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个体私营商业
解放前,商业多集中在田家庵、大通、九龙岗。30年代中期,田家庵因水陆交通便利,遂成为淮河中游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至40年代中期,已是淮河中游较有影响的商埠。商业有粮油、竹木、山货陶瓷、土产日杂、肉食禽蛋、烟酒糕点、丝绸棉布、日用百货、中西药及饭馆酒楼、旅社浴池等40多个行业,全镇工商业户已达七八百家(部分流动摊贩及小手工业者尚未包括在内),约占三镇工商业总户数的90%。
1949年1月,淮南矿区解放。矿区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国(公)营、合作社商业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扶助个体私营商业的发展。1950年,市人民银行发放对私贷款138362元。当年水灾后,国营公司主动扩大商品批零差价,提高批发起点,以解决私商经营困难。1952年末,全市个体私营商业(含饮食服务业)总户数已由1949年的1145户发展到3426户,营业额也由55.59万元上升到682.53万元,分别增长199.21%和1127.79%。
1953年,采取代购代销、批购经销、加工订货、并店联营、互助合作等形式,把私营商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5年9月,全市已有私营商业764户(不含饮食服务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范畴,占纯商业总户数1635户的46.73%。
1955年12月,淮南市的私营工商业改造高潮迅速兴起。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全市仅有个体商贩202户继续维持自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私营经济采取排挤、代替、限制、取缔等手段,迫使多数商贩停业转业。至1976年全市仅有个体户226户(含手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全市的个体工商户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9月至1980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发证,其中商业541户,从业人员567人(含饮食业182户,服务业141户)。至1990年底,全市有个体商贩15464户,从业人员25716人。全市有集贸市场148个,位于田家庵的东城市场和位于谢家集的西城大市场是个体私营商业最为集中的集贸市场。东城市场建于1985年,有南北长740米、东西长300米两条私营商业街,为十字型,总面积12480平方米。市场内经营铺面166个,固定摊位550个,为全市最大的工业品市场,经营品种有服装、鞋帽、布匹、毛线、家电、五金、食品、小百货等8大类1000余个品种。平均日客流量13万人次,节假日达20余万人次。西城大市场建于1984年,占地14.5万平方米,街道总长1385米,有固定摊位1119个,由小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组成,是综合性大型集贸市场,日均人流量5万人次,节假日达10~15万人次。
二、公私合营商业
1956年1月,在对私改造高潮中,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对棉布、百货、五金、山货、旅社、浴池等24个行业,共组成37个公私合营商店(部)。
是年1月,从国营公司抽调150多人分行业组成清资小组,对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设备和商品资金等生产资料以及一般小业主的商品、货架、柜台进行清产核资,纳入公私合营轨道。据1957年初统计,共核定私股资产349451元,比合营时核减21283元。从1956年1月1日起,按国家规定年息5厘发放定息。
清产核资后进行了经济改组,组建公私合营商店,对一些不宜参加合营的小商小贩,划出组织合作小组自营。田家庵百货行业批准合营的72户中,有31户是经营小百货的摊贩和流动货郎,经动员分出28户进行代销;文具业将制售毛笔、乐器和修理钢笔业务划出自营。据1956年7月统计,由合营商店划出组织合作企业或自营的共73户,116人。同时,对商业网点进行调整。1957年兴建谢家集市场时,先后迁入百货、棉布、糕点、山货等10多个行业,方便了矿区生活需要。至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私方定息停止支付,取消合营,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过渡为国营商业企业。
三、集体商业
始于矿区职工消费合作社。1949年淮南煤矿公司在矿区相继成立6家职工消费合作社,其资金多由矿工集资及煤矿职工福利基金拨补。1954年以后,逐步退还职工股金,转为国营商业门市部。
1956年1月,全市小商小贩1513户,1925人,共组成合作商店(小组)126个,设立网点435处。1956年下半年开始,以国营公司和供销社为基础,按行业、地区在全市建立26个中心店,在自愿原则下,由大化小或改为经销、代销和自营。田家庵饮食业274户,并成5个合作饭店,经动员划成18个饭店,并对其中的油条、烧饼等全部划出改为小组经营。同时对归口公司适当安排货源,扩大畅销商品供应,取消批发起点,扩大批零差价,主动退出一些商品零售业务。据统计,仅大小百货、文具两大类即让出300多个品种。
1959年,对全市的合作企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组合并。全市162个合作店组,除已过渡到国营、公私合营企业及解体的45个店组外,改组为70个合作店组,占原有合作店组的43.2%。1962年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恢复调整,由原来的70个核算单位划小为93个核算单位,增加33%,并将一部分转入国营及公私合营企业的人员恢复成立合作店组。
1965年,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强。对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进货地点进行了严格限制,并组织国营、供销社商业增设网点扩大经营,以控制其经营比重。同时提出对条件好的合作商店,可以改变为国营及供销社门市部。1966年后十多年时间,对集体商业的发展限制更紧,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效益下降。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集体商业又获得新的发展契机。1984年组建了市商业公司,将原属各区管理的集体商业,全部划市统一领导。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格局下,集体商业充分发挥了经济独立、经营自主的优越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扩大网点建设,开辟货源渠道,改善服务态度,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集体商业的发展。
1978年全市集体商业共有核算单位89个,2367人,供应网点233个,全年营业收入1824万元,实现利润73.4万元。至1990年已发展为核算单位96个,网点269个,营业收入2707万元,比1978年增长48.41%。
四、国营商业
建国初期,淮南市仅有酒类专卖处一家公营事业单位从事白酒经营业务。1950年5月,皖北百货及粮食分公司,在淮南率先设立经营机构。此后,煤建、土产、盐业等公司相继成立,酒类专卖处也于1951年组建烟酒专卖公司。1952年全市已建立国营专业公司5个,商业及门市部23个,职工504人。是年,国营商业商品零售额达670万元,比1950年增长6.5倍;国营商业已逐步取得了领导市场的主动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营商业在机构、人员及经营规模上,均有较大突破。商品销售持续增长。1957年,全市国营商业系统已成立专业公司16个,经营网点98个,职工1747人。国营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迅速扩大,由1951年的34%,上升到1957年的63.3%(如包括公私合营和合作社则为99.68%)。批发销售除手工业产品自销外,已全部为国营、供销社商业所代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实现利润6206万元。
1958年国营商业机构几经调整,人员大量精简,但经营门类由生活消费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工矿生产建设需要的工具材料以至机电设备、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具、药械、肥料等均有所经营。据统计,1958年全年供应钢材21万公斤、生铁14.5万公斤、铅丝21.4万公斤、元钉35万公斤、农药和化肥100多万公斤。其间,国营商业对地方工业产品进行了订购包销。1960年全年收购地方工业产品总值1460万元,收购品种近百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日用工业品、大部分农副产品乃至蔬菜统由国营和集体商业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单一。继而,撤销专业公司,人员大批下放,传统的购销渠道被打乱,市场物资匮乏,商品购销勉强维持在低水平的平衡中,远不能适应生产消费需求。60年代实行的凭票证供应商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粮油、棉布外,百货、搪铝、针棉、鞋类、五金交电、煤炭、食粮、肉食禽蛋、蔬菜等200多个品种,分别采取了凭证凭票、限量、分配供应等方式,以保证生产消费的最低要求。这一措施一直延续到1980年前后,市场供求状况缓和之后,才逐步敞开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商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工作机构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商业网点建设有了较大的突破。到1990年,除已划出商业系统的纺织、煤炭、医药、水产、蔬菜等公司外,全市共有国营专业公司8个,已形成一个营业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经营门类繁多、网点遍布全市的国营商业体系。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