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嘉庆年间,县有汛经制把总1人和汛协防(群众团体)把总1人,战守兵30人,统管鲁村湾、焦岗湖、董峰湖、菱角湖等几处滨淮圈堤总长约40公里,3座水闸。每当洪水泛涨威胁堤防时,知县派遣地方官员带领千余民夫和无偿征集百姓家的木桩、门板、麦草等防汛器材,抗洪抢险。同治九年(1883年)至宣统三年(1911)的29年间,淮水泛溢溃堤22次。当时圈堤断面:顶宽1~3米,顶高海拔23米左右。
民国初期,县设导淮第二工务所和防黄工程处统管县境颍淝、六坊、鲁村湾和菱角湖等滨淮圈堤,总长约70公里,对11座防洪涵闸设防。并按受益田亩,由保甲派遣民夫巡堤防守。每次洪水威胁圈堤时,工务所临时组织数千民工,并摊派百姓家的木桩、门板、棉絮、麻绳等防汛器材,投入抗洪抢险。当时圈堤顶宽仅3米左右,顶高海拔23.50米左右。
民国20年(1931年)夏汛,淮河暴发特大洪水,县政府组织万余民夫投入抗洪抢险。洪水猛涨到海拔23.53米,境内淮堤鲁口孜、连三洼、方坎孜、神仙塘、双洪孜、流沙洼、禹山坝和东风坝老塘口等堤段溃溢,不少护堤民夫,被当场卷进洪涛,损失惨重。民国元年至民国37年间溃堤15次。
解放初,防汛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管,下设政治处和工程、财供、秘书、迁安、卫生、交通6科,约50人组成。每年5月中下旬进入汛期,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进行汛前大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堤防完好程度,涵闸启闭机械运转情况,划定险工险段,清除阻水障碍物,核查防汛物质和行洪区村民迁安准备工作等。并以乡为单位组建三线民工,按规定,淮河水位达海拔20.5米时上一线民工,每公里堤段1~2人,约200人,进行常规防守;达设防水位海拔22.00米时上二线民工,每公里30~50人,约4000人,加强防守;达警戒水位海拔24.00米时上三线民工,每公里堤段50人以上,约计6000~8000人。大汛实行全民抗洪抢险。
1950年夏汛,县人民政府动员万余民工,投入抗洪抢险。7月2日,洪水来势迅猛,水位达23.82米时,县境淮堤陆便段、永安坝、西芦段、黑张段先后溃决,洪水淹没全县108个乡(占总面积80%),许多村庄被洪水围困。县委、县政府紧急组织1980只木船,从县长到一般干部,全县总动员,及时营救出灾民184210人。汛后县成立了防汛抗旱总队,后改称防汛抗旱指挥部。
1954年秋,淮河上、中游普降暴雨,山洪陡发,7月5日至10日,境内降雨量达529.3毫米(相当年降雨量70%)。县防汛抗旱总队发出总动员,并组织1310名干部,带领10余万群众投入抗洪抢险斗争。由于洪水来势凶猛,加之风大浪高,淮堤禹山坝、陆便段、西芦段、黑张段纷纷告急。7月9日18时董峰湖行洪区人工破堤行洪,分泄了1亿立方米的洪水。7月14日、18日,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派飞机,装载麻袋等防汛抢险物资在硖山口空投,支援禹山坝抗洪抢险。禹山坝两面迎水,只能用船从5公里外运土加固堤身。在堤身危急的情况下,数千民工在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组成一道人墙,迎挡巨浪;并采取打木桩、下埽捆和麻袋装土护堤。经7昼夜奋战,在禹山坝顶上筑成长1.8公里、高1米的子埝,阻止了洪水的漫溢。县境其它堤段均在抗洪大军的拼博下,使险工险段得以加固。7月25日,阜阳专区防汛指挥部临时于禹山坝险段设立前线防汛指挥所,指导抗洪抢险。7月26日夜21时30分,淮河第四次洪峰到达禹山坝时,水位陡涨,抗洪大军加紧加固子埝,延至27日3时30分,2号防汛台和张家岗涵西被洪水冲溃,洪涛顿时波及颍东至涡西。县境鲁台孜水文站最高洪水位达到海拔25.93米。汛后至1955年,境内淮堤以1954年最高洪水位增高2米,培成新堤,并在迎冲顶浪或险段处加砌块石护坡、护岸以增强抗洪能力。
1956年6月上、中旬,淮河上、中游普降暴雨,县境降雨量达497.1毫米,淮河和各内河、湖泊水位相继猛涨。时逢麦收季节,县防汛抗旱总队部发出动员令,并派出大批干部分赴淮堤、淝堤抗洪抢险第一线,深入社队带领群众打捞小麦和组织搬迁。6月7日,泥河闸拦河坝和柳沟涵决口,数千民工奋勇抢险堵住决口,转危为安。6月9日西淝河水位猛涨,淝左堤9处沟口受到严重威胁,守卫在这里的5600名抢险民工,日以继夜抢堵加固。6月11日,董峰湖、六坊堤、石姚段、黑张段破堤行洪,县防汛抗旱总队部派干部120人,木船168只,搬迁出行洪区灾民3500户,计14176人,牲畜2556头。6月18日16时至19日4时,淮河第四次洪峰到达凤台,并有7~8级狂风,淮堤禹山坝、陆便段、永安坝、港河坝、西芦段、芦三段等堤身出现坍塌,情况万分危急。抗洪大军组成人墙与狂浪进行殊死搏斗,并对坍塌堤段施以苇捆排桩、加土包压埽等办法,确保淮堤安全渡汛。
禹山坝此次抗洪抢险历时3个多月,经受了2次强台风和5次峰洪的冲击安然无恙,这是禹山坝有史以来的奇迹。是年,把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的15名民工吸收为中共党员,34人发展为共青团员。
1968年、1972年、1975年、1982年、1983年,淮河多次出现大洪水,最高洪水位接近1954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79年、1980年,均出现内涝。防汛和抗洪抢险工作均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省军分区广大指战员的大力支援下,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水,使淮堤安然无恙,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抗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