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品种
〔猪〕市境为淮南猪(亦称“淮猪”)的原产地之一。淮猪为历史上主要饲养品种。淮猪体形中等,黑色,头小,额平,嘴直长,耳大下垂至耳角,乳头8对以上;成年母猪80~130公斤,公猪90~140公斤,母猪窝产仔10~15个。淮猪体质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50年代引进巴克夏、约克夏猪种后,纯淮猪饲养量逐年减少,育肥多为杂交的猪种。80年代起,与淮猪杂交的猪种还有长白猪、杜洛克和汉普夏。由于盲目引种杂交,淮猪至70年代后期濒临灭绝,80年代开始保种和提纯复壮,以抢救和开发这一宝贵资源。
〔黄牛〕历史上以饲养淮北黄牛为主,黄牛体型中等,结实匀称,角短小,鼻面平直,颈短,肩峰小,垂皮不发达,四肢强健,被毛以黄色为主,鼻镜桔黄色,口鼻周围有白色毛圈,耐粗饲,役肉兼用。正常挽力65~100公斤,使用年限13~15年。犊牛初生体重15公斤左右。成年牛体重公牛330~450公斤,母牛250~330公斤。母牛一岁半可开始配种,两岁半产犊,一年一犊或三年两犊,一生繁殖5~7胎。淮南地区50年代引进过南阳牛、秦川牛;80年代又重点引进秦川牛;同时引进少数南阳牛、辛地红、利木赞、抗旱王、海福特、短角丹麦红牛、西门塔尔牛等国内外良种牛或其冷冻颗粒精液。由于黄牛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然交配,造成当地黄牛品质严重退化,特别是盲目引种杂交,致使当地牛种混杂,甚至濒临绝种危险。
〔水牛〕市境水牛为湖滨水牛,也称东流水牛,是中国水牛在江淮地区的一个地方类群。淮南水牛体型中等偏大,肩峰微现,骨骼粗壮,体质结实,角呈半月状向上弯曲或内弯,蹄大而圆,被毛以青灰色为主,极少有白色,颈下胸前有月牙形白色“颈带”,耐粗饲,适应性强,役肉兼用。正常耕作挽力110~135公斤,最大挽力320~440公斤;役用年限15~18年。犊牛初生体重20~23公斤,成年牛体重550~650公斤,母牛450~530公斤,3岁半产犊。两年一犊或三年两犊,一生产6~7胎。80年代引进过摩拉水牛、尼里水牛、海孜水牛。
〔奶牛〕市境奶牛属中国黑白花奶牛,被毛黑白花色,与荷兰奶牛相似,体型较大,胸部发达,肌肉丰满,肩峰略高,背腰宽阔,四肢发达,骨骼粗壮,腰部微凹,尻部稍尖削。成年母牛体重500公斤左右。一般300天产乳5000公斤左右,少数母牛一个泌乳期产乳量可达10000公斤以上。
〔驴、马、骡〕市境毛驴主要是淮北灰驴,为黄淮平原小型灰驴的一个地方类群。其体形偏小,略呈前低后高状,被毛以灰色为主,少数黑色,有明显背线、鹰膀、耳轮等黑色暗章,头长大,耳大而灵活,体型紧凑,皮肤干燥,皮层较薄,关节明显,蹄小踵高,蹄质坚实,耐粗饲,抗病抗逆性强,性情温驯,有良好的持久力,役肉兼用。正常挽力为17~20公斤,最大挽力120~140公斤。役用年限13~15年。驴驹初生体重12~15公斤,成年公驴体重160公斤左右,母驴150公斤左右,3岁半产驹。市境也有少数关中驴。淮南地区没有纯种马,全是顿河马、蒙古马、川马、苏皖马等混交的后代。骡为马与驴的杂交产物。
〔山绵羊〕淮南地区以白山羊为主,属安徽白山羊,为黄淮山羊的一个地方类群。淮南山羊体型较小,体躯短,背腰平直,公母山羊均有角,角呈镰刀状向上向后伸展,有发达的颌须,毛直色白,基部无绒,食性广,耐粗饲,抗病抗逆性强,性早熟,繁殖力强。公母羊3月龄即能发情配种,一生产10胎以上,一般年产两胎。淮南山羊为皮肉兼用型,板皮是制革的上等原料。淮南山羊中有极少数黑色被毛,还有少数奶山羊。淮南绵羊数量极少,占山绵羊总数的6%左右,属小尾寒羊,半细毛类型,毛肉兼用。
〔鸡〕淮南地区历史上主养鸡种——淮南鸡,也称青腿麻黄鸡,为蛋肉兼用型优良鸡种,雄鸡羽毛金红色,主尾羽墨绿色,有光泽;雌鸡黄色羽毛,羽尖黑色、青腿。雄鸡3月龄开啼,雌鸡6~7月龄始产蛋,平均年产120~130枚。成年鸡体重1.8~2公斤。主要特点是体型较大,产肉多,肉质好,蛋壳较厚,耐粗饲,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农村粗放饲养,但低产退化严重,亟待有计划地进行纯种选育。
市境还有少数芦花鸡、九斤黄、澳洲黑、斗鸡、绒毛鸡等;60年代引进来杭鸡、白洛克;80年代陆续引进罗斯、西赛斯、罗曼、星杂288、星布罗、红布罗、海佩科等,还有极少数火鸡。由于对淮南鸡无计划选育及盲目引进外地鸡种,使淮南鸡种严重混杂。
〔鸭〕淮南地区主要饲养巢湖麻鸭,属中型蛋肉兼用鸭种,也有少数昆山麻鸭及更少的番鸭(瘤鸭),80年代又引进少数北京鸭、樱桃谷鸭和康贝尔鸭等。
〔鹅〕淮南地区饲养白鹅多数属皖西白鹅,为中型肉羽兼用地方类群,有少数太湖白鹅,鹅群中也有少量雁鹅。
〔兔〕市境养兔极少。70年代前为肉兔或皮肉兼用兔,70年代末始养长毛兔,主要是中系安哥拉兔及少数德系安哥拉兔。中系长毛兔初生体重46克左右,成年体长平均38厘米,体重3公斤左右。德系长毛兔初生体重平均47.5克,成年体长45厘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
二、饲养
畜禽饲养有多种形式。农业合作化前,均为户养。合作化后,除大家畜外,仍以户养为主。农业实行大包干后,出现很多饲养专业户,成为市场副食品主要货源基地,到1990年有各种畜禽专业户3283个,其中养牛380个,养羊270个,养猪600个,养鸡1400个,养鸭230个,养鹅90个,养鸽112个,养鹌鹑123户,养蜂78户。
集体饲养业兴起于人民公社化后的1959年,从乡村到城市大办养猪场,由于饲养管理等原因,不久纷纷关闭。1972年根据《农业发展纲要》中“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规定,农村社队又办起养猪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而先后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饲养畜禽又得到继续发展,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集体畜禽养殖场38个,其中厂矿企业畜禽养殖场12家,养猪6500头,家禽4万只。国营饲养有淮南农场和市畜禽良种场。
淮南的饲料工业起步较晚,1982年只有市粮食局成立的一家饲料加工厂。1990年底,集饲养与饲料加工于一体的机械化养殖场发展到5家,累计年产饲料25544吨。为提高饲料利用率,一些养殖场搞起综合养殖,即猪、禽、鱼全面开花,鸡粪消毒后加入饲料中喂猪,节约猪饲料30~40%,用猪粪喂鱼,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2~1984年对全市饲料资源进行普查。东南沿界连绵不断的山丘有5块较大的成片草场,共千余亩,加上其间隙地、农田间隙地及水滩、堤埂,总约1.6万公顷,可年产鲜草2亿多公斤,连同作物秸秆可达4亿公斤以上,但利用率不高,麦秸与水草尚未入饲。精料方面,城市有各种糟渣约1500万公斤,饼类1500万公斤,米糠、麦麸1500万公斤,动物性饲料百万公斤,连同农村口粮加工的糠、麸等近2亿公斤,而利用率只占资源80%多,有的作肥料(为饼类)或外销。
1990年市郊畜禽结构一览表

三、繁育
畜禽繁育有自繁自育和工厂化繁育两种形式。农户饲养淮南鸡,一般用自家母鸡孵雏,良种鸡及鸭、鹅则向专业繁育单位或雏贩购雏。孵鸡主要在春夏之交进行,春、冬也可,但量小,且长不大。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猪、牛等大牲畜实行放养,大多自由交配。1958年后,家畜良种的逐步引进,繁育由配种站进行。家禽专业(工厂化)繁育,有电孵与火孵之分,火孵俗称炕坊。1990年全市有电孵能力的养殖场8家,年孵雏禽160万只。
大家畜繁育有种畜直接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方式。1979年在淮南农场进行一例奶牛胚胎移植,次年产下乳牛。1980年又在上窑乡进行牛冻精配种成功,1981年推广。1983年以后开始对猪进行人工授精。至1990年底,全市有改良牛2.5万头,其中黄牛23900头,水牛800头,奶牛310头;并建立1个土种母猪纯繁核心群,2个扩繁群,4个供精站,6个人工授精站(点),引进良种公猪40头,选留地方母猪250头。
四、疫病防治
1952年成立市畜牧兽医站,有2名技术干部,1954年成立市家畜检疫站,两站合署办公。1990年,全市有各级兽医、兽检站(点)22个,科技人员154名。
畜禽疫病主要有:气肿疽、炭疽病、破伤风、口蹄疫、狂犬病、猪丹毒、猪瘟、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鸡瘟、禽霍乱、鸭瘟、锥虫病、焦虫病、三号病、五号病、马鼻疽、兔瘟等。如炭疽病,1954年在上窑镇外窑发生一次,虽经紧急救治,仍有19头牛、驴病死;1960年10月洛河镇小王庄大家畜发生炭疽病,死亡10头;1984年也有散发性发生与死亡。锥虫病1960年在大通区暴发一次,给牲畜造成一定数目的死亡。肝片吸虫病于1963年在沿淮河北岸大暴发,病牛千头,经救治仍死亡170头。口蹄疫于1976年在淮南肉厂附近的下陶村发生与蔓延,持续至1984年才被制止,猪、牛发病9527头,猪死429头,牛死2头。猪瘟和猪丹毒在70年代前后于宫集的刘郢、山王的朱家窝大流行,死亡占发病数的90%以上。1984年全市兔瘟大流行,死亡8万多只,损失800余万元。
为制止疫病为害畜禽,从50年代开始组建防治专业队伍,1968年以区为单位逐队逐户防疫,1972年又办合作医疗,并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市场检疫,施以药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