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井工程处
建井工程处坐落在谢家集区蔡家岗,1990年有全民职工2892人,其中固定职工2440人,合同制职工452人。
处机关设20个科、室、部、委,下属4个工区(2个建井工区、1个机电安装工区、1个土建工区),4个建井队,3个机电安装队,2个土建队和9个辅助单位,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总值1054.93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080台。
建井工程处的前身是淮南矿务局生产工程处,“文化大革命”中,机构被解散,生产工程处所属单位中的两个工区,合并成立了淮南煤矿建筑安装营,有职工900人。1973年3月19日,增加矿建人员,组建成了建井工程处。
建井工程处为淮南矿区的老矿挖潜改造,开拓延深服务,担负矿建、土建、机电安装三类工程施工任务。至1990年,承担94项工程施工,共完成开拓延深工程量18025米,安装设备791台、管道138904米、线缆252519米,建筑厂房、工房面积164876平方米。完成工作量计12815.04万元。其主要工程项目有谢一、谢二、李一、毕家岗、孔集5个矿的开拓延深,7个厂(场)和部分厂矿车间以及煤矿疗养院、矿务局宾馆、矿区供水系统的新建、扩建,先后打出了6个优质井。
在井巷施工中,建井工程处采用光爆锚喷新技术,加快了进度,节约了成本。1977年5月,三工区建井一队在谢一矿二九风井(立井)凿井,月成井131.2米。1978年1月,三工区建井四队在孔集矿-250米斜井凿井,月成井110.1米,分别打破全省同类型井月成井的历史纪录。1981年始,先后在谢二矿南风井、谢一矿北风井、二五风井凿井采用“采空塌陷区凿井技术”,在塌陷地层基本稳定后,仍有缓慢下沉的采空区内凿井成功。1984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孔集矿西部,采用沥青钢板混凝土柔性井壁风井的施工中,完成柔性井壁(包括永久锁口)135米,达到国际上同类工程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这一项技术领域中的空白。在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基础上,解决了沥青的配制和浇灌、井下低温条件下的钢板组装,以及内外层井壁的施工工艺等复杂的技术问题,与国外同类技术的传统作法相比,有所创新和改进。在机电安装施工中,采用整体吊装的新庄孜矿八号井井架,全高35.45米,主体重48.66吨。1983年11月,在建设谢一矿地面生产系统工程时,又成功地吊装了42米钢桁架。在土建施工中,采用了螺旋式手动半机械化滑模,以液压千斤顶为动力的自动化滑模和单仓群仓滑模等技术。1979~1982年在水泥厂扩建工程中,三次进行了群仓滑模。1984年6月在谢一矿选煤厂施工中,也采用了群仓滑模新工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971元/人,机械设备完好率87.4%,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品率85%。
二、四十二工程处
四十二工程处始建于1958年7月14日,由淮南煤矿建井公司三工区和安徽省磷肥厂合并为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1962年淮南矿务局建筑工程处并入。1965年7月,调往贵州水城特区(六盘水),命名为“煤炭工业部第四十二工程处”,隶属水城特区煤矿建设指挥部。1973年从贵州省调回淮南,隶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7月重归淮南矿务局领导和管理。处机关开始设在潘集区泥河乡,1990年迁移至潘集区红旗楼。1990年有职工4233人,其中固定职工3853人,合同制职工372人,农民轮换工8人。
处机关设党群部委和16个科室、下属3个矿建工区,1个基地建设工区,还有6个辅助生产单位,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
从1958年7月到1965年7月,在淮南承建毕家岗、李嘴孜、孔集3对矿井,年设计能力225万吨。改建延深谢一、谢三、李一等3对矿井,年设计能力270万吨。支援谢二矿部分改建工程,完成望峰岗选煤厂配套、潘集输变电、淮南西部地区供水、毕家岗至孔集铁路、谢家集矿工医院扩建等主要工程。1965年8月至1973年,承担年产90万吨的(贵州)汪家寨煤矿斜井矿建、土建、安装三类工程建设。在贵州的8年中,还参加老鹰山主立井及水仓等会战工程。1973年7月,调回淮南。1975年参加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的会战,担负了潘一副井、东风井的施工任务。1976年12月26日至1986年底,承建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二号井,1989年正式移交潘二矿。到1990年,共完成国家投资3.48亿元,成巷进尺110998.3米,房屋建筑面积197042平方米,安装设备296台(件)。1990年工业总产值266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426元/人,机械设备完好率87.5%,工程优良品率42.7%,工程合格率100%。
在淮南老矿区施工中,推广和运用局部冻结、无盐水冻结等30多项新技术,采用竖井延深岩柱处理,斜井反接、简易提升架、金属脚手、定型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等施工方法,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建井速度。在潘集新区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先后采用注浆封水、复合井壁、滑模套壁、平巷滑模、光爆锚喷、激光导向、中心回转抓岩机和六臂、九臂伞式钻架等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加快施工进度。
从建队到1990年的32年间,先后成建制调出井巷、土建、机电、安装职工共6270人。1965年以前在淮南期间,八工区(土建)调往淮北650人,迁贵州时,留给淮南各矿2000人。在贵州移交给汪家寨煤矿2100人。回到淮南后,将土建、安装、机修厂划归九十七处420人,调给安装处一个土建工区250人,三工区调往谢桥凿井处850人。此外,还有五工区(土产材料工区)诊所、汽车队成建制输送给淮南基建系统。32年间输出工程师以上技术干部24人,副处级以上干部31人。
三、九十六工程处
九十六工程处1973年10月19日组建。基本队伍是淮北二十九工程处一个工区585人,1972年秋自皖南调来,经扩充改组为矿建工程处,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煤矿建设公司裁撤后,改隶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潘集区红旗楼,1990年迁至谢桥。有全民职工4562人,其中固定职工4186人,合同制职工376人。
处机关设17个科室,下属5个生产工区(4个矿建工区,1个土建工区),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总值3065.84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789台(件)。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4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106元/人,机械设备完好率95.4%。
九十六工程处承担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主井、中央风井井筒和大部分巷道的施工任务。从1973年11月1日破土动工,到1983年12月26日移交投产,历时10年零1个月,共完成矿建工程量45180米,安装各种设备5413台(件),完成投资1.66亿元。
在潘一矿主井209米厚的表土层施工中,九十六工程处采用冻结法新技术,采取在井筒中心挖超前小井沥水的方法,解决了冻结圈内的饱和水问题,1974年4月,顺利通过了25层,总厚度59米的流沙层。在基岩部分施工阶段,采用五矾堵水,高扬程吊泵加级、串联、接力排水等新工艺,排除了每小时涌水量高达150多吨的水患。施工中成功使用了激光导向、滑模套壁、长绳悬吊大抓岩机和156米大段高一次掘喷到底等新技术、新工艺,确保了潘一矿主井1976年5月1日到底。转入平巷施工后,由于断层破碎带岩石松软,施工难度很大。在煤炭部基建局和国内10多个单位的支援下,成立了软岩攻关小组,采用光爆锚喷和一次打眼、分次爆破等施工方法,保护了巷道围岩不受炮轰的破坏,控制了软岩顶板和“两帮”。还采用多台风钻打眼和扒矸机、侧式装岩机等新装备,工程进度不断加快。
1984年承接潘二矿西风井和潘三矿东、西风井的施工任务,当年总工作量达到1674.89万元,实现利润43.55万元。1985年提前103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工程优良品率达到97.7%。1989年,潘二矿移交投产;1990年,潘三矿东、西风井施工任务过半。
四、三十九工程处
三十九工程处是以矿建为主的矿建、土建、安装综合施工单位。处机关临时设在潘集区芦集乡。1990年底,有职工4128人,干部392人;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9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107元/人,机械设备完好率90.8%,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品率72.3%。处下属3个矿建工区、3个辅助工区(通风、运输、机电)、1个巷道整修队、1个服务公司,还有汽车队、供应科、医院、学校等附属单位;处机关有22个职能科室,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管理体制。
三十九工程处始建于1958年3月,前身为吉林营城煤矿建井公司。到1990年先后在东北、西南、淮南总计建成8对矿井,并承担了8个煤矿的施工任务。
1958~1959年在营城煤矿施工期间,分别建成了年产30万吨的营九井、上一井、上二井和年产45万吨的营十井4对矿井,受到煤炭部的表彰。同时抽出部分队伍,支援通化、辽源、松树镇等矿的建设。1965年8月,为支援西南的“三线”建设,奉调到四川渡口参加年产75万吨的太平矿施工;担负过60万吨花山矿和90万吨大宝鼎矿的施工(分别于1970和1973年建成移交生产)。1970年承担年产20万吨的龙洞矿建设任务,当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还参加了年产45万吨的小宝鼎烂泥阱、沿江和山西王村等矿的施工。先后创造了岩巷独头月进343米,半煤岩巷独头月进520米、煤岩巷独头月进550米、年进尺10461米的纪录,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和渡口市的先进企业。
1978年底,三十九处奉调至淮南,承担年产300万吨的淮南潘集三号井的建设任务,隶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7月划归淮南矿务局领导。在井筒施工期间,先后采用引进日本古河伞钻和国产六臂伞钻打眼,以国产0.4立方米中心回转式抓岩机装岩,500~750米高扬程吊泵排水,以及锚喷支护、激光导向等新设备、新工艺,整个工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1年12月东风井创表土段施工83.8米水平;1982年5月副井创基岩段施工53.7米水平;1982年9月矸石井再创基岩段施工55.4米水平;1982年主井大峒室施工,55天完成半年承包任务,创出了同类工程较高水平。是年底,三十九处施工的主井、副井、矸石井、东风井实现四到底,比施工组织设计分别提前7、9、8、6个月,荣获1982年底全国立井单进冠军,被煤炭部评为立井单进优胜工程处。
1983年转入平巷施工,配合煤炭部进行平巷机械化施工科技攻关,在潘三井东翼两条大巷利用钻车打眼,侧式装岩机装岩,皮带运输机运输等新工艺、新技术,同时,探索出“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小循环、多层支护、支架紧跟迎头”等一系列适合地质条件变化的施工方法,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截至1990年底,成巷进尺4851米。
五、凿井工程处
凿井工程处1983年5月26日组建,基本队伍是三十九工程处一工区1029人,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改隶淮南矿务局。1984年1月,四十二工程处三工区953人调入,处机关临时设在颍上县谢桥。
全处有职工2729人,其中固定职工2267人,合同制职工412人,农民轮换工50人。处机关设17个科室,下属3个矿建工区,1个运输队;7个辅助单位,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拥有施工设备387台(件)。
凿井工程处于1983年秋进入谢桥工地,主要担负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矿井主、副、矸石3个井筒的施工任务。1984年1月,矸石井首创淮南矿区表土段掘进月成井102.6米纪录。当年底,一度发生副井筒冷冻管跑盐水,致使工作面底鼓,流沙淹井而停工。此后,对主井采取强化冻结,实行短段掘砌。
谢桥矿表土层厚度,主井291.36米,副井298.68米,矸石井245.996米。针对这一特点,在冻结层从井壁结构上进行改制,外层放两层100毫米厚的泡沫塑料板,防止井壁压坏,保证安全施工。在冻结段采用抓岩机抓岩,推广无壁座滑模套壁施工法,1984年获淮南矿建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基岩段施工中采用长段单行施工法。工作面和壁后注浆封水,高扬程吊泵加级接力排水。施工中还采用了大绞车、大吊桶、中心回转式抓岩机、六臂伞钻、汽车排矸等一系列新装备。在煤炭部科研院、中国矿院、山东矿院、淮南矿院等有关研究所和设计院的支持配合下,采用激光导向、深孔光爆、锚喷支护等新工艺。到1990年底,完成立井成巷进尺2191米,施工质量全部合格,完成总产值3267万元,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品率54.5%。
六、九十七工程处
九十七工程处1973年10月组建,基本队伍是四十二工程处一个土建工区、一个安装工区计678人,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矿建公司裁撤,改隶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田家庵区泉山金家岭。
全处有职工2364人,其中固定职工2294人,合同制职工70人。处机关设15个科室,下属5个生产工区(4个土建工区、1个安装工区)、11个施工队、7个辅助单位。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有各类机电设备691台(件)。
九十七工程处担负着潘集一、二、三号井民用与工业建筑任务。1974~1990年,共完成工作量16751.91万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土建工程优良品率达66%,自1985年以来,连续无死亡,无重伤事故。
1974年,承担潘一矿副井井塔安装,东风井扇风机房,矿井110千伏变电所、行政办公楼、消防站、俱乐部、医院以及整个居住区的建筑安装等工程,配合矿井建设,连年开展百日大战,组织高产周,攻关战,曾创造一天一层楼主体,一天一幢平房的好成绩,1976年5月份,一个月完成一幢140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楼。
1983年10月,承接潘集二矿井的工、民建施工任务。潘二矿副井井塔建筑面积2796平方米,于1985年11月移交使用。在井塔施工中,采用液压爬升大模板新技术,质量优良,安全可靠,受到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好评。在稳定质量的基础上,抓管理和工程进度,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潘集二号井机修厂、锅炉房、压风机房等工程。1989年顺利完成潘二矿主井井塔的建设和安装,保证了矿井的生产移交。到1990年,完成选煤厂和潘三矿职工住宅区,以及潘二、潘三矿、九十六、四十二、九十七等处职工住宅施工任务。
七、安装工程处
安装工程处1978年8月组建,基本队伍是化工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和煤炭部四十二工程处安装工区(成建制调入600人)各一部分,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改隶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泉山合淮公路入口处。
全处有全民职工1458人,其中合同制职工85人,固定职工1373人。处机关设19个科室,下属3个工区(2个安装工区,1个土建工区),2个厂(机械加工厂和羽绒绣品厂),1个汽车队,1个多种经营公司,1个职工学校。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1203.3万元,拥有8~40吨汽车吊5台,20~60吨平板拖车3台,大型土石方机械10台,8~15吨日野汽车30台,金属切削机床25台,探伤测试仪2台,技术装备率为3282.86元/人,动力装备率为9.4千瓦/人。
安装工程处组建后承担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和年洗选能力300万吨的潘一选煤厂的全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潘一矿主井、副井机电设备施工从1979年12月28日开始,1983年12月26日移交生产。同年安装的西德70年代末代表欧洲矿井SCR-D系统水平的4×4绳磨擦轮提升机(2台)的过程中,采用整定与调试新工艺一次试车成功,比1980年西德专家在河南平顶山八矿安装调试同类产品(二次试车调试)提前20天,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选煤厂1983年12月26日开始安装,1986年12月26日投产,7年中,共安装各种机电设备1328台(件)。
此外,1979年始,还承担了潘集二矿主井、副井、南风井、潘三矿主井、副井、矸石井、谢桥东风井、西风井、芦集至谢桥35千伏输电线路、钢结构微波塔、谢一、谢二矿煤气柜、上窑水泥厂、淮南市第二、三玻璃厂机电设备与土建的施工任务,到1990年底,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品率分别为93.9%和98.6%,机械设备完好率85.4%。其中选煤厂八大主要设备被国家验收委员会评为全优工程;潘一矿主井两台联邦德国进口的4×4大型提升绞车安装调试一次试车成功,潘三矿副井井筒装备安装及防腐三项工程,获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科技成果奖。
八、铁路营运处铁路营运处,1974年5月在淮南潘集煤矿筹备处公路组基础上组建。1986年7月以前隶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1986年7月改隶淮南矿务局。处机关临时设在潘集区袁庄十字路口东南侧。1990年有全民职工1170人,固定职工1143人,合同制职工227人。
处机关设16个科(室),下属公路、铁路、土建等3个工区和一个铁路综合运输段,共有13个基层队。辅助单位有汽车队,凤台西淝河轮渡站和多种经营公司。实行处、区(段)、队三级管理和处、区(段、站)两级核算。
铁路营运处主要承担潘(集)-谢(桥)矿区公路、铁路的修建、维修和房屋建筑,保证西淝河两岸来往车辆、行人的通行。
1972年8月,潘集煤矿筹备处公路组开始参与从淮河南岸的刘郢孜到潘集一号井公路的修建,全长23.27公里,为碎石路面,1974年8月完工。1976年4月,承担这条公路的沥青路面改建工程,1983年8月完工。1978年8月,修建由袁庄到潘集三号井工业广场公路,全长9.1公里,为沥青路面。1979年11月完工。1980年9月,潘集一号井24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开始施工,1983年12月竣工,1984年投入使用。1981年5月,潘集一号至二号井5.8公里的公路开工,当年9月竣工,同时潘一、潘二、潘三矿通往风井及工业广场、生活区(包括到架河)的公路约40公里相继竣工,均为沥青路面。1984年5月,潘集-谢桥碎石路面公路东段工程动工,长度为10.51公里,1986年1月竣工。1984年12月,自行承建潘集二号井铁路专用线,1989年竣工通车。1985年3月,先后承建了华东煤炭医专3059平方米的附属综合楼和基建技校5372平方米的教学楼。
十多年间,铁路营运处参与和直接承建公路134公里、铁路专用线29.7公里,共完成国家投资7268万元。1990年全处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387元/人,机械设备完好率91.8%,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品率67%。
上一篇:第一节 煤矿
下一篇:第三节 选煤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