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货运
境内陆路货运始于战国。据文物记载:鄂君率车数十乘,除售楚国名产外,沿途收购各地的土特产品运回楚都。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货运的基本方式,一般都靠肩挑、人力推运、畜力驮运等。民国21年(1932年)前后,商贩们利用农闲季节,在内地购办食盐、猪肉、猪油约250多吨运往大别山区;购回山货在集镇上销售。此间,也有私商汽车运输,数量极少。
抗日战争期间,交通为日伪政权封锁,断绝了后方军民食用盐及其它日用品的来源,省驿运总站于民国30年10月在境内杨湖镇、顾桥设立驿运站,归怀蒙直属段管辖,首任站长郭崇毅,将群众突破日军封锁线运来的食盐及在涡、蒙、凤征调来的粮食,通过蒙城、龙亢、河溜运往县内外,至民国33年,平均年运量达0.25万吨左右。这期间,民间还自发组成运盐车帮千余辆,年运量为0.05万吨。对解决当时军民食盐起到巨大作用。
1950年,境内一般商品货运仍以独轮车、马车、平板车为主。1957年,县汽车站开始承办货运业务。主要运输救灾物资和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年运量为0.03万吨左右。1958年,省抽调宿县、阜阳地区带挂汽车共38辆,载重264个吨位,驻河东大山乡,从事煤炭、焦炭、水泥、矿石等物资运输。这时,县内又自购了3部大中型拖位机、3部拖车参加社会运输。当年全县货运量达6万多吨,周转量为160万吨公里。1960年至1963年,因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货运下降,外地驻凤车辆时断时续,至1964年货运量下降到2.4万吨,周转量仅60万吨公里。1966年至1968年间,境内货源分散,企事业单位自筹运货,公路货运量趋于稳定。1970年前后,运输市场管理混乱。1971年5月成立联合运输指挥部,把货源与运输工具统管起业,使货运量逐年上升。1975年至1977年全县每年平均货运量达20.78万吨,周转量为308.4万吨公里。1978年由于集镇贸易市场日益繁荣,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零担货运量日趋频繁,货运量明显增加,年底货运量达56.47万吨,周转量617.6万吨公里。1981年至1985年,新增加的社会车辆(含大中型拖拉机)投入货物运输,全县年货运量达58.18万吨,周转量为2114.5万吨公里。与1975年相比,分别增长8.6倍和13倍;平均每年递增53.5%和88%。然而国营车队与集体、个体相比,缺乏灵活性,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另外,境内铁路货运始于1984年4月。1985年凤台站尚未开展正式营运业务。
客运
县内陆路客运,历史上是脚驴、手推独轮车、牛车运载。轿、马为官绅富豪人家使用的工具。民国16年(1927年),蚌埠惠民长途汽车公司经营蚌埠至正阳关的客运,日发1班客车途经凤台县城售票载客。民国19年县城孙公济药店老板孙六初自购小客车1辆,兼营客运,往来于凤(台)阚(疃)之间。
1955年,凤(台)阜(阳)公路通车后,每天仅1班客车从凤台发出,经蒙城开往阜阳。到1958年增加到13个班次,年客运量达4万人次,周转量为320万人公里。1960年至1963年间,因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客运量下降,4年间每日向外地仅发车4个班次。1965年,凤台开展“四清运动”,省、地委在凤台设立总团和分团,阜阳地区运输公司派客车10辆,460个座位,日开2班。还开辟了凤台县区乡循环班车和至高隍寺客班,日发2次。1965年至1968年的3年间,平均每年客运量达16万人次,周转量1240万人公里。1970年后,阜阳汽车运输公司派汽车12辆,540个座位,驻凤客运。接着又开辟和恢复尚塘、张集、杨村等县内班车。1974年县汽车站客运量上升到20万人次,周转量1680万人公里。1977年,凤台县划属淮南,淮南汽车运输公司派汽车5辆驻凤客运,客运量为35万人次,周转量为3000万人公里。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境内公路客运蓬勃发展。至1985年底,县汽车站日发客车高达73个班次,其中向外地日发客车48车次,年客运量223万人次,周转量7580万人公里。比 1977年分别增长6.27倍和2.53倍,平均每年分别递增81.4%和88.8%。此间,个体机动三轮车随之兴起,1980年由上年的3辆增加到45辆;1983年上升为70辆,560个座位,客运量达70万人次,周转量为1100万人公里。1985年底,增加到250辆,2000个座位,基本上淘汰了脚踏三轮车的客运。
另外,境内铁路客运始于1984年10月1日,日客运量10人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