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4年(1935年)以前,凤台县境内无一所中学,读中学只好到怀远、寿县、蚌埠、合肥和安庆等地。民国24年春,由钱让三、姚心一出资兴建校舍,创办私立淮阳学社,1个班40人。民国25年秋改为私立淮阳中学,继续招收1个班40人。民国26年,岳张集创办私立精忠中学,招收1个班60人。同年冬,淮阳中学停办。民国27年,精忠中学停办。民国29年秋,凤台县立初级中学在观音高氏宗祠创办,招收2个教学班,120人。民国31年,精忠中学恢复,全县有2所中学,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为437人,教职工54人。民国33年,私立淮英中学在杨湖镇创办,天主教在阚町集创办私立金石中学。全县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95人,其中女生52人,占6.5%。民国34年秋,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精忠中学先后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至民国37年,县立初级中学迁往县城。全县有5所中学,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14人,教职工75人。
1949年凤台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凤台县立中学,私立精忠中学和金石中学,并进行了整顿。成立了凤台县联合中学,私立精忠中学为联中二部,金石中学仍为私立。同年秋,全县招生397人。1951年春,凤台联合中学改为皖北区凤台中学,年底,改称安徽省凤台中学。联中二部改称凤台县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9月,金石中学改为公办,称凤台县第二初级中学。全县3所中学,毕业104人,招生835人,在校学生1413人。1953年,安徽省凤台中学招收高中新生2个班,101人,成为凤台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全县在校中学生1895人。1956年,在古沟创办凤台县第三初级中学。全县高中毕业93人,初中毕业534人,高中招生702人,初中招生841人,在校学生为2347人,其中,高中8个班,397人,初中35个班,1950人。
1958年,在“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掀起了全民办学的高潮,凤台县增设了展沟、马店、顾桥、毛集、潘集、刘集、高皇等7所初级中学,全县已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达4012人,其中高中生488人,初中生3524人。1959年在校学生达5630人,1960年达5215人。1961年,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压缩了全日制中学的招生计划,由1960年招生2013人下降到1961年的978人。全县在校普通中学生为4102人,其中初中生3429人,高中生673人。从1963年起,凤台县试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1963年至1966年,在校学生分别为2821人,3868人,3734人,5450人。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秩序混乱。1968年,城镇中学进驻工宣队,农村中学由贫下中农管理。1969年,提出“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各地掀起办学高潮。全县中学增加到2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增加到87处,在校学生由1968年的5904人,增加到1969年的9276人。1970年,全县有29所中学,其中完全中学2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09处。在校中学生13680人,其中高中生1404人,初中生12276人。1971年,推行“朝农”经验,实行开门办学,批复辟,反回潮,下放学校,下放教师,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下降。1971年至1976年,全县有30所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达115个左右,在校学生均达14000人以上。1976年,全县31所中学,其中完全中学2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16处。初中毕业生2562人,高中毕业生2468人,初中招生8278人,高中招生1906人,全县在校学生21010人。这期间,中学教育在数量上虽有发展,但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短缺,致使教学质量不高。
1977年下半年,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把破坏了的规章制度逐步加以恢复,整顿了校风、校纪。但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没有肃清极“左”流毒,高、初中招收新生数字有增无减,全县招收初中新生9354人,高中新生2094人,在校学生高达27183人。1978年,在校学生28946人,1979年,在校学生29866人。高、初中的调整发展,在师资、校舍、经费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从1978年开始,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中学的布局作了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通过撤并也相应减少。完中由26所减少到16所,小学附设初中班由129处减少到81处,初级中学由8所增加到22所。撤销了工宣队和贫管会,恢复1966年前的管理体制,中学教学秩序趋于正常。到1981年,16所完中只有7所招收高中新生,小学附设初中班减少到31处,初级中学增加到48所。全县在校学生21043人,其中高中毕业1198人,新招727人;初中毕业7179人,新招5617人。1982年,再次调整中学布局,完全中学减至7所,初级中学44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4处,并停招新生。7所完中只有凤台一、二中招收高中新生,其余5所完中改招职业高中班。全县有普通中学51所,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44所,高中毕业913人,初中毕业5757人;高中招生460人,初中招生5624人;在校学生18259人。1983年,张集、顾桥和凤台一、二中招收普通高中班,招高中生521人,初级中学保留41所,招生5540人,全县在校学生为17969人。1984年,4所普通完中招收高中生549人,毕业215人。39所初级中学招生6452人,毕业5081人。全县在校学生19595人,其中初中18443人,高中1152人。1985年,全县初级中学41所,完全中学7所,其中3所招职业高中班,初中毕业人数为4504人,招收新生6416人;高中毕业249人,招收新生544人,全县在校学生20722人,其中高中1294人,初中19428人。通过调整,普通中学的布局相对合理,教学力量相对集中,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全县高、初中招收新生和在校学生基本稳定。
1949年至1985年,全县共有35届初中毕业生,毕业人数为83753人。28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人数为21281人。1952年至1965年,全县为各大专院校输送505人,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1529人。1970年至1976年,为国家输送工农兵学员459人。1977年至1985年,为国家输送大专以上学生700人,中等专业学校2654人。
学制
民国25年(1936年),凤台县创办中学时,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秋季始业。1969年,改“三三”制为“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始业于春季。1972年春季,初中恢复3年制,高中仍为2年。1978年秋,改为秋季始业,各年级的学习时间延长半年。1982年秋,凤台县第一中学高中恢复3年制,至1985年,全县高中先后都改为3年制。
课程
凤台县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办中学,开设课程有:初中一年级设国语、英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公民、体育、音乐、图画、劳作、童训;二年级增设物理课,三年级增设化学课。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地理、历史、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增设生物和制图。1952年,初中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高中增设共同纲领、制图等。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并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1958年,把劳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汉语和文学合并为语文。1969年至1977年,政治课变动较大,并加强政治课和工农业基础知识的比重。1978年,教育部规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业基础知识、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等课程。1981年至1985年,政治课内容为:初中一年级设青少年修养,初中二年级设法律常识、初中三年级设社会发展史。高中设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附:中学教学计划表
中学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表一)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表二)

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表三)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之二)(1981年7月)(表四)

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981年)(表五)

注: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周4节,高中每周按6节计算。
学校简介
私立淮阳中学民国24年(1935年),钱让三、姚心一出资在县城城隍庙北兴建草房12间,创办凤台县淮阳学社,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40人。经过一年的试办,学生各科成绩显著上升,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次年,扩建校舍10间,又招收新生1个班50人,并改名为凤台县淮阳中学。至民国26年,在校学生达156人,教职工10人,由于日寇侵华战争波及凤台,当年冬,学校被迫解散。
精忠中学民国26年(1937年)秋,岳伦才、岳相如在岳张集创办私立精忠中学,首任校长岳伦才,董事长岳相如。这是凤台县有史以来开办的第一所农村中学。借用岳前岗小学的校舍,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60人。学校草创,任职教师不计待遇,实行义务教学。民国27年5月,日军侵入凤台,岳张集多次被飞机轰炸,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30年(1941年),在董事长岳相如的积极倡导下,集资3万元,在岳张集东选择校址,兴建校舍35间,重招初中一年级新生60人,精忠中学得到恢复。同年秋,招收3个班,在校学生250人。民国32年和33年,在岳相如的支持下,先后两次扩建校舍,并报省教育厅备案,承认其学生学籍。至民国34年,已有两届学生毕业,全校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1人。除招收本县学生外,涡阳、蒙城、颍上、寿县、怀远等地的学生也来报考,报考人数超过录取的6倍。民国37年,地方革命政权尚未建立,社会秩序混乱,被迫迁往王集临时上课。同年底又迁回原址。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精忠中学,改为凤台县联合中学二部。1951年改名为凤台中学分校,同年秋改为凤台县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有3个年级,6个教学班,240人。1957年,发展到12个班,520人,学校设备齐全,藏书20000余册,被列为阜阳地区重点学校之一。1957年,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学校。1958年改为岳张集初级中学。1966年“文革”期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设备遭到破坏。1970年,学校开设高中班,贫下中农接管了学校。1977年以后,教学秩序趋于正常,至1985年,已发展到15个班,在校学生859人,教职工63人,拥有校舍166间,占地70000平方米,已成为凤台县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1949年至1985年,岳张集中学共毕业初中生4787人,高中生1267人。1977至1985年,为大专院校输送13人,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106人,为重点中学输送高一新生39人。
凤台县立中学凤台县立中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校址为观音庙的高氏宗祠,当年招生120人。民国31年,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7人。民国34年,增设了高中班,成为全县最早的一所县立完全中学,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2人,其中高中1个班45人,初中9个班367人,民国37年,学校迁至县城。
凤台县第一中学1949年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将原县立中学、私立精忠中学合并,成立皖北区凤台联合中学。1951年春,改名为安徽省凤台中学,私立精忠中学改名为凤台县第一初级中学。1953年,凤台中学增设高中班,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69年春,凤台中学被砍掉,学校设备被分配到各公社中学。1970年3月,东方红中学迁入。1972年取消东方红中学名称,改称安徽省凤台中学,1976年,改为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至1985年,校舍建筑面积为13420平方米,高、初中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8人,藏书12500册,各种教学仪器价值20万元,基本可满足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课的需要。教职工9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1人,占45%;专科毕业生28人,占30%;其他学历的22人,占25%。中教五级以上的教师26人,占29%。
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从开办至1985年,共输送32届初中毕业生,计8004人;26届高中毕业生,计5412人。毕业生在参加1956年至1965年和1978年至1985年的17次高考中,共录取829人,其中国家重点院校147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