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前仅有部分农户兼作经营性种植,集中生产蔬菜,向社会提供产品的生产方式在50年代开始形成。1955年“淮南市贫民生产组”成立,这是全市最早的专业蔬菜生产组织,次年成立了蔬菜合作社。此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以公社、大队(以后称乡、村)为建制的蔬菜专业生产单位,生产的蔬菜由国营蔬菜公司经销。蔬菜公司在市商业局的领导下统管全市蔬菜经营,在各区分设区蔬菜公司,下设蔬菜商场(店)。70年代中期,蔬菜统购统销的计划管理机制最为强化,农民自销和小商贩销售蔬菜的经营方式被禁止,市民一度凭票购菜。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模式,使得菜价比较平稳而低廉,但数量不足,品种不丰富。
80年代初期,全市推行了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先是实行“大管小活”,即专业蔬菜公社、大队所产蔬菜的80%由国营蔬菜公司按计划价格收购,再按计划价格销售给市民,其余20%蔬菜由菜农自销。国营销售也开始注意质量差价、早晚差价。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强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改粮为菜,生产者自销菜数量大幅度上升,市民购菜也逐步由到国营菜场为主改为到农贸市场为主。1983年,全市蔬菜产销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60年代就运作的市蔬菜产销办公室作为市政府办公室蔬菜科定编,对外挂牌为市政府蔬菜产销办公室。1984年,各区蔬菜公司下放区政府管理,区政府蔬菜产销办公室定编为正式机构(后一度改为蔬菜局),管理区蔬菜公司及一并下放的酿造厂、豆制品厂的人、财、物,管理蔬菜生产。
五六十年代,以应用新品种、改良土壤、推广先进的农艺技术为重点,同时以玻璃为覆盖材料的保护地设施开始应用,喜温的茄果类蔬菜育苗时间从4月初提前到上年的10月下旬,对提高菜田复种指数起到重要作用。70年代末以后,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缩小了蔬菜淡旺季时数量和品种的差别,提高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丰富了市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品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