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调度范围
建国前,淮南矿区自备的小型发电厂没有专职调度机构,由发电厂运行值长及供用电管理机构承担电力调度职能。田家庵发电厂以22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分送大通和九龙岗矿,同时以22千伏田八线向蔡家岗、八公山地区供电,并与八公山发电所相联。
1951年9月,35千伏田家庵至合肥输电线路送电(送电电压22千伏)。为了适应电力生产形势,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淮南电力调度组于1952年建立,负责淮南、蚌埠、合肥地区的电力调度。1953年改调度组为调度所,隶属淮南电业局,1955年调度所定为科级建制。1958年以后,安徽电网进一步发展,大别山区水电站相继发电,并通过35千伏田合线、110千伏梅六望线与淮南火力发电厂联网运行。1959年2月以淮南电业局调度科为主体,在合肥建立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调度所。
1959年5月5日,淮南电业局调度组成立(简称“地调”),业务上属省中心调度所领导,担负着淮南、蚌埠等地区的电力调度。1960年,蚌埠供电所成立电力调度组,负责蚌埠地区的电力调度工作。1962年底,淮南发电与供电管理机构分开,分别成立淮南发电厂与淮南供电局,淮南供电局下设调度所。1966年,110千伏田阜线送电,淮南地调的调度范围扩大到阜阳地区。1974年阜阳电业局成立,阜阳地区的电力调度交阜阳电业局管辖。
1985年调度所下设调度室、通讯、载波、运行、行政5个班组,以及下塘、炉桥微波站。调度范围为淮南供电地区1市5县的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系统(包括用户专用输、变电设备)。220千伏和500千伏的输、变电系统由省中心调度所统一调度,淮南供电局只负责检修维护。调度范围内的负荷达26万千瓦,调度范围内的区域变电所大都具有2个以上的电源,保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1986年以后寿县、霍邱两县划归六安局管辖,淮南供电局调度范围为淮南市、凤台县、长丰县、定远县。
二、运行
〔供电运行〕正常运行方式。淮南供电地区1990年正常运行方式为:田家庵发电厂、洛河发电厂、平圩发电厂分别经平繁(平圩发电厂—繁昌变电所)5302线、洛繁(洛河发电厂—繁昌变电所)5301线与华东电网500千伏系统并列运行;经田螺(田家庵—合肥螺丝岗)2273线、2276线、洛肥(洛河发电厂—合肥)2799线、洛蚌(洛河发电厂—蚌埠)2278线与安徽电网220千伏系统并列运行;同时又经过田蔡(田家庵发电厂—蔡家岗)2275线、芦蔡(芦集变电所—蔡家岗)2742线、洛田(洛河发电厂—田家庵发电厂)2774线、洛平(洛河发电厂—平圩发电厂)2771线、平芦(平圩发电厂—芦集变电所)2731线在市内形成环网运行,淮南电网经南芦(南坪变电所—芦集变电所)2743线、相南(淮北相山—南坪)2713线与淮北电厂并列运行,中间带有西山、芦集、张集3座220千伏变电所,这3座变电所又分别向霍邱、寿县、六安、凤台、颍上、阜阳、潘集等地区的110千伏变电所供电,蔡家岗地区的35千伏和10千伏负荷也由此供电。
田家庵电厂经田东变电所132线、133线、田洞134线、田化135线、田潘139线,分别向田东、炉桥、定远、下塘、望峰岗、洞山、淮南化肥厂、平圩、潘集等110千伏变电所送电。
田家庵电厂5条35千伏出线,田东变电所10条35千伏出线、16条10千伏出线,望峰岗变电所5条35千伏出线、18条6千伏出线,潘集变电所6条35千伏出线、30条6千伏出线,西山变电所10条35千伏出线、10条10千伏出线,洞山变电所2条35千伏出线、20条10千伏出线,平圩变电所1条35千伏出线、4条10千伏出线分别供淮南市各厂、矿、农村及居民生活用电。
异常运行方式。淮南电网的特点是封闭式网路架设,开环运行。220千伏送电网位于安徽、华东主通道上,尚未形成为自身服务的220千伏环网,供电质量直接受到系统潮流分布的影响。110千伏高压配电网在田家庵110千伏母线、220千伏西山变电所、220千伏芦集变电所3个电源点之间联系薄弱,不能形成环网运行,网架结构给安全供电带来一定的困难,1990年底淮南地调范围内的枢纽变电所大多有2路或多路电源供电,对地区的供电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几座主要变电所的异常运行方式如下:
220千伏西山变电所,主要供电对象是淮南西部地区的煤矿、水泥、机械制造等工业用电以及供霍邱、寿县、凤台、颍上等县的工农业用电,同时还作为阜阳、六安两地区的备用电源,最大负荷为14万千瓦。当220千伏田蔡2275号线停电时,可由220千伏芦蔡2742号线送入,即使2路220千伏电源全部停送,也可由110千伏望蔡线供给西山变电所电源,但必须甩掉10万千瓦负荷。
220千伏芦集变电所,主要供电对象是煤矿基建和生产用电以及潘集地区的农业和市政生活用电,最大负荷为4.4万千瓦。当220千伏芦蔡线(西芦线)停电时,可由220千伏南芦线送电,即使2路220千伏电源全部停送,也可由110千伏芦潘线供电。因负荷不大,在以上几种运行方式情况下,负荷不受影响。
110千伏望峰岗变电所,担负着淮南市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部分供电任务,最大负荷为4.5万千瓦。望峰岗变电所共有3路110千伏进线,一般情况下通过110千伏田望Ⅰ、Ⅱ号线输入电源。当田望Ⅰ、Ⅱ号线停电时,可通过110千伏望蔡线从西山变电所送入电源。在3路110千伏进线中只要有1路输入电源,便可保证2台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负荷不受影响。
110千伏潘集变电所,主要供电对象是潘集煤矿和潘集地区农村,最大负荷为1.5万千瓦。110千伏进线2路,正常情况下由110千伏芦潘线送电,当芦潘线停电时,可通过110千田潘线输入电源,保证2台主变压器正常运行,负荷不受影响。
110千伏化肥厂变电所,主要供淮南化肥厂用电,同时转供部分电量,化肥厂变电所最大负荷5万千瓦,化肥厂变电所有2路互为备用的110千伏进线,当一路停电时,另一路仍可保证2台主变压器正常运行,负荷不受影响。
〔线路运行〕50年代淮南供电工区设线路保线站负责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工作。1954年共设6个保线站,各保线站均聘请沿线农民为义务护线员。运行工作的重点是防雷、防鸟、防汛、防寒、防外破,保线站采取反事故演习、现场规程考试、技术研究和劳动竞赛等形式提高运行维护水平。1958年撤销线路保线站,建立线路运行班负责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
60年代淮南供电局在大通工段设2个线路运行班,在望峰岗设1个线路运行班,并开始线路运行专责制。运行人员将规程与实践经验融为一体,并编成《线路巡视歌》:
一查杆塔和拉线,二查横担金具全,三查瓷瓶和导线。沿着导线往前走,到了杆塔看一遍,校对缺陷有无变。迎着光线侧面看,背着光线全面看,巡查导线各一边。发现缺陷当场记,清楚正确对一遍,当场分析作判断。外破宣传是重点,宣传群众要周全,巡线回报要全面。
《线路巡视歌》曾在工人中广为流传,并称此法为“点面巡线法”。
70年代在线路运行中推广带电登杆巡线和维护,对35千伏以上线路每月正常巡线一次,做到消除重大缺陷不过夜。
80年代线路运行工作趋于规范化。1985年底,淮南供电局线路工区下设4个线路运行班,各县局设线路检修队,各自负责管辖范围内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运行部门均建有运行图纸、系统结线图、运行条图、巡线记录、缺陷记录、接地电阻测量记录等运行资料和台帐。1990年底,淮南供电地区输电设备完好率和设备定级为:500千伏合格率100%、一类率100%;220千伏合格率100%、一类率100%;100千伏合格率100%、一类率75%;35千伏合格率93%、一类率86%。
〔变电运行〕1962年前,淮南供电地区变电所的运行工作分别由淮南电厂、淮南电业局管理,1962年淮南供电局建立后,设大通工区、望峰岗工区负责变电运行工作。1979年成立变电工区,负责市区35千伏以上变电所和属县110千伏变电所的运行工作,各县供电局负责所辖的35千伏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工作。1981年以后分别将110千伏潘集、下塘、炉桥变电所交给潘集、长丰、定远供电局管辖。
变电所值班,1957年以前一律为“8小时轮值制”,值班员实行“站盘制”,即值班处不设坐凳,当班人员每小时轮换站在配电盘前监视仪表和信号。为减轻值班员劳动强度,1954年改为“座盘制”,即设专人坐在配电盘前面,对仪表和信号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视。1955年学习苏联方式,对变电运行实行军事化管理,此种制度实行一年多后停止。1959年首先在黄土山变电所实行“在家值班制”,即值班员从6时至22时为工作时间,夜间值班员在值班室睡觉,上6天班休息1天。此种值班方式先后被大通、九龙岗、蔡家岗等变电所采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制度遭到破坏,但绝大多数值班员仍坚持到岗值班。1979年淮南供电局对变电值班作了统一规定,凡110千伏以上工业变电所一律实行昼夜值班,通宵监视设备。1985年淮南供电局变电值班方式为四种:西山、望峰岗、田东变电所实行每昼夜3值轮换,1值休息;芦集变电所实行每值6至8人,分3个小组昼夜轮换,连值3天半,休7天;潘集变电所实行值2天休2天;市内35千伏变电所及县局变电所,实行在家值班方式,值1天休1天,值2天休2天。
220千伏变电所一般配有18~22人,设正、副班长、技术员各1人。每值设值长、正值、副值、助手。35~110千伏变电所一般配有4~12人,设班长1人。每值设正值、副值、助手各1人。
50年代变电运行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规程制度,由于当时设备少,操作比较简单,误操作事故不多。60年代淮南供电局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规程制度,同时推行华东电业管理局制定的操作必须具备的8个条件和操作应遵守的12个步骤,并健全了巡回检查制,将变电所设备用号码编成检查站,每个站有固定的检查项目,巡视员必须按巡回查检路线巡视设备,同时做到设备、项目、次数三不漏。巡视设备要一看、二听、三嗅、四摸、五比较、六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制度名存实亡,操作工作无章可循,事故发生较多。1979年淮南供电局整顿和修订了规程制度,1983年又对现场规定制度进行了补充、完善,并汇编成8篇、50章、123节,较全面地规定了变电所应具有的现场制度和控制室应具备的图表、图纸、记录本、技术档案,明确了变电运行人员的岗位及班长、正值、副值、助手的职责。
为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变电所一次设备均采用双重编号,并将设备名称和编号全部制成搪瓷标牌,挂在醒目处,并在各变电所安装了一些简易闭锁装置。变电所每季度进行一次设备定级初评,按设备缺陷变动情况修正设备完好率。1990年底淮南供电地区变电设备合格率为99.6%,一类率68.3%。其中一类设备343个单元、二类设备157个单元、三类设备2个单元,8000千伏安以上主变压器24台,合格率为100%。
三、继电保护与调度自动化
〔继电保护〕1956年以前,淮南电网的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按苏联的标准执行,输电线路和主变压器采用过电流保护。1956年,安徽电力系统线路横联差动保护首先在35千伏田望双回线路上采用,经多次线路故障考验,均能正确可靠动作。1957年底,淮南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工作全部归淮南供电所管辖,在输变电设备中共装设16台自动重合闸和251套保护装置,当年的保护动作正确率达98%。
1960年在110千伏梅六望线(梅山水电站—六安开关站—望峰岗变电所)首次采用了较为复杂的GH—11距离保护装置,以后相继在5条110千伏线路上采用。同年主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开始使用,最早使用在望峰岗变电所2台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上。1963年接受响洪甸水电站因瓦斯保护未投入运行而造成烧坏变压器重大事故的教训,淮南供电局将瓦斯保护经过改进后,全部投入运行。
安徽电力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距离保护,1965年首先在淮南供电局西山变电所35千伏合环运行线路上使用,后因系统变化于1985年退出运行。
1972年安徽电力局将LH—11整流型距离保护装置在西山变电所180号110千伏旁路开关上进行试运行,并向全省电力系统推广使用,淮南供电局于1973年后分别在望峰岗、潘集变电所使用。
220千伏芦集变电所于1982年底投入运行后,220千伏线路晶体管化全套保护开始使用。在220千伏西山、芦集变电所和220千伏田蔡、蔡芦、芦南输电线路上分别使用GCH—1、JG2—11A高频相差保护,JSF—11A高频闭锁保护、JJ—11A距离保护、JL—11A另序保护,JZC—11A综合重合闸装置,PLH母线差动保护,PG故障录波器,并在西山、望峰岗、潘集变电所安装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提高了220千伏和110千伏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淮南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1976年前只负责35千伏以下网路和110千伏以下主变压器保护的整定计算,1976年以后扩大到110千伏网路和220千伏主变压器的保护整定计算。并由简单的电流、电压保护整定计算发展到距离、另序、另差、横差、纵差、母差保护的整定计算。1985年底淮南地调已积累了淮南供电地区3千伏至220千伏网路的保护整定计算的全部资料。
8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开始引进后,淮南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整定计算和定值管理工作进入新时期。1988年淮南供电局引进电网短路电流计算软件,使手工计算变为自动化。1989年淮南供电局在220千伏蔡芦线两侧首次使用了WXB—01型微机保护装置,次年又在220千伏芦南线上使用了全套集成电路保护装置(CKF—1、CKJ—1),使淮南电网继电保护装置更为可靠、快速。
〔调度自动化〕调度自动化是指电力调度采用遥信、遥测、遥控(简称“三遥”或称“远动”)手段对变电所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淮南供电网的远动工作开始于1960年,采用电钟式简易“三遥”装置,控制端装在调度台,被控制端装在大通变电所。由于“三遥”的元件、设备不过关,传送通道不可靠,加之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三遥”不能实用于生产,次年停止。
1965年淮南供电局恢复远动工作,安装上海继电器厂生产的IIH—550型电钟式“三遥”装置,控制端装于远动室,被控制端装于田东变电所。1974年在田东变电所又安装1台SF—58型“三遥”远动装置,因“文化大革命”干扰,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被迫“下马”。
1978年淮南供电局再次恢复远动工作,并抽调4名电力专业大学毕业生组成远动班,多次对远动装置进行改进和革新,使远动工作从试验阶段进入到实用阶段。1985年,淮南供电局已有远动设备6套,机型分别为YDZ—Ⅱ、SZY—3、SSY—Ⅰ,并有1套ES—100P型计算机终端显示系统,并配置有2台20大屏幕彩色监视机,2台132行宽行打印机。远动装置投入使用后,调度员操作键盘,有关变电所的结线、负荷、开关状态、系统的潮流计算等即可在监视器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同时自动打印出所需数据,基本实现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监测。
到1990年底,淮南供电局已有12座变电所安装了远动终端设备,共收集遥测量335路、遥信量247路、电度量98路。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机配置的是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YJU—100双机系统,此系统先后分两期工程上马,1990年一期工程结束,能完成正常的报表、统计等工作,基本上具备了能源部对电网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要求的七个基本功能。
四、通信
〔有线通信〕建国前淮南矿区仅有田家庵发电厂经大通变电所至西矿变电所1条10公里长的有线调度通信线路,建国初期新架及租杆架设了淮南电厂—八公山、淮南电厂—蚌埠、淮南电厂—合肥、梅山水电站—六安开关站—望峰岗变电所等主要通信线路,有线通信线路总长度约357公里。
1962年以后,淮南、合肥、蚌埠分别成立供电局,并分管各自供电区域内的电力通信设备。淮南供电局1963年初组建通信组,并从60年代末开始逐年将通信线路的木杆更换为水泥杆,将小号瓷瓶改为大号瓷瓶,提高了有线通信质量。
70年代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以及行政机构的增加,行政总机由原50门增至100门,用户增加到70多个,调度总机更新为晶体管台式总机,调度用户增加到22个,其中望峰岗和西山变电所各安装总机1台。
80年代随着淮南供电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通信线路不但需要传送有线电话,而且还要传输载波电话、微波电话和远动信息,原有的通信导线适应不了现代化通信手段的需要。从1980年开始淮南供电局将部分主要通道由明线改为通信电缆,将2台50门供电式总机换为1台200门自动总机,到1990年底已增容为400门。
〔载波通信〕1951年即开辟了田家庵发电厂至合肥逍遥津变电所载波通道,1953年开辟了田家庵发电厂至蚌埠胜利路变电所载波通道,1956年初将以上两地的载波机拆除。1957年望峰岗变电所安装了1套ZDD—1型电力载波机,作为淮南电业局调度望峰岗变电所的唯一高频通信电路,后拆迁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作为省中心调度所通往淮南发电厂和淮南供电局的唯一高频通道。
1966年淮南供电局恢复了载波通信,首先开通了西山变电所、颍上变电所和阜阳变电所的三点高频载波电路,成为淮南地调通往颍上、阜阳两个110千伏变电所的唯一通信手段。70年代淮南供电局有载波通信设备9套,维护人员7人。下塘、炉桥、定远、潘集等远距离的110千伏变电所均安装了载波机,并开通了淮南地调到省中心调度所的载波通道。
80年代,淮南供电局将大部分载波机由原电子管式更换为晶体管式,提高了通话质量,并且有中转、音转、复用远动信号等多种功能,运行率达98%以上。到1990年底淮南供电局已有通往省中心调度所载波电路2条,载波机4台;变电所和县局调度所通往淮南地调的载波电路10条,载波机20台。
〔微波通信〕为了保证华东电管局对江苏省中心调度所、安徽省中心调度所以及两省的大电厂和220千伏以上变电所的调度通信,华东电管局投资建造了上海至淮北的微波电路,全线24个微波站,淮南供电局分管和维护其中的下塘、炉桥两个微波中转接力站。下塘、炉桥两微波站筹建于1977年,1982年7月1日试运行,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
上一篇:第二节 变电所
下一篇:第四节 检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