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1年(1942年),汪伪大通特别行政区在田家庵兴办定淮中学,招收3个初中班150多名学生,后并入怀远中学。民国35年,淮南矿务局在九龙岗(现市十四中校址)兴办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民国37年,朱少文等人创办八公山私立初级中学。
1949年,淮南煤矿特区政府接管了淮南矿路中学、八公山私立中学,并进行整顿和改造。1950年,八公山私立初级中学并入淮南矿路初级中学,并更名为皖北区淮南初级中学,在校生350多人。1951年为适应煤矿工人子弟入学需要,建立淮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接收淮南初级中学校址及学生。淮南初级中学迁至田家庵淮舜路(现淮南七中校址)。1952年又迁至姚家湾(现淮南化校校址),始设高中部,并更名为淮南中学,成为淮南市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4年,市人民政府在田家庵商业区兴建淮南初级中学,招收初一学生500多人。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高小、初中毕业生数量迅速上升,淮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设高中部。1956年,市政府在姚家湾兴办淮南第二初级中学,在九龙岗、洛河、大通共开办9个班级,1957年搬至蔡家岗。同时,根据“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全市中学统一篇号,即淮南第一、二、三、四、五中学。至此,淮南市共5所普通中学,其中两所完全中学,在校生初中4117人,高中577人,教职工380人,其中专任教师初中150人,高中27人。
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深入发展,教育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内容的教育革命。市教育局投资17万元,分别在李二矿、大通等地兴办4所初级中学,即淮南第六、七、八、九中学。同年淮南第三中学设高中部。全市中学生达到6208人。1959年,贯彻“巩固提高、重点发展”的指示,中学教育加快了发展速度,各厂矿事业单位在完全小学的基础上开始设立初中班。到1960年,普通中学发展到15所,其中初级中学12所,完全中学3所,在校生8198人。1965年,市教育局兴建第十、十二、十三中学,并将1964年所办的淮南第一职业学校更名淮南第十一中学,使普通中学增至18所,其中初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4所,在校生1153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图书、仪器、体育器材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校,成立“三结合”革命委员会,将师生按班、排、连统一建制编队。1969年,各中学初中部开始招生,学校由1968年的17所增至20所,部分完全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初中生由1968年的6308人上升到18786人。1971年,教育部门和厂矿企业单位办的初级中学大部分升格为完全中学,使完全中学由4所增到20所。
1976年,各中学开始进行拔乱反正工作,1977年教育部制订了《中学暂行条例》,逐步恢复学校规章制度,但仍受“左”倾思想干扰,淮南市初、高中招生比1976年增加1万多人,给学校师资、校舍、经费等方面造成了很多困难。
1978年以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中学教育进调整,压缩高中,整顿初中。1982年,初级中学由1977年的30所上升到54所,完全中学由1979年的50所下降到30所,中学结构趋向合理,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管理体制。在教学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育规律,并对省、市重点中学的师资、经费统筹规划,相对集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学研究网络,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常,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1986年,为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权限,除一中、二中外,将市管18所中学下放给所在区教委管辖,但由于区教委对管理中学教育尚不具备条件,产生了一些问题。1988年9月,根据省、市政府指示精神,将18所中学重新收回市教委管辖。1990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41所,其中初级中学98所,完全中学43所;在校生84110人,其中初中73160人,高中10950人。基本上做到乡有初中、区有高中,各大型厂矿企业有中学,城乡教育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