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6年八公山区民政局组建新市场军烈属洗染组,在蔡家岗唐山路建立生产经营门市部并派员管理。初建时期,企业有职工16人,属国营性质。后吸收上海对口援淮技工和寿县民生染织厂技工加入,生产水平提高,由初建时只能染直接色发展到可染酸性、碱性、硫化色布。但直到60年代末,仍停留在手工浆染水平上。
70年代,淮南纺织厂投产,淮南印染工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1972年,由洗染组经数次更名而来的红卫洗染厂购置染色生产设备10台,即小型染缸6台、烘干机1台、0.5吨锅炉1台、打包机1台、码布机1台,开始机器印染,年染色布可达600万米,可染士林蓝、纳夫妥红、硫化灰、硫化蓝等品种。产品加工范围扩大到承接小布厂、棉布店、百货公司的来料加工。但由于生产手段落后,产品质量较差,设备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年产80万米,年工业总产值78.20万元。1974年,为了与棉纺织生产规模相配套,建设市印染厂,同时将红卫洗染厂并入,成为市印染厂的下属“五七”厂。建厂初期,因陋就简,利用仓库作厂房,安装8台小型染缸生产硫化色布。初期生产设备是从上海和合肥买回来的二手设备,由烧毛机、平洗机、卷轴机、染色机、烘干机、拉幅机、验码机、打包机组成染色生产线。1978年,市印染厂立项扩建110厘米窄幅纯棉染色生产线,项目总占地5.14万平方米,主厂房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1980年底建成投产后,达到烧毛、退浆、氯漂、丝光、烘干、打底、卷染、皂洗、拉幅、验码以及热定型全自动化生产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米。
1980年市纺织工业局成立,为了便于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将市印染厂和“五七”厂划开,成立淮南印染厂和市第二印染厂,前者属国有企业,成为专业印染厂家。后者属集体企业,仍利用原有设备和厂房从事染色,兼营服装、干洗、商贸业务。自1981年起,印染行业对设备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引进,提高生产水平,缩短行业差距。1984年进行了“双项技改”(涤改棉、色改花)。1986年1月,淮南印染厂改造扩建180厘米阔幅全棉染色生产线获得成功,建成印花、漂染2条新的生产线并同时投产,引进了国外先进印花设备和涂层生产线,使之成为年产2500万米的漂染、印花和整理全能印染企业。设备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市第二印染厂改造了非标准设备,增加新设备,印染色布年产量达到1500万米。1985年又从意大利引进干洗机1套,当年投入使用,后又扩增3台。1989年兼并了红卫机械厂,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89万元。
1990年,全市拥有染色工业生产设备48台,其中烧毛机、两用汽体烧毛机、平幅酶退浆机、平幅氯漂机、退煮漂联合机、布铗丝光机、布铗丝光烘燥机各1台,轧水烘燥机2台,热风打底机、平幅显色皂洗机、热定型机、焙烘机、热风拉幅机、平幅拉幅机、卷轴机各1台,卷染机8台,染缸18台,验码机3台,平幅显色皂洗机1台,打包机2台。
染色产品主要有漂白和染色2个种类,1990年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凡蓝纱咔、硫化纱咔、硫化哔叽、凡蓝哔叽、凡蓝平布、涤棉漂白平布、全棉漂白平布和全棉硬浆布等,其中全棉硬浆布耐磨擦耐水洗、色泽明朗、外型挺括,经定型和简易印花处理后深受外商欢迎,90%以上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地区,1990年获省“星火计划”奖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印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