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解放至1950年,除煤矿和电厂外,地方工业只有一家面粉厂和几家规模很小的私人碾米厂及一户手工卷烟厂,无国营商业,收入渠道少,1950年,上交5200万斤小米(折合)。1952年,市财政收入结构有了显著的变化。根据省政府规定:凡已划入市管理或由市投资兴办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一律组织收入,确定新淮营造厂、民生窑厂、肥皂厂、群益米厂等4户,自1952年起解交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当年10月4日开征契税。1950~1952年,预算内总收入为862.6万元。其中企业收入8.3万元、工商税收入790.9万元,其他收入63.4万元。农业税收入全部上交省财政,不列入市财政年度决算。
从1953年起,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时期。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5.98倍,主要产量与1952年相比,原煤增长90.38%,白酒增长85.92%,面粉增长1.4倍,植物油增长3.2倍,卷烟纸比1954年增长1倍。同期,还注意发展私营工商业。私营商业1951年为1491户,1953年增加到2115户,增长41.85%;手工业1951年为281户,1953年增加到635户,增长125.98%;摊贩1951年为1602户,1953年增加到1883户,增长17.54%;行商1951年为57户,1953年增加到461户,增长708.77%。1953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97.3万元,比1952年增长29.23%。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市预算内总收入完成4887.1万元,年平均收入为977.4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入为4226.8万元,占总收入的86.49%;企业收入为199.6万元,占总收入的4.08%;债款收入为204.5万元,占总收入的4.18%;其他收入为256.2万元,占总收入的5.24%。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经济的积累比重也随之发生变化,1952年,地方国营和合作经营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52.63%,1956年上升到94.99%。淮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城市,工矿企业的煤税,经济恢复时期为4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39%。财政收入随着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1958年,根据省委发出的“乡乡办企业,社社办企业”的指示,小型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到9月底止,全市共兴办41个。加之中央省属企业下放,农业税自1958年起由省级财政决算,下划列入市级财政决算,因此,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570万元,比上年增长97.84%。1959年,原煤等15种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计划,财政总收入完成5062万元,比上年增长96.96%,比1957年增长2.9倍。196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300万元,比1959年增长46.93%。“大跃进”三年,受浮夸风、高指标影响,财政上虚报利润和税金,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影响了以后的财政收入,1961年,结合整风运动清算了“一平二调”帐(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807万元,当年完成财政总收入为4374万元。1962年,对85家企业的财产进行了清查,全市财产损失净值为559.3万元,全市工商企业不合理占用和相互拖欠货款金额为2113万元。当年财政总收入3041万元。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21347万元,年平均收入为4269.4万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增长3.37倍。其中企业收入完成2839.2万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14.2倍;工商税收入完成17083.2万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4.04倍。
1963~1965年,市财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财政银行两个“六条”的决定,纠正“大跃进”时期财政工作中的问题。1963年,企业收入、工商税收入、农业税收入和其他收入四项合计2934.5万元,财政收入呈持续下降的局面。1964年,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了学解放军、学大庆、学大寨的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运动,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87%,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0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75%。1965年,企业收入因摊销往年低值易耗品和补提折旧一次性打进成本,影响利润74万元,其余工商税收入比上年增长25.61%,农业税比上年增长180.11%。财政总收入完成269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63%。三年经济调整时期,财政总收入完成9646.5万元,年平均收入为3215.5万元,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下降32.7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企业、事业单位停产闹革命,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工业企业发生亏损27户,占财政汇编企业43户的62.79%,总亏损额为191.2万元,当年财政总收入由上年4317.3万元下降到2632.6万元,下降60.99%。1968年,除少数几家轻工微利外,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农垦、文教卫生等企业全面发生亏损。企业收入盈亏相抵后,净亏损额为91.2万元。1969年,亏损8户,占汇编企业27户的27.59%,亏损额为278.2万元。但是,从这一年开始,煤炭、化肥、橡胶等主要工业产品却有了较大的发展,预算内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30164万元,比上年增长42.97%;销售收入完成36572万元,比上年增长35.04%;销售税金完成2573万元,比上年增长54.81%;企业利润完成8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7.92%,所以,财政收入上升到4903.0万元,比上年增长78.76%。1970年,工业企业仍亏损16户,占汇编企业40户的40%,亏损额为214.2万元,财政收入为7056.3万元,比上年增长43.91%。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为21651.9万元,年平均为4330.4万元,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增长1.42%。
1971年,中央部属企业淮南煤矿下放,仅此一家,全年增加企业收入8069.8万元,当年财政收入为16293.3万元,比上年增长130.9%,首次突破亿元。1972年,中央部属企业淮南煤矿机械厂下放,财政收入为15688.7万元。1974年,财政收入为7482万元。这一年煤炭和轻工企业收入急剧下降。煤炭由7411万元,降到852万元,降幅88.5%,轻工企业收入由1035.6万元,下降到492.9万元,降幅52.4%。1975年,财政收入略有回升,总收入为11113.4万元。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为66751万元,年平均收入为13350.2万元,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208.29%。其中企业收入为40111.5万元,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8.5倍,工商税收入为25866.7万元,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52.11%。期间亏损总额为3180.6万元,年平均亏损636万元,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增加亏损476.3万元,增长298.06%。其中1974与1975两年,淮南钢铁厂和淮南炼焦厂两家共亏损1296.4万元。
1976年,工农业生产回升,财政4项收入超额完成。当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27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8%。1978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纳入地方财政,当年征收固定资产折旧费888.9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4619.4万元。1979年,财政工作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支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生产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完成16897.3万元,企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2.96%。1980年,淮南煤矿和淮南矿机厂划归中央,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当年财政收入完成13565.7万元,比上年减少3331.5万元,下降24.56%。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完成685381万元,年平均收入为139076.2万元,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平均增长351.4万元,增长2.63%。其中企业收入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减少7609.5万元,下降23.42%;工商税收入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9170万元,增长35.45%;农业税收入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232.5万元,增长38.35%。
1981~1985年,国家对企业纯收入分配体制进行了新的改革。1978年以前,国家对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实行的基本是统收统支体制,即企业盈利全部上交,亏损全部由国家补贴,企业没有机动财力,既无经济责任,又无经济利益,盈利和亏损一个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后对企业实行基金制、利润留成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全市1983年6月1日起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对大中型工业企业采取55%的所得税和调节税及定额包干形式,对小型工业企业的所得税征收八级超额累进税。1984年10月2日起实行第二步利改税,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以税代利形式,税后利润留企业安排使用。市财政中企业收入从1981年以来逐年减少,1986~1990年,企业收入持续减少。但同期工商税收则稳步增长,成为预算内收入的主要项目。
1950~1990年,淮南市财政收入总计为343688.2万元。
1950~1990年预算内财政收入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