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范围
全市计划管理工作,从1960年建市开始。主要是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物资分配、商贸流通、基本建设、财政金融、利用外资、社会事业、国土的计划管理。
六七十年代的计划,对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都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随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计划的产品品种、各种经济指标逐年增多。工业产品从60年代初煤炭、发电量、房屋构架、民用砖等少量产品发展到70年代末的煤炭、发电量、饮料酒、纱、布、印染布、水泥、矿山设备、合成氨、电解铝等100多种产品。农业产品从单纯的粮、棉、油料发展到粮、棉、油料、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等产品,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注重了产值指标,逐步增加了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综合指标。
1、物资计划主要依据国家下达的指标,分年度、季度编制下达钢材、木材、石油、汽车、煤炭、水泥、毛竹等重要物资分配计划,面向重点基本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农业生产、防汛抗旱。以计划调拨为主,市计委只控制物资供应计划指标,具体由物资部门组织供应。
2、商贸流通计划包括商品流转计划、粮油棉购销计划、外贸收购计划。市计委除对紧缺商品予以适当干预外,基本上以条条管理为主,但也经常督促检查计划执行情况。60年代初,由于集体商业国营化,个体商业被取消,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商品流通环节多,渠道少,生产和生活不便。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恢复和发展集体商业,扶植个体商业,扩大国营商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逐步建立了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经济形式。
3、基本建设计划建市初期基本上由省计委审定投资。市计委每年编报和下达的计划,都是省计委圈定的项目。70年代末,地方财力增加,开始安排地方自筹资金项目,由市计委提出方案后,报市政府审定。1985年设立了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管理站,按照省定额加上本市材料价差系数,统一收费标准,并开始了施工管理。
4、财政金融计划在征求财政、银行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年度下达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信贷总规模等指标。
5、利用外资计划始于80年代初期,主要编报下达吸收利用外资总规模,利用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贷款规模。
6、社会事业计划主要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民政等,80年代初期增加了人口计划。
7、国土计划主要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水资源、环保等。
二、审批程序
60年代,各种计划按照省计委1955年的规定进行审批。全市的年度计划由市计委编制后上报省计委,省计委审核批准后下达执行。工业生产的年度、季度、月度计划经省计委审核批准后,由各厅局下达所属执行。各厅批准所属计划时,除抄报省计委外,分别抄送各地市计委。如需再向下下达,由市主管部门提出,市计委审查,市政府批准下达。财政、税收、信贷计划,按业务系统规定批准,但市计委可根据业务部门批准的计划进行研究,提出意见。
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划审批程序进行了改革。年度计划由市计委根据省计委的计划安排,在各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计划和工业、农业、商品流通、外贸外汇、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分配和社会事业等计划,经市政府审定后,在全市计划会议上作为草案下达,再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下达执行。
三、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根据此规定精神,市计委也相应进行了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1、生产计划农产品生产计划,仍实行指令性计划,1992年,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工业产品原则上实行指导性计划,但对原煤、发电量、焦炭、水泥、棉纱等仍实行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产品的价格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实行国家统一定价。企业在确保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供货合同前提下,超产部分的产品价格,按国家规定的幅度浮动。对指导性计划产品,主要是宏观上进行调节,企业可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需要,自行安排和销售,产品价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不下达计划的产品,实行市场调节。运输邮电方面对客运量、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
2、固定资产投产计划控制基本建设总规模,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实行拨款改贷款。新开工的项目,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推行指标承包制。对预算外资金安排的自筹基建项目只审核资金,不控制规模。企业使用留用资金和自筹资金从事生产性建设,能自行解决建设和生产条件的,除需向国家申报的项目外,均由企业自主决定立项。企业使用留用资金建设职工宿舍,可自主决定。
3、利用外资计划在资金、原材料、销路及其他生产建设条件不需要省统一平衡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1000万美元的项目,由市计委审批。下放给濉溪县计委3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审批权。中国银行外汇贷款额度和配套人民币贷款,也相应放宽。
4、物资分配计划煤炭、重油、钢材、焦炭、水泥、木材、汽车等物资,实行计划分配,重点用于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产品的生产和重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其他方面的需要,以1984年计划分配指标为基数,从1985年起平价供应的物资,不足部分,通过调节加以解决。1992年,又进一步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5、商贸计划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行指导性计划。对人民生产必需的重要商品的收购和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国家统一安排的外贸收购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
6、社会发展计划人口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国家统一分配的部分)为指令性计划,其他实行指导性计划。
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至1990年)
1985年市计划委员会编制了《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4月2日经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中央关于“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抓好重点建设,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速度实在、效益好、人民受益多的路子上来,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计划安排“七五”末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年均增长8.64%;国民收入16.24亿元,年均增长8.56%;工农业总产值26.2亿元,年均增长9.2%;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和9‰以内。
1、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总产值“七五”末达到20.2亿元,年均增长8.9%,其中地方工业产值11亿元,年均递增14.4%。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集体工业和地方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2.8%、10.2%和36.7%上升到32.2%、33.7%和54.4%。
煤炭工业,原煤产量“七五”达到2020万吨,其中统配煤矿1620万吨,省属300万吨,市属100万吨;洗精煤600万吨。开工建设海孜、童亭、桃园、界沟、任楼、刘桥二矿等煤矿。
电力工业,“七五”末发电量66亿度,比1985年增长19.78%,新增装机容量25.55万千瓦。地方集资兴建20万千瓦机组1台。加快第二发电厂的前期工作。新建五里郢至海孜28×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三堤口35千伏变电所。
建材工业,发展的重点产品有水泥、卫生陶瓷、墙地砖、民房构件、轻质砖块等。“七五”末水泥产量达到70万吨。
化学工业,对现有焦化、橡胶、化肥、炭黑、电石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提高配套生产能力。“七五”末焦炭22万吨,合成氨2.5万吨、电石2000吨、炭黑1000吨。
轻纺工业,纺织工业重点发展棉纱、棉布、印染布、色织布、毛纺、麻纺、服装,力争开发新产品30个。纱产量达到1700吨,比1985年增长26%;布8000万米,增长4.5%;印染布6000万米,增长5倍;服装200万件,增长45%;新增人造麂皮250万平方米。食品工业以饮料酒为重点,扩大口子酒生产。到1990年饮料酒达到3万吨,比1985年增长88%,其中口子酒2000吨;面粉12万吨,增长160%;肉类2万吨,增长150%。
机械电子工业,“七五”期间重点发展洗选设备、高压电瓷、电子仪器、仪表。1990年,矿山设备达到2600吨,比1985年增加2倍;洗选配件500吨,比1985年增加9倍;新增高压电瓷3000吨。
冶金工业,“七五”期间重点发展电解铝,积极发展耐火材料。到1990年,电解铝确保4000吨,争取达到8000吨;新增耐火材料5000吨,铸钢件3000吨。
交通运输,“七五”期间交通运输以公路为重点,着重提高一、二级公路的比重,完成省市公路的改建、新建工程。新建市长途汽车站,加快青龙山港口的建设。“七五”末客运量达740万人次,货运量565万吨。
2、农业“七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0.2%;乡镇企业产值7.5亿元,年均增长19.7%。种植业在保证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七五”末,粮食总产67.5万吨,年均增长3.6%;棉花总产1.03万吨,年均增长13.8%;油料总产2.67万吨,年均减少3.3%。肉类总产量达到4.25万吨,禽蛋产量1.5万吨,奶类产量1485吨,水产品产量5000吨,大牲畜存栏20万头,生猪出栏30万头。
根据国土规划和农业发展现状,全市农业布局划分为4个经济小区。城郊农业区,包括市辖三区及濉溪县郊,主要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经济作物、工副业等。隋堤北平原粮棉区,以种植业为主,建设粮棉生产基地。隋堤南粮油牧区,稳步发展大豆、芝麻、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扩大以养牛、猪为主的畜牧生产。山丘林副农牧区,位于濉溪县东北部,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
3、商业、外贸商业在保证主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实行多渠道流通,多形式经营。“七五”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3亿元,年均增长10%。对外贸易要建立对外出口基地,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档次。“七五”出口外贸总值达到3230万美元,年均增长9%。
4、财政金融“七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安排为8.5%。各项存款总额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5.2%;各项贷款总额10亿元,年均增长12.3%。
5、固定资产投资“七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安排25亿元,大部分为国家投资开发煤、电等能源建设。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建设农田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的部分结构为:煤炭工业占72.5%,电力工业占16.5%,农田水利占0.9%,轻纺工业占1.2%,科教、文卫、体育等事业占1.4%,原材料及化工工业占3.3%,邮电运输占0.5%,城市建设占2.4%。
6、城市建设“七五”末城市道路达到5平方米/人;供水能力5.3万吨/日;公共汽车负担达4000人/辆;公共绿地6.8平方米/人;进一步提高煤气普及率。农村小城镇平均规划3300人,约有10万人进入小城镇居住。
7、社会事业“七五”期间安排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5个,技术攻关项目10个,主要围绕农业、能源、建材、食品、化工、轻纺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1990年,城市要普及初中教育,农村要普及小学教育,全市职业中学在校生与普通中学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1。“七五”期间要积极筹建市传染病医院,扩建市中医院,增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00人,达到每千人拥有4.2人。文化、广播、电视、环保等其他事业也要在“六五”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二、《淮北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至2000年)
《淮北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从1989年开始,历时两年半,1992年3月20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谈话为指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以能源工业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大力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把淮北市建成农业、能源、轻纺、建材四大基地,进一步增加城市功能,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使淮北市成为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皖北中心城市之一,到本世纪末使全市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宏伟目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35.2亿元,2000年达到48.2亿元,“八五”年均增长6%,“九五”年均增长6.5%,10年平均增长6.2%。国民收入1995年达到24亿元,2000年达到31.6亿元,“八五”年均增长5.3%,“九五”年均增长5.7%,10年平均增长5.5%。工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55.8亿元,2000年达到80.6亿元,“八五”年均增长6.7%,“九五”年均增长7.6%,10年平均增长7.3%。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1995年地方工业、集体工业和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调整到70%、45%和40%。到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24%、51%和25%调整到18%、51%和31%。
2、农业“八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2000年11.9亿元,10年平均增长3.5%。1995年粮食总产达到72万吨,棉花总产2.5万吨,油料总产3.5万吨,蚕桑扩大到2万亩。大力发展猪、牛、羊、鱼、禽、蛋、奶、蔬菜、水果的生产。“八五”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元。
乡镇企业,1995年产值达到16.5亿元,2000年达到30亿元,10年平均增长12.3%。
3、工业煤炭工业,“八五”期间,国家继续增加对淮北矿区的投入,规划新增能力450万吨,1995年煤炭产量突破2000万吨。新建桃园矿、刘桥二矿、任楼矿,扩建芦岭、朱仙庄矿。电力工业,淮北电厂四期工程(20万千瓦)1992年底建成,第二发电厂(4×30万千瓦)力争在“八五”内开工。1995年发电量达到63亿千瓦时。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电化工,积极开发精细化工,发展地方医药工业。主要项目完成焦化厂焦炉和碳铵改造工程,改造濉溪县化肥厂和淮北橡胶厂,筹建年产30万吨甲醇工程。
建材工业发展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1995年水泥产量达到90万吨。
冶金工业“八五”期间改造濉溪铝厂,引进1500吨铝箔生产线。1995年铝锭达到5000吨优质酒扩建工程,扩建市造纸厂第二条生产线。1995年饮料酒达到3万吨,机制纸达到2.5万吨。
纺织工业以更新改造为主,上质量,上水平,适当发展苎麻纺等新品种。1995年,全市纺锭达到20万枚,纱2.5万吨,布1.2亿米,印染布8000万米,苎麻纱1500吨,成衣率达90%以上。
机械电子工业,“八五”期间重点发展为煤炭、农业、建材、轻纺等行业服务的机电产品。1995年矿山设备达到4500吨,高低压电瓷4500吨,高中档电话机20万部,开关柜4000面,传感器500件。
4、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八五”期间,改造宿蒙公路濉溪县段,改造403线工程。1995年全市客运量达到707万人次,货运量达到813万吨。
邮电通讯“八五”期间,完成徐州——郑州中同轴电缆淮北段,合肥——阜阳——淮北数字微波工程;引进1.2万门程控电话。1995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5%,市区为3%。
5、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八五”期末,城市建成区达到25平方公里;新建环山路,人民路、鹰山路、洪山南路,拓宽东山路,新建杨庄地面水厂,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6万吨/日。城市煤气新建5.4万立方米气柜,煤气用户和液化气用户达到4~5万户,气化率达到47%。
6、财政金融“八五”末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年均递增4%;银行贷款总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平均每年增长6.6%。
7、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7.2%;外贸收购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6.4%。
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搞好科技开发、科技推广与应用工作。1995年,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提高到35%。教育事业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八五”末全市80%的地区普及小学阶段教育,35%以上地区普及初中阶段教育。卫生工作重点搞好农村医疗和妇幼保健,“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85%。整顿繁荣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八五”期间相山地区增加一套电视节目,建立市有线电视台。逐步改善体育设施,新建市游泳馆等一批场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9、人民生活“八五”期间,城镇职工实际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2%,农民人均收入1995年达到8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