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沿革
1949年,成立淮南矿区警备司令部政治部文工队,文工队集体转业到地方后,改名为矿区文工团,1952年撤销。1959年12月市文工团成立,1965年分为话剧队、歌舞队两个队。1984年改为歌舞团,撤销话剧队。1985年团内设乐队、歌队、舞队、舞美队、相声艺术团、学员队、总务科、工会、剧场管理委员会等。
二、演出活动
1959年重新组建文工团时,全团共20多人,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自编自演一些小话剧、小歌舞。以后陆续排演了一些大型话剧,演出了《大榆林》、《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煤城怒吼》、《兵临城下》等,尤其是1964年排演了《江姐》,在全市演出3个月,共80多场。1965年,团里成立了教研组,既搞创作,又负责培训,人员分成话剧队和歌舞队。
“文化大革命”初期,文工团停止活动。至1968年大演“样板戏”时,排演了大型舞剧《白毛女》,在全市公演百余场,并到苏北慰问解放军。1970年与京剧团联合排演成大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1973~1977年演出《新人骏马》、舞蹈《铁树开花》、组歌《煤城颂》、管弦乐合奏《奔驰的小煤车》、《走近毛主席纪念堂》、《煤城战歌》、《白求恩》、《万水千山》、《于无声处》等。1976年文工团成立曲艺队。以相声为主,兼有山东快书、徐州琴书、河南坠子、快板书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工团曲艺队率先进行承包试点,到徐州、蚌埠、南京、扬州、无锡、上海、杭州等地演出。1984年4月,撤销话剧队,文工团改为歌舞团,保留曲艺队,对外称为淮南市相声艺术团,全团由110人减为78人。并全面推行承包合同制。1985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来团指导演出,相声团出市巡演,遍及河南、湖北、甘肃、青海、陕西、上海等地。歌舞团每年都组建三四个队,分赴省内外演出,年平均达600多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京剧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