖等数十种。
民国初年,萧县段公馆糕点名师周振铎应聘到濉溪泰兴公杂货店任糕点师傅。他制作的麻片,其薄如纸,透明,食之香甜、脆酥;制作的大京蜜、蜂糕等糕点,色、形、味俱佳,均为濉溪的名特糕点。
1958年兴建濉溪县糕点厂,沿袭传统工艺,手工生产各种名细糕点,年产量300吨。1960年以后,农业歉收,原料奇缺,产品多为饼干、麻饼等粗糕点。1962年生产糕点82吨,其中糖果49吨。70年代,糕点厂先后增加了制冷机、冷藏箱、电热烘箱等生产设备,生产三刀子、麻饼、口酥、小京果、小角蜜、饼干等一般糕点,年产400余吨。进入80年代以后,为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县糕点厂成立了恢复传统名细糕点技术小组,恢复并大量生产大京蜜、蜂糕、百子糕、太师糕、金丝糕、月饼等30余种传统名细糕点。1980年生产各种名细糕点458吨,完成产值75.2万元。1985年,糕点厂拥有活塞式制冷机1台、工业电热设备2套、电阻加热炉2台、电热烘箱2台、职工78人、固定资产27.3万元。生产名细糕点568.6吨,完成产值84.8万元、纯利润3万元。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畅销蒙城、涡阳、永城、宿县等县。
附记大京蜜制作方法
大京蜜是濉溪食品业中的名特产品。因它在同一炸货糕点品种中,单个重量居首,故称之为“大”;又因为它内部喝足了蜜蜂调配的浆液,吃起来胜于蜂蜜,故称之为“大京蜜”。选用原料有糯米、优质麻油、富强粉、蜂蜜、饴糖、糖粉,金橘、南桂等。将糯米放入溶器加水浸泡100天捞出,冲净、晒干后粉碎备用。制作时先将少量糯米粉放入开水内调成糊状,待发酵后再掺入米粉拼成酥米坯子。将酥米坯子用油炸透后,放入蜂蜜、饴糖、糖粉、金橘、南桂等原料调配成的浆液中,使其喝足。尔后放在蒸熟的富强粉和糖粉调成的细霜内,反复抄拌5至7小时即成。其成品为圆柱形,直径2.5至3厘米,长5至7厘米,外呈乳白色,内呈适度的黄褐色,疏松、多孔,浆汁饱满,香甜可口。
上一篇:第二节 油脂
下一篇:第四节 酱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