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全教育
解放初期,县城只有“和平窑厂”和一些私营手工业作坊等,县内无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和作坊,只有一些常规性的防火、防盗措施。
1958年,大办工业。全县的工业、交通运输等企业飞速发展,主管部门和企业自身开始注重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收到一定实效。但当时在“大跃进”、“土法上马”的口号下,大量不合格设备投入使用,工人违章或无证操作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
1962年至1965年间,县劳动局确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进行1至2次检查,消除违反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时,对职工开展厂、车间和现场三级安全教育,其中新工人必须经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各企业单位都确定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针对自身行业特点,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等。此间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大为减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砸碎一切规章制度”的口号下,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影响。
1972年,安全生产工作逐渐恢复,从厂、矿企业到车间、班组都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定期检查落实。当年,对企业中易发生事故的工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电工作业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从事机床作业的女工剪长发戴安全帽;有毒尘的工种戴防毒口罩等。同年,阜阳地区组织对司炉工进行培训,全县有28名司炉工参训,并取得合格证书。1974年,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负责全县安全教育和协调、监督、指导安全管理工作。当年印发安全生产宣传资料2000份,组织放映安全影片39场次,组织4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排除隐患28项。1977年至1979年,对全县投入运行的16台锅炉进行普查登记,建立安全状况档案和定期检查制度。并执行季节性检查制度,查后填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排除。此间,评出先进代表67人出席安全生产先代会。
1983年,全国化学矿山安全工作会议由化工部矿山局主持在凤台县召开,县磷矿建矿13年无死亡和重大伤亡事故,受到大会表彰,荣获全国矿山安全生产流动红旗一面。1984年,对用电、锅炉和压力容器工种进行安全生产培训2次,参训145人。同年,各企业、单位新设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车间班组均配安全员。1985年,新设安全生产机构52个,成员168人,安全员236人。
职业病防治
1960年,全县有尘毒的企业共5个,其中县水泥厂首先实行保健食品制度。每个职工每月发给保健食品费4至7元。次年起,对全县从事有害工种的职工,都实行了保健食品制度。1965年,县卫生防疫站开始对县锅碗厂、水泥厂进行定期、定点测试尘毒浓度,对接触尘毒职工开展定期体验。1970年以后,县卫生防疫站缩短测试间隔时间,每年测试2次,对职工体检也更细致。企业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分别病情给予及时治疗、调养或调动工作。
1973年,县内有尘毒的厂、矿共6个,生产工人总数1159人。是年检查结果:患矽肺病的11人,其中死亡1人,待观察的10人。1976年以后,有尘毒的厂先后增设了大型吸尘器40台,土制吸尘器356个,大大降低粉尘浓度。1978年,已有625名接触尘毒职工享受保健食品待遇。1979年,开展“两防”(防尘、防毒)工作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了“两防”工作的薄弱环节。
1980年,原规定的保健食品制度,因对防治职业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改为有尘毒岗位津贴制。1981年,省劳动局批准县锅碗厂防尘设施项目,总投资135160元,其中国家投资10万元,自筹35160元。1983年竣工使用后,粉尘浓度从原来每立方米几百毫克,下降到1.5至1.2毫克。
1985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有尘毒厂矿测试结果表明,平均每立方米粉尘浓度有明显下降,接触尘毒工人,都使用了口罩、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大大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病率。
附:重大事故
1963年7月,阜阳至合肥一客车,途经凤台轮渡,客车载人驶上渡船,因刹车失灵,堕河,淹死9人,司机被判刑9年。
1964年1月8日,一辆凤台至阜阳简易封闭式客车上,有2人携带火炮纸乘车。途中火炮纸起火,车内41人,烧死8人,轻重伤20余人,2名肇事者分别判刑3年和5年。
1969年2月,发生大风雪,3条35千伏输电线路断线(硖桂线三处,宫西线一处,新凤线一处)。造成县内大部分地区停电,十几天之后,才全部恢复送电。
1977年7月3日,县采石总厂关店分厂塘口断石层塌方,砸死3人,伤10人,被省委通报批评。
1981年3月2日(农历2月19日)茅仙洞庙会,河台渡口,因渡船超载发生沉船事故。淹死9人,渡工被判刑3年。
1984年6月24日晚,县帽厂1临时工(女),下班未切断电熨斗电源,引起火灾,损失3万元,责任者被判刑2年,缓期3年执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