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检修能力
〔技术力量〕解放前虽是小型发电设备,但因技术人员对国外设备的构造、性能、技术数据掌握不足,仅对设备作过一般性的修理。
解放后,电厂组织工人学文化、技术,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大胆对外国产的旧发电设备进行解体检修,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安装下窑第三发电所1000千瓦发电机组,拆装2000千瓦发电机组和安装40吨/时锅炉。
随着新设备的不断增加,通过开办职工业余学校,组织技术讲座,学习工艺规程,参加新设备安装验收,举办钳工训练班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现场实地培训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自营安装国产6000千瓦发电机组,承担新设备投产后的检修任务。
进入70年代,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和职工培训中心、电教中心,以适应大型机组对技术力量的需求。平圩发电厂1986年起举办了检修人员专业培训班13期,培训焊工、钳工、起重工、电工和水泵风机检修工198人,并派163人到田家庵、洛河两厂实地参加设备检修,还先后派100余人到制造厂参加设备监造,技术骨干参加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开展专业技术工艺为内容的大练基本功活动,以提高检修技术能力。1990年,田家庵、洛河、平圩三厂检修队伍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4.5%,工人平均技术等级均在4级以上。
〔机具设备〕解放前田家庵发电厂机修场仅有老式皮带车床2台,立式钻床1台,电焊机2台;电修场仅有空压机1台,滤油机1台,另有15平方米简易锻工间,有铁砧子、鼓风机各1个,全是手工劳动。
1949年7月,田家庵发电厂为配合反轰炸斗争,修复旧发电设备,修配任务日益加重。1950年将第三发电所428平方米厂房改为机修场,并建立了铸工工场,自造铸铁配件,自制电气锤,填补了加工大件锻压设备的空白。至1952年底,机修场有各类切削机床16台。1958~1961年间,机修场改称备品厂,以自力更生的精神,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制造了车、刨、钻、冲、磨等各类切削机床21台。70年代为解决大机组的大型备品制造加工任务,机修场自制直径3200毫米简易立式车床、5吨桥式行车和3吨行车各1台,以满足备品配件制造加工的需要。
至1990年田家庵发电厂机修分场车间面积5514平方米,有铸工、锻工、金工、铆焊和热处理等较完整的机具设备,拥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79台。其中大型机床、高精密车床及螺纹加工机床等56台,锻压设备15台,形成一个小而全的机械加工工场,除满足本厂加工需要外,还向社会承揽部分加工业务。
洛河发电厂1985年建起金工、铆焊、锻工、铸工等车间,总建筑面积3020平方米。至1988年底已安装车、铣、刨、钻等各类切削机床14台,锻压设备有剪刀机、压力机、卷板机各1台,电焊机4台,金工车间和铆焊车间均设置5吨行车,尚有16台切削机床正在安装。至1990年末有各种切削机床29台,其中大型机床2台。
平圩发电厂机修分场为发电设备正式投产后的维修任务作好机具准备,临时借用800平方米房屋,装备各种切削机床28台,电焊机5台。至1990年末新建维修车间1953平方米和锻工车间228平方米,有各种切削机床30台,已使用16台。
〔自制加工和工艺水平〕解放初期,田家庵发电厂发电设备所需备品配件,大部分依赖蔡家岗矿山机械厂(淮南煤矿机械厂)。是时起检修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利用旧车床改进刀具,自制汽轮机叶片、调速器宝塔阀杆、励磁机整流子等重要配件,使发电设备得以恢复额定水平。50年代创制测量汽鼓椭圆变形工具,车削球面瓦,拆卸发电机转子护环等工具,进而能够更换发电机转子线圈和汽轮机叶片、叶轮,进行动平衡试验,调速器特性试验,提高了设备检修能力。
“大跃进”年代,厂修试所和备品厂还承担了淮南市、省电力局交办的变压器、电动机、电焊机等电气设备的制造任务。三年内造出50~1800千伏安变压器15台,4万、15万千伏安试验变压器各1台,0.6~4.5万千瓦电动机45台,交流电焊机5台,100千伏安调压器1台,6千伏隔离开关7台,柴油机4台,真空泵和启动补偿器各1台,上述设备除部分自用,大部分外销,支援了农业生产和社办工厂。
70年代后,进口机组备品配件的加工制造、工艺和精密度要求更高,工程技术人员用现有机具设备改进加工方法,自制加工,以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困难,浇铸成功直径500毫米空心钢球,用于装配从波兰进口的“E型”磨煤机,加工制造了1600/500型风扇式磨煤机、立式循环水泵的不锈钢叶轮、直径1600毫米磨煤机轴瓦、380吨/时和400吨/时锅炉的水膜式除尘器一套、120吨/时锅炉的雷蒙式151型磨煤机大模数蜗轮蜗杆,自制TK120机组高压加热器芯子,并安装试用。
同时还对波兰TK—120汽轮机叶片裂纹和OP—380型锅炉汽包裂纹进行焊补,经试验鉴定合格,汽机、锅炉电焊班首创焊接新工艺。国产12.5万千瓦汽轮机大轴弯曲,采用新工艺直轴法一次成功。还掌握了加工内外球面的机械切削工艺技术;用两台50吨行车中间采用横担连接加固的技术措施,起吊重达120吨的发电机定子装运上海翻修,解决了搬运难关;乌金瓦采用压力浇铸法成功,解决了砂眼气孔的缺陷;采用真空滤油法,提高工效两倍半;自制磨光和钻孔车削工具,就地修复发电机滑环和磨煤机。
1988年田家庵发电厂推广应用金属电刷镀和热喷涂技术工艺,在机械设备修复上取得成效。洛河发电厂除特殊配件外,大部分配件可以自给。1987年进口法国SF6开关结合大修自行安装,替换了国产开关。1989年锅炉分场承担2台重各150吨的500千伏变压器的运输任务,节约运费30万元。
平圩发电厂1号机组投产以来,在设备检修中采用新工艺,在主机润滑油系统,应用大流量油冲洗,处理油系统脏污,纯洁了润滑油,对6、8号轴颈用电刷镀修复磨损沟槽,并对轴颈进行抛光,修后机组运行良好。锅炉在首次大修中,为了对炉膛内及其顶部受热面进行检查,设置了铝合金炉膛检修工作台,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和检修效率。
此外,采用国内自制设备备件取代锅炉磨煤机液压站和联轴器、预热器扇形板提升机构等进口配件,节省了大量外汇。
二、设备修理
1949年5月28日,田家庵发电厂第三发电所停运近一年的2000千瓦机组,经过45天修理,恢复发电。第二发电所两台160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4台6.6吨/时锅炉,自民国34年(1945年)安装发电后,因长期失修,可出力只达铭牌容量的80%。1950年7月25日,国家拨款21万元对设备进行大修。同年9月24日下午启动,进行满负荷试验,两台机组持续运行一小时,高峰负荷达到3350千瓦,各部位运转正常,受到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嘉奖。1951年春,又修复了美国1919年制造的2000千瓦机组,自行更换发电机转子绝缘,发电能力由1800千瓦恢复到2000千瓦。
1949~1952年,完成修复旧汽轮发电机6台、锅炉9台的任务,解决了锅炉汽包裂纹、铆钉腐蚀渗漏、汽轮机叶片腐蚀、隔板裂纹、发电机静子线圈楔条和端部线圈振动、整流子冒火、油开关操作机构失灵、电缆沟漏水等严重威胁安全和影响出力的重大缺陷,恢复了8000千瓦的铭牌额定水平。1951年和1955年分别完成两台5000千瓦旧发电机组的维修任务,同时解决了40吨/时锅炉降温降压问题。田家庵发电厂在新设备投产前,基本保持了旧发电设备的铭牌定额水平。
1957年4机4炉新设备投入运行后,在发电设备制造厂的帮助下,重点解决了汽轮机震动、发电机端部线圈变形、机械应力不足等设备缺陷。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后,运行8943小时,于1957年4月1日至10日进行第一次大修,大修实际时间234小时,大修后评价优良。4台国产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大修周期曾延长为4年一次。
“大跃进”期间,田家庵发电厂扩建的1.2万千瓦和3台2.5万千瓦发电设备,因设计简陋和辅机不配套等原因,投产后设备检修任务增大。1961~1965年结合整厂和“填平补齐”工程,每年进行一次大修,检修时间长,设备利用率低。5年中3台120吨/时锅炉,年平均检修1645时/台,每台炉年平均利用率只有76.2%,3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年平均检修1449时/台,每台机年平均利用率只有76.68%。
由于是时用电负荷紧张,一度进行设备快速检修,工人工作常在12小时以上,打破了大小修应修标准项目,坏什么修什么,必修零配件采取拆换的办法以缩短工期,增加小修次数。4台40吨/时锅炉在1958~1962年间,每台炉平均小修4.5次/年,5年间4台的锅炉年平均运行7600小时,设备利用率为86.8%。
1962年冬至1963年4月结合设备大修开展了整厂工程,主要任务是电缆、管道、排水、厂房、照明五大部分,电气8项、汽机9项、锅炉12项、土木5项。组织劳动力306名,共挖土方1.1万立方米,向厂区东、西、南辅设了一条环形道路;管道涂色、主蒸汽、煤粉管支吊架按标准改进,确保安全。整厂重点是电缆整修,经过165天,清除电缆沟厚达300毫米的污泥,更换106根电缆、长5828米,占全部电缆长度的44.2%。通过整厂,共完成主、辅设备恢复性大修55项、耗资144万元,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综合大修费用的两倍。
1964年贯彻全国电力会议和华东电管局在上海杨树浦电厂举行的样板检修现场会精神,淮南发电厂(田家庵发电厂)15号机(2.5万千瓦)18号炉(120吨/时)开展样板检修,检修质量高,分段验收32项及整体验收均为优良,设备一次启动成功,各部位震动比修前降低0.01毫米;除完成标准项目外,还完成非标准项目73项;检修中无轻伤、障碍、严重未遂事故,检修人员讲究工艺标准,解体检查认真仔细,记录齐全清楚,遵守规章,文明检修。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两台12万千瓦机组尚未投产前,电力十分紧张,设备超铭牌运行,一些设备带病运行。1975年底全厂主设备40台,平均完好率82.5%,主要辅助设备144台平均完好率93%。1978年春,省电力局百人检查团查出田家庵发电厂设备缺陷2867条,当年结合设备大修,经6个月时间消除2734条,设备完好率达到了94.1%。
同年,完成老厂(指第一、二、三期扩建设备)7台主设备恢复性大修,达到满负荷发电。1979年重点解决波兰制12万千瓦汽轮机高压调速器门大幅度晃动,中压汽缸结合面严重变形,汽轮机叶片断裂焊补,机组长期震动,发电机静子泄胶和绝缘磨损等重大问题。1、2、3号机组小修周期分别达到132、143、86天无临时检修,全厂发电出力最高达61.33万千瓦,超铭牌出力1.23万千瓦,主设备完好率到91%。当年进行3、4号机炉样板大修,检修项目434条,改进项目22条。1980、1981两年发现并解决了1号炉(380吨/时)汽包裂纹焊补、4台大机组的高压加热器整修,2号发电机彻底整修,380、400吨/时锅炉尾部防磨等重大缺陷。1983年6月全厂主设备46台,其中4台为三类设备,主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64台主要辅助设备完好率为98.%。
淮南发电总厂成立后,设备检修任务由总厂检修处承担,日常维修由田家庵发电厂维修分场负责。至1985年,设备检修任务的重点是保持4台大机组的设备健康水平,主要解决高压隔板通道面积、汽室部位和转动机械裂纹、泄漏以及转子弯曲、汽缸变形、震动等重大缺陷。1985年4号机大修,按照华东电管局“检修包工计件工资试行办法”进行,完成规定标准项目及53项更改工程,总工时比计划减少2753个。总厂检修处全年完成主设备小修20次,临时和节日检修34次以及96台辅助设备大修。田家庵发电厂维修分场全年消缺率达97.5%。全厂主设备完好率达100%,主辅设备合计完好率为98.4%。
1986年11月撤销总厂检修处,总厂主要帮助研讨检修中特殊项目的工艺、技术、安全措施等重要检修方案,协调田家庵、洛河、平圩三厂在设备大修或事故抢修中的技术力量相互支援配合。
1987年田家庵发电厂1号主力机组大修中,按标准项目完成,并解决了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等问题,整个设备检修后,实现了炉体管路水压试验、整体启动、并网发电三项一次性成功,检修质量优良。1988年4号主力机组大修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按照PDCA循环过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项目进度,分6个专业组分头把关,完成标准项目677项和非标准项目112项,其中重大特殊项目11项。当年全厂主设备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和主变压器共46台,经过计划检修和日常维修,一类设备17台占36.9%,二类设备29台占63.1%,消灭了三类设备,主设备完好率达100%。
1989年计划性大、小修,分别完成7台次、22台次。4台高压机组临时检修27次,其中由于煤种杂,煤质差,不适应锅炉设计煤种,导致设备损坏、停运的临时检修占70.4%,汽机、电气设备则占29.6%。设备大修主要是2号机组,完成标准项目749项,非标准项目125项,为期130天,耗工30684个,费用近1000万元,除完成重大改进项目外,还有发电机更换线棒等项,修后锅炉热效率达88.21%,比修前提高2.17%。全年主机锅炉设备消缺率达96%以上,受煤质影响产生的锅炉设备缺陷1579条,其中90%是制粉系统问题,消除缺陷1546条,消缺率97.9%,全厂主设备完好率100%,辅助设备完好率96.1%。
1990年计划性大、小修,分别完成7台次、29台次,全厂平均消缺率95%。因煤质煤种比上年度变化大,设备损坏严重,全年发生停炉临时检修43次,制粉系统设备解体检修26台次。全年非计划检修和消缺项目达2622项,因煤质不良造成缺陷2212项,占总数84.36%,输煤、碎煤及出灰和碎渣、排浆设备消缺工作量也增加,少发电量36024万千瓦时。年末全厂主设备46台完好率达95.7%,一类率达39%,主辅设备192台完好率99.5%。
洛河发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1986年先后投产发电,当年组织3次计划检修,28次临时检修,停运检修时间3492小时。1987年1号机组于2月12日至4月15日进行扩大性小修,解决了设备设计安装中遗留的一些完善化项目,消除设备缺陷320条,发现叶片结垢,中压转子端部轴封损坏等重点问题。检修前,锅炉电除尘投入率长期只维持50~60%,修后投入率达94%,减少了引风机叶片磨损和严重污染环境,此外解决了汽轮机真空不严密、调速系统不稳定、发电机运行保护可靠性差、高压加热器管束泄漏、炉顶密封不严、锅炉重油系统不完善等重大缺陷。2号机组于1988年2月22日至4月21日进行首次计划大修,整套机组全面检查,完成检修标准项目和完善化非标准项目总耗费362.9万元,耗工10.95万个,工期提前8天,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汽轮机一次启动成功,发电机一次并网成功。修后汽耗率比修前下降5克/千瓦时,热效率提高0.26%。
1989~1990年,1、2号机组检修时间分别为3395、2676小时。1989年两台机组进行4次小修,工期提前240小时,多发电6700万千瓦时。凝汽器找漏和铜管胶球检修清洗中,采用压磅找漏、水枪冲洗,消除胶球泵和收球网的缺陷,使两台机组胶球清洗装置投入率达100%,确保真空度平均达93.43%,端差出降温度10℃以下,提高了机组经济性。通过加强钢球磨煤机的维修消缺,确保在满出力下运行,使制粉电耗保持在30千瓦时/吨的好水平。由于使用煤差,锅炉漏风缺陷多,导致锅炉热效率低于设计值,2号炉预热器漏风率升高至0.25%,经检查,烟道内支撑件脱落,砸坏2块热端径向密封片,检修人员对旁路密封片间隙大于设计值作了调整,使漏风率下降至0.14%。加强吹灰器的维修,保持吹灰工作正常化,使排烟温度下降3~5℃。
洛河发电厂1990年设备临时检修4.5次台/年,接近全国同类型的机组的先进水平,全厂主设备11台、主要辅机108台,一般辅机4501台,1990年设备完好率分别为90%(因500千伏变压器制造质量不良故障在修中)、100%和99.5%。
平圩发电厂1号机组于1989年11月4日正式移交电厂转入试生产。根据设备移交前和试生产中暴露的具体问题,1989年12月起着手组织人员做好首次检修的准备工作,从设备制造、设计、安装和生产等方面,分别安排检修项目和技术组织措施,研定计划检修项目371项,检修时间为30天。主要内容为:锅炉受热器检查,锅炉辅机检查,汽轮机检查处理,真空系统找漏,主冷油器找漏,发电机检查,出灰渣系统检查,热控设备全面检查和校验。
首次设备检修,在机组已运行1000小时的情况下,于1990年1月27日至2月25日停机检修。在检修中,锅炉方面查出水冷壁非承压与承压件的焊口咬边,补焊155点;处理过热器、省煤器等焊口44点;处理汽机真空系统泄漏点62处,改变真空系统不严密和3台真空泵全部投运的启运方式,实现了投1台真空泵运行的设计方式,真空度保持在93%以上。电气方面,发电机定子线棒冷却水虹吸管与两端的环形汇流管增加了大小连接头,彻底根除断裂漏水的缺陷。除灰方面,改正了设备安装的错误,除灰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正常连续运行,热工自动设备,通过检修,自动投入率提高到80%以上。首次设备检修提前27小时30分钟,完成检修项目403项。
1990年平圩发电厂开展设备整治,除完成机组首次检修项目外,对高压加热器水位调节器定值进行适当修正,解决在运行中实际水位偏低问题,避免疏水管因汽水冲击而振动的缺陷,并改进疏水阀垫子,使高压加热器投入率从40%达到100%,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对脱落的锅炉底部水冷壁管水平段下侧的隔热防腐层水泥块重新灌浆,并在底渣斗四周用铜丝网敷设加固。针对制粉系统一直存在煤粉细度差,磨煤机石子煤量多等问题,由生产科长牵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磨煤机进行全面检查,调整,使制粉系统的煤粉细度从R200—30%,提高到R200—51%。由于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密封控制装置设备及安装等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正常运行,经过多次调试,解决了扇形板、位置传感器、限制开关等设备缺陷,使空气预热器漏风,密封控制装置基本正常投运,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系数从23%降至7.9%。锅炉吹灰器在机组投产初期,外国专家曾来厂对锅炉本体墙式吹灰器进行调试,但未能正常运行。1990年8月,厂成立调试小组,分就地、远控、程控三种方式进行调试工作,10月中旬110只墙式吹灰器投入运行,投入率达87%。
平圩发电厂自1989年11月4日投产至1990年底,进行了2次小修,15次消缺检修,计4219小时。1990年底有主设备4台,完好率为75%,其中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为二类设备,主变压器为三类设备500千伏主变压器系日本日立公司制造,平圩发电厂于1990年6月30日定期试验中发现A相油中含总烃量237.6PPM,氢气53.4PPM(标准150PPM),判断故障性质为700℃以上局部过热。日立公司专家于1990年9月8日至12日在现场进行内检,未见异常。按规定变压器烃类气体不大于600PPM,当年12月21日可燃气体达600PPM,安徽省电力局决定降负荷至42万千瓦运行,日立公司专家分析后决定,主变压器需返厂修理。;主要辅助设备431台,电气、汽轮机、除灰方面完好率为100%,锅炉辅助设备为86.4%,燃料设备为99%;一般辅助设备2109台。
上一篇:第一节 运行
下一篇:第三节 安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