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队伍
淮南解放初期,上窑8家手工制陶作坊共有固定工、季节工160余人。1951年上窑划归淮南市。8家作坊有6家因欠债较多,开始抽资、退股还债,只有杨锦堂、杨华藻两户128名工人于1954年底作为私方加入公私合营。合营企业有职工208人。
1958年“大跃进”,企业增员较快,当年招工300人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陶瓷工业企业增员较多。1962年淮南陶瓷厂与八公山耐火材料合并时有职工2005人;年底,通过整顿精简,还有职工826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淮南瓷器厂从芜湖永固瓷厂并入300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劳动人事制度遭到破坏,一部分行政技术干部被剥夺管理权力,下放到班组参加劳动。70年代,淮南陶瓷企业招收新工人871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0人,中专毕业生6人,转业军人27人,职工退休顶替169人。
80年代陶瓷企业新增职工1254人,并对大部分职工进行了岗位培训,鼓励青工参加大、中专学习,提高专业技能。1990年,陶瓷工业公司所辖淮南瓷厂和上窑缸厂共有职工3569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92人;工程技术人员6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2人,助理工程师23人。
二、工资奖金
〔工资〕公私合营以前,上窑制陶业除会计每月有20元工资外,工人实行实物工资。固定工人以年计算,除管吃外,年薪为粮食600~800公斤;季节工人以件计酬。公私合营以后,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平均月工资为30元。1956年企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实行企业职务工资和工人八级工资制。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测定,按技术高低评定级别,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工资改革后,生产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为3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也相应提高。职工的实际年工资收入为583元。1963年淮南瓷器厂、上窑缸厂执行新工资标准,为20名职工晋升一级工资。70年代,陶瓷企业三次对部分职工工资进行了调整。到1980年,职工年均工资767元。
1983年11月,全国再次调整部分职工工资。淮南瓷厂给1459名干部、工人升级,上窑缸厂给30%的职工调升一级工资。同年,全国企业工资普调,淮南瓷厂、上窑缸厂干部按照劳动人事部新拟企业干部工资标准增加了工资,工人按原工资标准调资。1985年,每人又晋升一级工资,并把套改纳入企业干部、工人工资标准。同时实行领导干部职务工资制。两厂升级人数为2086人,升级面为97.5%,人均增资8.43元。职工年均工资791元。
1988年,淮南瓷厂给1786名职工增加一级工资,并给1987年度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的职工增长一级。1989年,在企业内部实行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浮动级,淮南瓷厂给全体职工浮动一级工资。1990年,淮南瓷厂将1989年浮动级实行厂内固定后,又给全厂职工浮动一级。8月为2611名职工增加一级工资,同时,将内固定级拿出半级转为档案工资,又在此基础上,再次给全厂职工浮动一级。上窑缸厂也为107名职工增加一级工资。淮南瓷厂为各专业人员的职务工资兑现,其中中级职务工资兑现的有25人,初级职务工资兑现的有52人。1990年,淮南陶瓷企业工资总额713.11万元,人均1278.8元。
〔奖金〕1952年窑业工会成立。按照国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每年从业主上交所得税后剩余利润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工人的奖金,年人均奖金30~50元。1954年公私合营后,上窑缸厂改利润成为“四马分肥”,即企业实现利润后大部分上交国家,部分企业自留,业主分点红利,工人发给奖金。一线工人年人均奖金50~60元,二线工人年人均奖金20~30元。1955年,国家对私方的入股投资采取“赎买”政策,按投资额年息5%付定息,取消奖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办法被终止。
1963年开始,淮南陶瓷业实行综合奖励制度。工人及行政管理人员均实行月度奖。1964年起除实行综合奖励制度外,还实行劳动竞赛奖。年终评先进班组、先进集体及先进生产(工作)者,1963~1965年,共发奖金8932.52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奖励制度被批判为“奖金挂帅”、“物资刺激”而中止。
1978年恢复了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奖励制度,1980年又恢复了综合奖、生产奖、质量奖、发明奖、技术革新奖等制度。综合奖分等级发放,按月考核,按月发奖。1983年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对一线工人试行“指标考核、记分算奖”的办法,采用基本奖加超额奖的形式,在奖金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拉开奖金档次,做到奖罚分明。1990年淮南陶瓷企业奖金总额181.68万元,职工年人均奖金441元。
三、技术培训
公私合营前主要采用师徒制,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授安全生产技术,无安全生产制度和有效的措施,全凭个人经验。公私合营后,淮南陶瓷企业主要采取岗位培训的方式。
1960年初,陶瓷企业为培训技术力量成立了陶瓷学校。对学员进行系统的技术文化教育,受培训的学员有40人。后因农村推行责任田,大部分学员回农村务农,学校自行解散。1964年,经省轻工业厅批准,在瓷器厂开办陶瓷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共招生85人,设置陶瓷工艺专业,学制4年,学员分别于1968、1969年毕业分配全省各陶瓷行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停办。
1983年瓷厂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并设立教育科和职工学校开展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培训方式有理论教育、技术操作表演、产品质量教育、图片展览、技术研讨等。1983年邀请江西景德镇陶瓷学校教师来淮南讲授陶瓷工艺、陶瓷热工、全面质量管理等技术知识。同年秋,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来淮讲授工艺美术专业课,有近100人参加听课。1984年邀请天津著名艺术家张朔来淮传授造型、雕塑等知识。1984年及1985年邀请著名美术家韩美林来淮讲学,促进了淮南工艺美术瓷的发展。
从1983年起,还先后将30余名青年工人送往陶瓷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电大、函大、职大等大专院校定向培养。
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成立淮南陶瓷职工中专,开设陶瓷工艺专业,学制3年,首届招收学生45名。同年经劳动局批准开办淮南陶瓷技工学校,规模300人,隶属淮南陶瓷工业公司。技校开设陶瓷工艺专业,学制3年,至1990年共招生250人。
1986年以后淮南陶瓷企业重点抓职工的岗位培训和文化补课。1983~1990年淮南陶瓷企业共办各类培训班36期,培训1683人次。至1990年,在岗参加大专学习的有248人,中专学习的有402人,1313人参加岗位培训。
四、劳动保护
公私合营前,固定工每年发给少量的劳动用品(苇席1条、草帽1顶、粗布手巾1条),短工和季节工无个人劳动用品。由于劳动环境恶劣,工作繁重,经常发生工伤事故。1954年公私合营上窑缸厂成立后,采取生产设备防护措施,保障工人人身安全,劳动保护被提到企业管理议事日程。1958年改人工碎土为机械碎土,并给操作工人发防尘口罩。1971年开始用万能碎土机制料,机房装置了防尘设备,降低了粉尘浓度。
1974年3月,淮南瓷器厂成立安全委员会和安全科,配备专职安全员16人,兼职安全员281人,形成安全网络,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1980年利用劳动局和环保局拨款30余万元对一些车间、工序进行防尘改造,购置各式除尘器20台,粉尘浓度由75毫克/立方米降低到6.5毫克/立方米。
企业每年4月开始布置防暑降温工作,对高温工序的电风扇、排气扇进行检修,为高温作业人员按国家标准补助高温费,粉尘作业人员发放保健费。10月份开始对全厂自来水管道进行全面检查,布置防寒防冻工作。1983年,淮南瓷厂制订并实行新的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和管理办法,对56个工种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作了调整,并逐步对特殊工种发放特殊劳保用品和保健津贴、营养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