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地区早期的石料开采使用铁镐、铁锤、钢钎、撬棍等工具,民国23年(1934年)之前主要是加工片石供煤矿圈井用。民国23年后,淮南铁路开始兴建,田家庵到合肥段铁路道碴全部在舜耕山东部开采,九龙岗地区的小东山、蒙口山、龙王山石料加工形成规模。当地许多百姓为维持生计也上山加工石碴。民国25年秋,淮南铁路竣工,石料加工又以加工片石为主。日本侵略军占领淮南后,石料加工及销售被固镇人乔宝山所垄断,石工石匠多为外地的逃荒者。民国33年,修复水蚌铁路和水合铁路的复轨工程,使石料加工又由生产条、片石为主转为加工铁路道碴为主,加工规模也渐渐扩大,舜耕山东麓各山坡从事石料开采及加工的塘口发展到30多家。
淮南解放后,百业待兴,对石料需求量逐年增加。1951年后,采石工人自发组织生产小组从事开采和加工,农闲时山上多达80多个生产小组,与此同时,淮南西部的蔡家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石料加工业。1953年,九龙岗的红星机碴厂成立,购买1台规格为250毫米×400毫米的破碎机,用柴油机带动,并从蚌埠请来一位师傅负责机组的使用和修理,但加工后的石碴仍需人工用筐抬到堆货场。1954年破碎机改为蒸气机带动。1957年底开始使用电力带动,每天满负荷可生产30立方米石碴。1958年从济南购进2台250毫米×400毫米的电动颚式破碎机。
淮南地区的采石爆破,在1957年以前普遍使用黑色火药,易燃易爆。1957年后,开始使用硝铵炸药,爆破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50年代末,石料的塘口运输,虽有部分厂家沿用传统的独轮车、小板车,但部分企业已陆续辅设小型铁轨,使用矿车运输。1959年,建材工业公司系统石料生产达31.65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中,采石业受到严重影响,到1970年产量降至5.77万立方米。
70年代,石料爆破打眼技术和运输工具得到提高。1970年以前,3人操作1个工作日仅能凿5.7米深的炮眼,1971年后,大通、九龙岗等地区的石料厂逐步增添了空压机和风钻,使用风钻凿眼,1人操作1个工作日可凿50米。1978年以后,石料生产企业陆续采用了小四轮拖拉机或自卸汽车运输、机械装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1980年,石料产量增至15.12万立方米。
80年代,乡镇、个体采石和石料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作为骨干企业的九龙岗石料厂,1981年建成市第一条石料加工的二级破碎生产线,安装规格为600毫米×900毫米的一级破碎机1台、250毫米×400毫米的二级破碎机3台,经震动筛可分选出多种规格产品,在饱和供料时1台机组每小时可加工17吨石料,日产可达400吨。到80年代末,全市的石料加工都更换为较先进的颚式破碎机。1990年,仅建材系统石料产量即达40.59万立方。
1958~1990年市建材工业公司石料产量表
单位:立方米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石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