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工商业主训练雇工,主要以学徒制为主要方式。民国38年(1949),县境唯一的一家“福音工厂”,收留部分孤儿为童养工,虽类似集训方式,但仍未脱离雇工的窠臼。解放初,尚有一些手工业及服务行业仍坚持用“师带徒”的方式。他们政治上平等,情谊融洽,师爱徒,徒尊师,反映了时代特征。
1953年始,县重视对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并逐步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度化方向发展。当年县总工会创办县职工业余学校。校址在人民俱乐部内,有桌凳、黑板、图书等教具,并配备教师。凡县交通、工商、基建、供销、饮食、服务、农林、水产和机关团体以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均为入学对象。以业余文化学习为主,兼开部分技术课程,有学员百余人。到1958年,达400余人。学习时间,一般为早晨一课时,晚上两课时。星期天休息,也放寒暑假。根据入学职工的文化基础,划分高小、初中两个层次,学制不定。经文化、技术考试合格后,即发给培训合格证书。该校一直持续到1966年。
1960年,县又创办技工业余学校,以各行业技工为培训对象,开设高中课程,参训技工2000余人。同年,县氮肥厂等几家较大规模的企业,也相继自办职工夜校,根据各自行业的实际培训职工。参训职工235人。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企业开始注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并逐步转向以部门、系统和单位自培为主。方式多样:其一,在新职工上岗前,集中一段时间培训,1至3个月不等,称为“岗前培训”;其二,抽派在岗职工轮流参加培训,由精通行业技艺或熟悉业务的职工任教;其三,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一带一,一带二不等,在实践中培训;其四,新建或新上马的企业,在投产前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提高技艺。此间,县工会和各主管局亦有专职干部负责职业培训有关事宜。县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参训面最高达90%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政治挂帅,批判“业务第一”,一些技术人员被当作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到批判,职业培训工作受到影响。
1979年,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将职工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982年,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职工文化、技术培训领导班子,把原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改为县职工教育委员会。1983年,建立职工文化技术考核制度。次年,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做好技术补课的通知》精神,全县职教工作掀起热潮。各系统、各单位普遍开展职工补技术、补文化的“双补”活动,共办起职工夜校和培训班20余个,参训职工1600余人。其中县化肥厂、磷矿、水泥厂、锅碗厂、商业局、粮食局、邮电局等单位的参训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8%。县化肥厂在职工“双补”中,对各种技工,采取师徒签订包教合同,徒弟考试合格后,厂方奖励师傅30元。1985年底,全县参加“双补”活动的职工已达5786人次,累计考试10次,其中补文化的职工2982人,累计考核合格1345人;补技术职工2804人,累计考试合格1304人。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体制需要,县劳动服务公司、商业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分别举办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和其他专业技术培训10期,参训504人;还有一些职工参加了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自学或函授大专、中专以及个人开办的服装裁剪、烹饪技术培训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