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生产砖的原料主要是粘土,掺少量炉灰,粘土多取自沿淮河滩荒地上的活性半砂性粘土,烧出的砖称为纯粘土砖。50年代,绝大多数生产仍是手工制坯、土窑(马蹄窑)焙烧,工具只有花铲、长条凳、坯斗。每窑装砖坯5~6万块,6~7天烧成。1950年,全市产砖370万块。
1951年,八公山砖瓦厂从上海大森机械厂购进制砖机,采用单龙口制砖机生产砖坯,成为市第一家机砖生产厂。1958年,红星砖瓦厂购进20型木制砖机,并建立机房,开始部分实行机械制坯。1959年10月淮南轮窑厂第一台D3型真空挤泥砖机投产,每小时可制坯3000块。1959年9月至1971年,淮南轮窑厂两次在36门轮窑北端兴建高1.0米、宽1.1米、长62.2米隧道式干燥室15条,利用轮窑余热进行干燥砖坯,称“人工干燥”。随后,红星、红卫两个轮窑厂也分别兴建隧道式干燥室16条、14条,开始人工干燥技术的试验。60年代开始研制并推广煤矸石制砖技术,1963年,红星砖瓦厂将煤矸石粉碎后掺入砖坯中烧砖。1966年11月,红星砖瓦厂、省建设厅科学研究所从产品的质量、产量、消耗、成本等10个方面对利用煤矸石烧砖工艺技术共同进行测试,认定此项技术可使外烧砖变为内燃砖,既节约燃料、减少用土,又能提高产品质量。
1973年,省基本建设局在淮南轮窑厂对人工干燥技术进行测定和总结,认为采用人工干燥技术,可提高砖坯的产量和质量。并在全省砖瓦行业推广。淮南轮窑厂实行人工干燥法,半成品的合格率达到78%,比自然干燥法提高18%,砖产量提高25%。1980年全市砖产量达3.056亿块。1982年,市轮窑厂改进干燥室工艺,将干燥车由码5层砖坯改码6层,以充分利用干燥室的空间,增加热源的阻力,迫使热流分层入内,砖坯得到合理干燥。工艺改进后不仅解决了人工干燥砖的裂纹过多问题,而且每天可多生产砖1.32万块,红砖的合格率也由57%提高到85%。
1983年4月,省建材局在市轮窑厂召开利用粉煤灰生产烧结砖试验工作会议。在此之前的1972年,淮南发电厂(现田家庵发电厂)自办一个粉煤灰砖厂,但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停产。此次会后,红星砖瓦厂承担了试验任务,经过多次试验,1984年得出合理配比,即煤矸石粉30%、粉煤灰15%、炉渣灰15%、粘土40%,粉煤灰砖比纯粘土砖万块降低成本66.33元。
随煤矸石砖的生产和人工干燥技术的推广,砖瓦厂的机械设备也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造。各厂先后增添了反击式破碎机、锤式粉碎机,兴建了灰库、土库,供土采用V型矿车和小铁轨以及皮带运输机,砖坯生产改为40型、50型挤出机、双轴搅拌机、机械切坯机。1985年市建材局直属3个厂运输煤矸石、炉灰的汽车达21部,有推土机6部、铲车4部。至此,市制砖骨干企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产量稳步上升,1988年突破6亿块,1990年达8.736亿块。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