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作物种类
稻谷:有常规稻、杂交稻。常规稻有粳稻、籼稻、糯稻等。麦类:小麦、大麦等。豆类: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豇豆、赤豆等。高粱:常规高粱、杂交高粱。玉米:常规玉米、杂交玉米。此外还有薯类及其他杂粮。50年代,按年均播种面积计,农村大宗粮食作物依次是:小麦、大豆、高粱、山芋、水稻。六七十年代,依次是小麦、大豆、水稻、山芋、高粱。80年代,依次是小麦、水稻、大豆、山芋、高粱。
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油料类有油菜籽、花生、芝麻等;麻类有大麻、黄红麻等;还有蔬菜、瓜、果、烤烟、桑蚕、药材等,就其种植面积和产量而言,油料、蔬菜、麻类、瓜类是主体经济作物,除少数年份外,产量逐年上升。
市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表
单位:公斤(亩产)、吨(总产)

市郊主要经济作物历年产量表
单位:公斤(亩产)、吨(总产)

市郊历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表

二、种子
〔良种推广〕从建国初期至1990年,全市推广的主要良种计有130个,其中小麦35个、水稻40个、大豆14个、油菜8个、山芋3个、花生5个、麻类5个、玉米8个。
小麦。建国初期,沿用传统的农家品种,如大白麦、小白麦、和尚头、五花头等,品种混杂退化极为严重,产量极低,亩产仅35公斤左右。
1953年起推广纯度高的新品种,如碧蚂一号、矮粒多、西农6028等。1957年实现了小麦品种第一次更新换代,是时碧蚂一号占小麦总面积的70%以上,平均亩产增至50公斤左右。由于碧蚂一号颖壳松,容易受吸浆虫为害,又引进推广抗吸浆虫品种。主要品种有南大2419、玉皮等。1960年南大2419便普及全市,其种植面积每年均占小麦总面积的80%,实现了小麦品种第二次更新换代,亩产上升到60公斤。为了预防小麦锈病,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从1966年起先后推广了阿夫、阿勃、吉利、早洋麦、内乡5号、济南2号、北京8号等新品种。到1968年,阿夫、内乡5号便成为当家品种,其种植面积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80%以上,亩产达到了80公斤,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三次更新换代。1970~1975年重点推广了丰收3号、博爱7023、许丰1号、高八、九兰39等。1973年丰产3号、博爱7023便风靡全市,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90%,小麦亩产达到110公斤,实现了小麦品种第四次更新换代。1976~1982年重点推广马场2号、博爱7422、泰山1号、扬麦1号、扬麦2号、扬麦3号。1980年马场2号、博爱7422成为当家品种,其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0%。1982年小麦亩产达到186.5公斤,实现了小麦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1983~1990年进一步推广洛阳832(豫麦10号)、郑州891(豫麦13号),内乡182(豫麦17号)、矮早781(豫麦18号)、扬麦4号、扬麦5号,百农3217等。到1988年豫麦18、扬麦5号、百农3217便成了当家品种。1990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175公斤,实现了小麦品种第六次更新换代。
水稻。建国初期,市郊水稻种植面积小,仅居粮食作物第六位,种植的品种都是当家品种,如齐头白、一窝丝、观音籼等,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亩产仅40公斤。
1955~1964年,先后推广胜利籼、中农4号、南京1号(399)、鼓浪粳、桂花球等高秆品种,到1958年399推广全市,其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0%,使水稻亩产达到100公斤。
1965~1977年,先后推广矮脚南特、珍珠矮、广场矮、二九矮、农垦58、田基度、沪选19、南京11号等矮秆品种。其中二九矮、农垦58、沪选19、南京11号推广面积大,应用时间长。由于矮秆品种的推广,全市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平均亩产达250公斤。
1976年引进试种杂交稻,1978年推广,到1980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8000公顷),以后历年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推广的组合,先是南优2号、汕优2号、汕优3号,1985年又推广汕优6号、泗优6号;1986年开始推广汕优63,1989年又重点推广产量高、米质好的协优63。杂交稻亩产一般在49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产60~75公斤。1990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468公斤。
大豆。建国初期,当地大豆品种都是平顶乌、糙黄豆等农家品种。五六十年代推广改良品种,如红毛豆、大白壳、陈寨大豆;70年代推广科研部门选育新品种,如徐州424、皖豆1号、蒙丰13、齐黄1号、鄂豆2号、茶豆等,但这些品种产量较低;80年代重点推广跃进5号,推广面积达80%,大豆平均亩产提高到110公斤左右。以后又陆续引进推广鲁豆2号、中豆19、诱变30等。
油菜。建国初期到1965年推广的品种都是白菜型品种,如油冬儿、芜湖104、浠水白等,产量很低,亩产仅30公斤左右。
1966~1988年先后推广胜利油菜、202~203、当油早1号、广德761、中油821、滁油4号、甘油3号、川油9号等甘蓝型品种。70年代前以胜利油菜为当家品种,七八十年代先后以202~203、当油早1号、中油821为当家品种,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00公斤左右。
1989年起引进推广秦油2号杂交油菜。1990年,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60%以上,平均亩产150公斤,比常规油菜增产30%以上。芦集乡石集村种植秦油2号3200亩,平均亩产175.5公斤,芦集农技站高产试验示范田1.5亩,平均亩产高达278公斤。
〔良种繁育〕1950~1958年,没有种子机构,没有良种基地,所需种子,全靠农民选留。是时实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方针,要求农民穗选片选,穗选作种子田用种,片选作大田用种。
1959~1972年,各公社普遍建立了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以此作为种子繁育基地。1972年,市种子站成立,各公社普遍建立公社种子站,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100公顷),年产良种30万公斤以上。
〔种子经营〕70年代前,只有农林局1名技术干部负责种子业务工作,种子经营由粮食部门代管,是时种子经营仅是备荒种子调进、保管、销售。1972年后,市种子站和各公社种子站相继建立,正式从事种子经营工作。
按照种子条例,三杂种子(杂交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由县级以上种子部门专营。为了方便群众,由县以上种子部门合理布点,委托乡种子站代销。常规种子凭“三证一照”经营。1983~1990年,全市销售常规中稻良种136337公斤,杂交稻571503公斤,不育系21575公斤,小麦1689529公斤,大豆186443公斤,油菜28387公斤,花生12247公斤。
三、栽培措施
〔小麦旋耕条播〕传统种麦均使用木犁木耙,整地质量极差。从1982年起,开始推广手扶拖拉机旋耕播种(撒播)。1984年又推广了旋耕条播,整地、播种质量明显提高,小麦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据1990年调查,小麦旋耕播种、小麦旋耕条播面积分别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58.5%、31.2%。小麦旋耕条播平均亩产205.5公斤,比常规法增产22.3%。
〔合式秧田〕传统水稻秧田多为大墁秧田,播种不匀,不便于排灌和管理,秧苗素质差,产量不高。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合式秧田,到60年代已普及全市。合式秧田畦宽1.33米,畦沟宽0.33米,取畦沟泥覆于畦面,把畦面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鱼肚”形。合式秧田播种均匀,便于排灌,能培育出多蘖壮秧,提高秧苗素质,为水稻丰收奠定基础。
〔水稻“稀少平”栽培法〕这一技术是传统方法的改进,其技术核心就是稀播壮秧,少本栽插和平稳促控。1984年开始推广,1986年推广面积达15.3万亩(10200公顷),平均亩产503.5公斤,比常规法增产13.2%。
〔水稻“宽足稳”栽培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宽行窄株、栽足基本苗和稳准促控。宽行窄株,其行距为25~27厘米,株距为15~17厘米;杂交稻每亩栽足10万基本苗;促控方法采取前促、中控、后补。这一方法从1987年开始推广,1990年推广面积达23.5万亩(15667公顷),平均亩产537.8公斤,比常规法增产19.5%。
〔山芋育苗〕五六十年代山芋是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育苗方法不当,经常出现“地等苗”现象,以致山芋产量不高。从1956年起开始推广加温温床育苗,如火炕、回龙炕育苗。到70年代,塑料薄膜问世,又推广薄膜温床育苗,由于薄膜能吸收日光,不需加温,简便易行,很快就在全市推广。
〔大豆追施花肥〕以往大豆都不施肥,以致产量很低。从1985年起推广大豆追施花肥,即在大豆开花时,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1990年大豆追施花肥面积达10.5万亩(7000公顷),追施花肥的亩产122.5公斤,比不追施花肥的增产27.6%。
四、农作物高产、丰产典型
市农牧渔业局1988年在古沟乡进行万亩水稻丰产技术承包,对10814亩(721公顷)水稻采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平均亩产520.78公斤,比常规水稻亩产高45.78公斤,创市郊水稻栽培史上大面积丰产纪录。
1990年贺疃乡对140亩(9.3公顷)油菜茬进行机械化旱种水稻,亩产506公斤,比栽播水稻高100公斤。
市农科所1976年试种汕优2号杂交稻1.2亩(0.08公顷,麦茬),平均亩产644.5公斤。1980年试种马场2号小麦4.5亩(0.3公顷),平均亩产427.6公斤。
下一篇:第三节 肥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