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市第一制药厂
一药厂坐落在市国庆中路,拥有固定资产812.25万元,净值645.12万元,流动资金1006万元,有各类设备414台套,年处理药材1440吨,粉碎能力350吨,制微丸能力1.3亿支,压片10亿片、冲剂400吨,胶囊2亿粒、大蜜丸200吨。产品注册商标淮河牌。全厂职工476人,其中技术人员52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7人。
一药厂是1958年4月在市药材公司中成药加工组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厂址设在田家庵淮舜北路卫生局院内,仅有7间草房,生产小儿奇应丸、六神丸、紫雪丹、大蜜丸、水丸等。生产工具简陋、工艺落后,手工操作。职工39人,拥有流动资金15400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600元,实现利润3300元。1959年兴建新厂,1960年迁入。
1963年开展新品种的研制工作,1966年试制出桑菊感冒片、银黄解毒片等中药片剂。有20多个产品很快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打开了销路。1964年,该厂改铁锅和水泥池为蒸汽提炼、紫铜管浓缩,并用蒸汽排管炕房干燥代替了马路凉晒和土炕房干燥法。购置水丸糖衣锅,淘汰了手工搓丸生产工艺。大蜜丸剂型生产使用混合机、拌料机、搓条机、割丸机和灭菌干燥箱,工效提高了几十倍,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1969~1980年,中、西药两大类同时生产。西药类阿斯匹林年产120吨,安乃近年产30吨,还有部分片剂品种。几年中经上海、天津口岸共出口阿斯匹林191.67吨。后来生产普鲁卡因,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1980年,先后新建了丸剂、提取、前处理及微丸综合制剂楼,改造了片剂、冲剂、水丸车间,共投资656万元,完成建筑面积8959平方米,改造面积1035平方米。
一药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小儿奇应丸1982、1988年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1983年获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奖。六神丸、板兰根冲剂分别获省、部优质产品奖。咽喉消炎丸获国家医药局优质产品奖及国家银质奖。小儿止泻冲剂获1985年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新产品金鹿奖。1982年至80年代中期,优质产品年产值占全厂工业总产值75.6%,企业利税增至百万元以上。1990年产值2489万元,销售收入1757.84万元。
二、市第二制药厂
二药厂位于国庆西路,是以生物发酵为主的厂,主要生产抗生素原料药、西药制剂、葡萄糖、玉米淀粉、味精等,注册商标淮建牌。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740.06万元,净值1900.06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18万元。全厂共有职工11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3人。
二药厂的前身是市酱园厂,始建于1954年。1958年为扩大生产门路,生产液体味精获得成功。1960年生产粉状味精750公斤,1962年产量达1.12吨。1964年1月18日正式与酱园厂分立,成立市味精厂,厂址设在酱园厂部分场地,生产厂房有2364平方米,辅助车间250平方米。
1966年初,二药厂筹建年产味精300吨的新厂。在生产味精的同时,移植试制土霉素碱,1971年4月成立土霉素碱车间,同年10月投产。1972年试制卡那霉素成功,11月18日将市味精厂更名为淮南市第二制药厂。自1974~1978年,先后扩建了制剂车间、玉米淀粉车间及生产配套设施。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642.1万元,,创利润110.38万元。
1978年以来先后新建了土霉素发酵车间、味精发酵车间、科研大楼,新增了锅炉、空压机等,使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1987年投资2502万元新建了年产40吨林可霉素的生产车间,使二药厂跻身于国家大二型医药工业企业行列。198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市第二制药厂内成立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隶属省医药局和市化工局领导,为省内医药行业培养专业技术工人。
三、市第三制药厂
三药厂位于田家庵区东部,拥有固定资产841.24万元(净值572.30万元),职工609人,其中技术干部81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主要产品是合成原料药扑热息痛、二丙谷酰胺、甲硝唑、天冬素、阿斯匹林、盐酸普鲁卡因、血防药等,还有多种西药片剂、大输液、膏剂、囊剂、散剂和冲剂等近百种产品,注册商标淮舜牌。
第三制药厂的前身是安徽省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1970年初,省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在田东东风钢厂原食堂筹建制药厂,试制成功大输液。是年9月,成立了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七”制药厂。1975年9月,移交市化工局管理,更名为淮南市第三制药厂。
1981年7月,第一制药厂西药车间并入第三制药厂。当年生产大输液121.89万瓶、阿斯匹林25.625吨、片剂7310.25万片,完成工业总产值289万元。1982年,成立了新产品开发试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在上海医学院的帮助下研制成功合成新药二丙谷酰胺。1983年,在国内首创新药安降片。1984年,新建了一座1954平方米的大输液生产楼,安装了半机械化联动作业线。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年产值1071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
1985年新建了2406平方米的片剂生产楼,新增33冲压片机10台及相应设备,改造安乃近车间,安装扑热息痛生产线。1984~1989年,建成了大输液、片剂、合成及机修4个车间,开发出近80个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一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181万元,5年翻了一番。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61万元,销售收入3192.99万元。
四、市第四制药厂
四药厂是在第一制药厂1972年2月成立的“五七”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7年,自筹资金8万元,新盖厂房400平方米,1978年投产,主要产品有大山楂丸、山楂冲剂、清凉油、解热止痛散等,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过几年努力,1981年取得了省发给的药品生产许可证。1983年12月升为大集体企业,更名为淮南保健药厂,1985年又更名为淮南市第四制药厂。陆续购置了大蜜丸机、粉碎机、化验仪器,自制了沸腾干燥床等,固定资产达60万元,生产品种11个。
1987年在国庆西路建新厂,厂区占地面积1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提取楼660平方米,制剂楼3000平方米,立体仓库3235平方米,检测中心1600平方米。1990年搬入新厂,生产中成药蜜丸、冲剂、口服液、糖浆、膏剂以及西药片剂、胶囊等多种剂型60余个品种,注册商标天宫牌。
1990年有职工4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人,拥有固定资产234.42万元(净值209.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36万元,实现利税113.24万元。
五、市第五制药厂
五药厂的前身是第三制药厂的“五七”厂,原址在淮南卫生学校院内,曾立名为第四制药厂,1983年更名为市医药用品包装厂,1986年10月改为市第五制药厂。
五药厂成立前,在三药厂扶持下,生产医药用包装品。从1984年开始,在原生产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生产解热止痛散,眼药水、糖浆、十滴水等11个品种药品,职工为110人。
1986年,迁入国庆路现址,同年底建成锅炉房200平方米。1986年后,边搞基本建设边扩大生产规模,先后6次征用土地计35373平方米,总投资3503万元,建成近20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生活设施。
至1990年底,五药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29.39万元,净值为514.51万元。职工总人数为766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主要产品有合成原料药、中西片剂、胶囊、酊水剂、散剂等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注册商标山河牌。扑热息痛原料药年产800吨,片剂年产24亿片,胶囊56亿粒。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61万元,销售收入3983.04万元,利税125.94万元。
六、市第六制药厂
六药厂源于市二药厂的“五七”厂,始建于1973年,当时仅有60人。1980年“五七”厂上升为大集体,生产兽药,定名为淮南市兽药厂。1983年试产出了第一批兽药水针,并一次检验合格。1984年底兽药水针正式投产,当年创产值150.5万元,利税19.8万元,固定资产增加到45.17万元。
1986年由二药厂内迁至新厂址(二药厂东百米),由单一生产兽药扩大为生产人用药。先后建成水针生产线、片剂胶囊2个车间,生产3个剂型20多个品种。1986年全厂实现产值446万元,利税52.44万元,固定资产增加到85.17万元。1986年11月3日成立市第六制药厂。1988年粉针产品,次年完成产量535.5万瓶,创产值268万元,实现利税13.4万元。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32万元,实现利税206.44万元。建有水针、粉针、片剂等6条生产线,生产5大剂型78种产品,注册商标淮新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