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构
1956年4月,县开始用电,同时成立了凤台县电灯维护修理组,直接属县政府办公室领导,配组长1人,工人两人。1957年,电修组交县民政科管理。1958年,划归工业局领导。1959年5月,交水利局管理。1962年9月,电修组又划归县工业局领导,配备管理人员两人,工人33人。
1964年9月,撤销电修组,成立凤台县供电所,仍属工业局领导,配备管理人员7人,工人18人。1966年,凤台供电所移交淮南供电局管理。
1974年7月1日,凤台供电所由淮南供电局移交阜阳地区电业局管理。1976年10月,成立凤台供电局。1977年7月1日,凤台供电局由阜阳电业局移交给淮南供电局管理,党组织仍属凤台县委领导,当时共有职工41人,下设营业、变电检修、线路3个班,6个变电所(班组建置)。1979年12月设立人秘股,1980年10月设立用电股。
1985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20人。下设人秘、用电、生技、总务、财务材料5个股,变电检修、继保试验、配电装表、线路检修、运行5个班;城关、张集、毛集、马店、顾桥、桂集、关店7个供电所(班组建置);凤台110千伏变电所和35千伏黄土山、毛集、桂集、马店、顾桥、关店、武集、张集9个变电所(班组建置)。担负着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照明供电的任务。
输电线路
1955年10月,由淮南市电业局承装工程队设计并施工的35千伏新凤线,是县供电区域内最早的一条高压输电线路。架设水泥杆77基,丛部是铁横担,导线采用截面积为50平方毫米的钢绞线(型号GJ—50),全线装设架空地线(型号GJ—35平方毫米),全长11.56公里,1956年4月竣工送电。新凤线沿途障碍较多,设备腐蚀很严重,1981年6月起,处在冷备用状态。
35千伏黄毛线,从黄土山变电所至毛集变电所,是第一条通往凤台县农村的输电线路。1960年5月,由淮南市供电局线路工段设计施工,线路途经硖山口跨越淮河处架设水泥杆,其余是木杆木横担。全长14.42公里,84基杆塔,导线是型号GJ—7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同年10竣工送电。1963年,由省送电工程处送电队将木杆全部更换为水泥杆。到1974年,因大部分木横担已开始腐朽,逐步更换为铁横担。1975年,将硖山口跨越淮河处的水泥杆更换为铁塔。1982年,因毛集变电所整改升压,增设1基90度转角水泥杆。
110千伏硖凤线,由淮南市供电局设计室设计,淮南供电局线路工区于1980年8月施工。由硖山口处蔡家岗至阜阳110千伏线路71号至72号杆之间替接,全长6.2公里,架设水泥杆29基,铁塔两基,导线为型号GJ—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同年12月建成运行。该线路自硖山口始2号至5号杆在西淝河行洪区内,18号至22号杆在磷矿塌陷污染区内,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准备近年改道。
附:凤台县输电线路统计表
凤台县输电线路统计表线

变电所
35千伏黄土山变电所1956年2月,因安徽省磷肥厂(现水泥厂)建设的需要,于凤台县锅碗厂南侧,建设县第一座变电所。当时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一次电压35千伏,二次电压6千伏,出线4路。当时厂附近的少数住户及县直机关单位、部分商店和凤台一中用上了电。1958年凤台县大炼钢铁时,更换为3×1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966年,菱角湖变电所建成,县直机关单位、商店等用电改由菱角湖变电所供电,因此更换为1台2400千伏安变压器。
1983年,水泥厂扩建,报经省电力局批准,改造扩建变电所,将二次电压升压为10千伏供电,更换1台主变压器,容量为5600千伏安。变电所以35千伏蔡黄线为主电源,35千伏新凤线为冷备用。35千伏出线两路(黄毛线、蔡凤线),黄凤线与凤台110千伏变电所联络。10千伏出线7路(大山乡、李冲回族乡、锅碗厂、船厂、山金家煤矿、水泥厂两路)。
35千伏毛集变电所位于毛集电灌站北侧,兴建于1960年10月。电源来自黄土山变电所,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000千伏安,一次电压为35千伏,二次电压为10千伏,系简易户外式,由淮南市供电局负责施工,主要供毛集电灌站用电及部分社直单位照明。
1982年,因毛集区社办工业兴起和生活照明用电普及,将该所扩建增容,增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35千伏毛张线出线1路,10千伏出线5路,主要担负对毛集、夏集、董岗、焦岗、曹集5个乡及东风湖农场的部分单位供电。
35千伏桂集变电所 1962年6月,建于桂集北站(电灌站),电源替接于硖山口凤毛线,系简易户外式。1971年,改由菱角湖变电所送电,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一次电压35千伏,二次电压为0.4千伏。1976年,在桂集南站(电灌站)又安装1台同样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容量为560千伏安。主要供桂集南、北两座电灌站排灌用电。
1981年5月,由于用电的普及,桂集变电所进行升压、增容,在南站(桂集医院南侧)扩建桂集变电所,安装主变压器两台,总容量2800千伏安,一次电压35千伏,二次电压为10千伏。35千伏桂顾线出线1路,10千伏出线5路,即担负桂集、白塘、双湖、彭圩4个乡及宋小店农场的供电。
35千伏菱角湖变电所1966年4月,为了对菱角湖、东风湖排灌站的供电方便,减少沿线施工障碍,所址选在凤台县委党校对面。该所由黄土山变电所35千伏黄凤线送电,10千伏出线3路,供城关、菱角湖排灌站、东风湖排灌站用电。1972年,增加3千伏出线两路(桂集、化肥厂)10千伏出线1路(县磷矿)。1981年7月,凤台110千伏变电所建成,该所停止运行,设备拆除,用于桂集变电所。
35千伏张集变电所建于张集街道东侧,系简易户外式。电源来自毛集变电所,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000千伏安。1974年5月,增加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的变压器。随着乡办工业逐步兴起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用电量增大,1984年增容调整为3台1000千伏安主变压器。供张集、王集、左集、观音4个乡及张集区直单位、街道商店用电。
35千伏武集变电所1976年12月,于武集乡政府东侧建成武集变电所,由淮南市潘集区古路岗变电所送电,系临时简易户外式。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1977年,增加1台18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主要供武集、丁集、关店、大兴集4个乡用电。
35千伏马店变电所位于马店街北1公里处,1978年11月建成投运,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1979年11月,增加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1路(尚塘翻水站);10千伏出线4路(马店、杨村、尚塘、肖集4个乡)。
35千伏古店变电所所址在古店粮站东侧,电源来自桂集变电所,装主变器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1973年4月建成投运。1977年,增加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的主变压品。10千伏出线3路,供古店、顾桥、钱庙3个乡用电。
因古店变电所不是供电范围中心地点,1984年,报经省电力工业局批准整改,将古店变电所拆除,迁移至顾桥街道东北方1公里处建设。由凤台供电局自行设计并安装电气设备,设计安装主变压器两台,总容量达74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1路,10千伏出线10路。该所于年底土建开始施工,次年6月建成投运。
110千伏凤台变电所1978年后,凤台县工矿企业不断发展,用电量越业越大,原有的供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1980年1月,由淮南供电局设计室设计,设计35千伏出线8路,10千伏出线10路,在凤台县城西北方2公里处建1座110千伏变电所。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2月施工,土建8月竣工。9月由淮南供电局修试所安装110千伏及35千伏电气设备,10千伏电气设备由凤台供电局小修班安装调试。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6000千伏安,二次电压分别为35千伏及10千伏,于1981年6月19日正式建成投运,总投资157万元。35千伏出线5路(黄土山变电所、桂集变电所、县化肥厂、磷矿、永幸新河大闸),10千伏出线8路(城关两路、啤酒厂、试验厂、粮食局油厂、磷矿、菱角湖排灌站、东风湖排灌站)。二期工程总投资67.5万元,其中,淮南供电局拨款44.5万元,凤台县集资23万元,这是凤台县办电以来第一次由国家投资和地方集资共同建设的变电所。1985年9月土建开始施工,年底竣工。
附:1985年各变电所主变和直配变统计表
1985年各变电所主变和直配变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用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