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建市初,经济结构单一,计划的编制主要有工业计划、农业计划、物资分配计划、基本建设计划等。工业计划主要分年度编制煤炭、电力、矿井建设、地质钻探以及地方交通货运等计划。农业计划主要编制粮食、棉花、油料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及大牲畜的饲养量。1963至1965年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市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恢复农业,调整工业,发展轻工业,安排好市场。在农业上,以粮为中心,全面发展,争取粮、棉、油、麻等主要指标有较多增长。工业上进一步进行合理调整,加强薄弱部门的生产能力,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商业上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到196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主要建成袁庄、烈山、张庄、朱庄、相城、沈庄、岱河等7对矿井。原煤产量从建市初的109万吨,发展到218万吨。发电量达4000万千瓦时,地方工业、铁制小农具、面粉加工等工业也有了发展。货运量34万吨,货运周转量102万吨/公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32万元。物资分配计划主要面向煤矿建设,分配下达钢材、水泥、木材、石油、毛竹等物资计划,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基本建设计划主要下达仓库、商店、校舍、职工宿舍等零星土建,煤矿建设由国家下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农业生产秩序受到破坏,计划工作也一度出现不正常,1968年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内设计划小组,负责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编制工作。
二、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2亿元。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较慢,总体规模增长不显著,但地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原煤产量达到859万吨,比1965年增长近3倍,焦炭产量达到10.8万吨,发电量7.24亿千瓦时,水泥7.04万吨,饮料酒2302吨。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粮食总产量23.57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61万元。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中小学达600多所,在校学生6.8万人。综合医院8所,床位1468张。
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6.2万吨,油料3362吨,棉花2327吨。牲畜、水产、水果也有了较快发展。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首先获得成功。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工农业总产值7.54亿元,比1975年增长167.37%。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原煤产量1400万吨,比1975年增长62.98%;焦炭24.16万吨,比1975年增长123.70%;发电量23.19亿千瓦时,比1975年增长220.4%;水泥13.75万吨,比1975年增长95.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4亿元,比1975年增长231%。
煤炭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投产芦岭、石台、刘桥一矿、百善、孟庄、毛郢孜等国家和省属煤矿。电力工业新建了淮北发电厂。地方工业先后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化工、建材、玻璃、食品、纺织、鞋帽等工业。
三、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六五”期间,市计划工作继续贯彻调整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安排上继续抓紧抓好煤、电能源工业,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规划新增电影院一座,重建图书馆大楼。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技术、资金、物资、人才等方面的协作。到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6.8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0年增长86.4%,年均递增13.4%。国民收入10亿元,比1980年增长53.4%,年均递增8.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5亿元,比1980年增长86.4%,年均增长13.3%。1985年农业总产值3.69亿元,比1980年增长119.4%,年均递增17%;乡镇企业产值3.05亿元,比1980年增长4.3倍,年均递增39.8%;粮食突破5亿万斤,比1980年增长43.4%,年均增长7.45%;棉花总产11万担,比1980年增长56.8%,年均增长9.05%。
工业增长幅度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地方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1985年达到36.6%。主要比例关系逐步趋于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25%、12%、63%,调整为30%、15%、55%。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13.25%,第二产业为73.25%,第三产业为13%。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发电量达到65.1亿度,比1980年增长137.6%;水泥47.36万吨,比1980年增长250%;饮料酒1.69万吨,比1980年增长110%;电解铝从1980年的150吨发展到1540吨。
“六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4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2.55亿元,比建市22年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增加42.6%。朱仙庄煤矿、临涣煤矿、前岭煤矿、朱仙庄洗煤厂、九一0厂年产6000吨的水胶炸药生产线、淮北电厂三期工程、淮北矿务局水泥厂、市纺织二厂、纺织印染厂、市卫生陶瓷厂、市酒厂新厂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淮北矿工医院、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检疫大楼、兴华大戏院、图书馆大楼、第十中学等与人民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文教和市政设施建成使用。城建方面,改造并开辟了古城路东段、惠黎路西段、濉溪路北段、孟山路南段、相山路等。兴建了煤气主体工程,铺设中低压管道38公里,房屋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
“六五”期间,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1985年为1280元,比1980年增加43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390元,比1980年增加24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19.6%。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
四、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七五”期间,集煤炭、电力、轻纺、建材综合发展的工业城市已形成。计划编制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农业方面着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发展开发性农业。工业方面以能源、轻纺、建材、化工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以公路为重点,努力增加一、二级公路的比重,提高运输能力。强调要进一步搞好城乡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公共设施,美化城乡环境,改变城乡面貌。1987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压缩基建规模,建设资金短缺,在计划的安排上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保生产性建设,压非生产性建设;保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压一般性建设。在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每年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均作了适当安排。
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6.45亿元,比1985年增长40.6%,年均递增7.1%;国民收入18.5亿元,比1985年增加23.4%,年均递增4.3%;工农业总产值40.35亿元,比1985年增加2.8%,年均递增10.2%。
1990年农业总产值8.44亿元,比1985年增加15.9%,年均增长3%,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达到68.7万吨和1.32万吨,油料、水产、禽蛋、肉类、水果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很大发展,开发性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年产值达到9.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13万人。
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9亿元,比1985年增长47.9%,年均增长8.2%,其中市属工业产值增长111%,年均增长16.1%。原煤、发电量、饮料酒、棉纱、印染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善,1990年地方工业、集体工业和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5%、35%和32%。
“七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6亿元,建成投产了一批包括能源、轻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主要有海孜煤矿、童亭煤矿、石台选煤厂、临涣选煤厂、市啤酒厂1万吨工程,淮北火车站、汽车站、市邮电通讯楼、广播电视楼、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淮北财校,城市综合功能有了明显提高。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不断发展,引进外资有了实质性进展。1990年外贸收购总额达到1.1亿元,比1985年增长161%,出口产品由单一的煤炭发展到5大类40多个品种。截止到1990年,引进合资项目19个,利用外资和国外贷款达到914.6万美元,有力地缓解了市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广播电视、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相应发展。
五、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2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28亿元,比1991年增长21.5%;国民收入22.94亿元,比1991年增长21.2%;工农业总产值48.91亿元,比1991年增长17.8%。
农业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取得了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67.3万吨,比1991增长23.7%;油料2.3万吨,增长15%;棉花受灾较重,比1991年下降33.3%。闸河、北淝河、怀洪新河等一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塌陷区综合治理、“菜篮子”工程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副食品供应得到保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工业整体效益有所提高,预算内工业亏损面、亏损额下降,地方工业企业活力继续增加,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淮北电厂四期工程建设发电,刘桥二矿、桃园煤矿基本竣工,“四路”建设建成通车,1.2万门程控电话全面开通。淮北第二发电厂、皖北水泥厂、30万吨甲醇、铝箔生产线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有了进展。
1992年淮北市共批准中外合资项目30个,协议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