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市初,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红芋、棉花等作物。蔬菜种植面积较小,分布在高岳公社高岳大队、相山公社城里大队零星种植。70年代,间或种植水稻。70年代中后期,建成1.5万亩专业蔬菜基地,高岳、城里大队形成规模生产。
80年代,经过市、县两级农业区划,农业生产逐渐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到80年代中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红芋、玉米、棉花、蔬菜、芝麻。小麦、大豆、红芋分布于全市,玉米分布在濉溪县中北部,水稻分布在濉溪县雷山村及郊区二郎庙、中城、西城、杜集、徐庄,棉花分布在濉溪县中北部和郊区的钱楼、坡里、朔里、牛眠一带,蔬菜分布在濉溪县北关及郊区的烈山、吴山口、城里、高岳、程庄,池藕分布在郊区的中城、西城、高岳、博庄一带,水果分布在郊区的中城和牛眠。
1988年起,淮北市被国家列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至1992年,全市形成蔬菜、水产品、棉花、蚕桑、生猪、禽、饲料7大基地。蔬菜基地分布于相山区的城里村、中城村、董庄村、渠沟村,烈山区的吴山口村、烈山村,杜集区的高岳村、程庄村、滂汪村,濉溪县的城关镇和靠近矿区的村队,总面积58268亩。水产基地分布在烈山区的烈山镇,杜集区的朔里镇、段园镇,濉溪县的城关镇、百善镇、刘桥镇,养殖水面49896亩,总产3765吨。棉花基地分布在濉溪县中北部,杜集区中部和相山区渠沟镇西部,面积36.40万亩,总产1.46万吨。蚕桑基地分布在濉溪县孙疃镇、杨柳乡、五沟镇,面积8902亩,产量239吨。生猪饲养量38.63万头,猪肉产量23210吨。养禽业以淮北市种禽场、杜集区浅塌陷水面、濉溪县刘桥区丁庄村等为基地,辐射全市,禽蛋产量8327吨。饲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濉溪县和杜集区,其中玉米46.41万亩,总产14.7万吨;红芋39.05万亩,总产12.24万吨;大豆43.32万亩,总产3.45万吨。
附:市农业区划
1980年,濉溪县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1982年完成《濉溪县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将县内农业分为东北山丘林副农牧区,隋堤北黄泛平原粮棉区、隋堤南河间平原粮油牧区3大区。是年,市、郊区两级农业区划办公室合作完成《淮北市郊区综合农业区划简明报告》。此后,由于郊区行政区划变动,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开展了农业资源补充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工作,1989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淮北市郊区综合农业区划》,将市郊区划为塌陷综合开发区、平原农林牧工区、山丘林果加工区3种农业类型区域。
1990到1991年,开展低荒资源调查,并以农业区划为基础,结合低荒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措施相对一致性,保持乡界,将全市农业分为4大区。
1、南部河间平原区包括濉溪县临涣、湖沟、高皇、韩村、童亭、小湖、袁店、五沟、白沙、界沟、杨柳、陈楼、郭集、孙疃、燕头、尤沟、太平、任集、忠阳、朱口、半铺、蒋湖、南坪、芦沟、双堆、曹坊、三和、罗集、陈集29个乡镇,土地面积15021万亩,占全市土地的36.88%,耕地面积1127738亩,占全市耕地的42.19%,是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桑蚕生产基地。
沿浍河为粘质壤土和淤土,耕地占本区耕地的20.12%,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适宜麦、棉、夏玉米、麻类作物生长。小麦面积宜稳定在70%以上。
浍河南北为砂礓黑土(含部分黄土、青白土、碱土),耕地占本区耕地的79.88%。治理改造以水利建设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旱涝综合治理。配套完善排涝工程,疏浚河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涝渍威胁;充分利用机井、机电灌站等灌溉设施,完善田间工程;深耕深翻,冬灌蓄墒,借土块冰融作用,消除坷垃,产生融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在作物布局上,应调减棉花等深根生长期长的作物面积,主攻小麦,发展油菜、花生,扩种耐旱、耐涝、耐薄的高梁;利用“四旁”和农村庭院,栽植果桑,形成以桑蚕养殖、加工为龙头的家庭副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2、中部黄泛平原区包括濉溪张集、钟楼、土楼、小城、刘桥、溪河、王埝、黄集、洪河、卧龙、铁佛、古城、油榨、朱庙、岳集、沈圩、四里、海孜、徐楼、龙桥、楚庙、丁楼、柳孜、宋庙、百善、青卫、祁集、五铺、魏集、四铺、三铺31个乡镇,土地面积15135万亩,占全市土地的37.16%,耕地1071329亩,占全市耕地的40.08%,是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
北部为两合土、沙碱土和淤土,土壤耕性较差,治理改造以防旱除渍为重点。棉田扩大到占耕地的30%,推广夏棉栽培,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中部大部分为淤土,耕地面积占本区耕地的60%,土层深厚肥沃,保肥能力强,地下水丰富,旱能灌、涝能排,历来是淮北市的麦仓、豆仓。今后应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组织城肥下乡,合理施用氮肥,建成以小麦、大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
西部、南部沿隋堤为沙质壤土、壤土和少部分粘质壤土,历史上是“一麦一稻”、“一麦一晒”地带,复种指数低。地势较高,土层深厚,适宜麦、棉等耐旱作物及水果、桑树的生长。在主攻小麦的同时,应逐步把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占耕地的25~30%,建成商品棉基地。
3、城郊塌陷区包括相山区的相山、任圩、蔬菜,烈山区的烈山、青龙山,杜集区的高岳、矿山集、朔里、石台、段园、钱楼、坡里、孟庄、牛眠和濉溪县城关镇共15个乡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地面积47.91万亩,占全市土地的11.77%,耕地18.01万亩,占全市耕地的6.74%。本区是城市郊区,人多地少,乡镇企业发达,市场容量大,农业基本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雏形。
境内煤炭贮量丰富,每年因采煤下陷土地5000~7000亩。塌陷区面积16万亩。由于地下煤层理深、走向、结构不同,塌陷区地表形态各异,地样复杂。北部的段园、牛眠塌陷区属浅塌陷区,地表一般下陷0.5~1.5米,形成锅底形洼地,滩地面积大,水面相对较小,汛期中央地带积水成湖,滩地、水面比约为3∶1或4∶1。南部朔里、石台、烈山、城关等乡镇的塌陷区属深塌陷区,地表一般下陷2~3米。最深的达10米,积水面积大,滩地、水面比约为1∶1。每个塌陷区都是封闭的锅底形,四周高、中央低,进出水困难。本区用于耕作的土壤主要有淤土、两合土、沙土。农业生产以集约化经营为主,发挥靠近城矿,信息、资金充足,市场广阔的优势,形成技术、劳力、资金密集的不同产业模式。近郊扩大越冬蔬菜面积,增加花色品种。远郊应开辟二线菜地,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扩大水果面积。全区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的土、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以水产养殖为主,畜禽养、农副产品加工全面发展,建成市蔬菜副食品供应和加工基地。
4、东部低山残丘区包括濉溪县的蔡里、新安、宋疃、马桥、闸河、平山、赵集、古饶、秦楼和杜集区的北山共10个乡镇,土地面积522800亩,占全市土地的14.19%,耕地293756亩,占全市耕地的10.99%,是重要的建材和林牧业生产基地。
山地面积大(11.10万亩),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山谷盆地土壤肥力较高;岗地易旱,湖地易涝,水源缺乏,干旱季节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山丘中上部多为裸露的山石,坡处为杂石土,坡度较大,水土冲刷严重,宜营造用材林,树种以侧柏为主。同时适地划分牧场,实行轮牧,使林牧协调发展。山麓地带坡度较小,土层渐厚,地面坎坷不平,有山石裸露,以发展经济林为主,可栽杏等杂果树。随着山势降低,山坡岗地土层渐厚,地块渐大,为保水土可修建梯田。因地下水位低,无灌溉条件,只宜种小麦、花生、芝麻等耐旱作物。山谷盆地和近山湖地,土层深厚、肥沃,宜种麦、豆,高处宜种玉米,并应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复种指数。
闸河流域耕地占本区耕地的52.62%,土质为两合土和活碱土,土层厚,质地疏松,适宜种植小麦、棉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