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井下巷道掘进,早期使用手锤、钎子人工打眼,黑色炸药、捻子引线放炮落岩。30年代,大通、九龙岗两矿开始使用风钻打眼,井下掘进见煤层后开煤层大巷,同时在大巷上部每隔10米配一风巷跟随前进,每隔20米开一联络风眼,前一眼开通后即将后一眼封闭,以解决掘进工作面的通风。遇到煤层厚度变化、断层或失踪,一边继续掘探前进,同时利用前方石门辅助寻找。
回采前的准备煤巷,是在石门左右各10米处,由煤层大巷沿煤层向上开一对“上山”眼(又称直眼或小眼),断面1平方米左右,每进10米,开横洞联络通风,直达煤层露头、老采区或上部开采水平采空区为止。直眼既作探采煤层准备,回采时又作向下放煤之用。另配以“斜上山”,备作行人和运料。到达开采上界之后,再由“上山”向左右两侧双巷同时并进,直达采区边界。然后破方煤垛,加开竖眼顺槽横洞。厚煤层还需加开穿层横洞,分割成3米见方煤垛,回采前准备工作即告完毕。
建国后的掘进工作是在煤矿生产既有的基础上继续的,掘进手段沿习了过去的做法。50年代后,生产方式由干式风钻打眼改为湿式风钻打眼,使用安全炸药、电雷管引爆、装岩机装载。1954年开始使用苏联制铲斗式装岩机和波兰制PCE—50型掘进割煤机,以后多为国产仿苏铲斗式装岩机,1958年引用苏联掘进康拜因及国产MBZ2—17型、ZMZ3-17型扒爪式装串煤岩机。
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井、开拓、掘进、采煤同步进行,掘采并举,掘进往往结合矿井开拓进行。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强化开采,以多出煤、快出煤。各矿井为加快掘进施工进度,都确定施工重点,集中力量保证掘进任务的完成,为提高煤炭产量创造条件。1960年矿区有掘进工作面236个,1961年增至291个。在掘进施工中,全矿区创造并推广了快速掘进经验。1961年新庄孜煤矿“红旗青年掘进队”创造了全岩月进尺186米的纪录;砌碹队采用新法施工,创造了全岩月进尺214米的新纪录。李嘴孜煤矿结合自己的矿井实际组织专人到河南鹤壁煤矿学习掘进经验,建立快速掘进突击队,推广了“两次掏槽一次刷帮”经验,掘进日进尺从7~8米提高到10米以上。1963年矿区适当降低产量计划,加强开拓掘进。在人力配备上增加开拓掘进比例,将建井工程处由2个工区扩大到7个工区,由2571人增至4664人,掘进施工中普遍推广“一次成巷”、“全断面掘进”、“金属拱型支架”等经验。各矿以总工程师为首,由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成“三结合”技术研究小组,深入现场,帮助和发动工人围绕开拓掘进工作中的打眼放炮、扒装、运输等主要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掘进工作面普遍以电钻打眼代替风镐掘进,并创造和推广了深孔爆破等先进经验。在施工准备上严格按程序提出正式施工设计图纸和单项技术安全措施,保证了施工质量,减少无效进尺。1963年的6个重点掘进队推广先进施工方法,进度普遍加快20%以上,效率提高30%以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生产接替紧张局面得到缓和,采掘关系基本平衡。1964年第一季度末和1961年末的紧张状况相比较,开拓煤量由3.2年,增加到4.27年,准备煤量由10.7个月增加到12.73个月,回采煤量由3个月增加到4.17个月。到1966年初,采掘比例趋于正常,上半年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年度计划目标。
1967年5~8月,矿区发生多起“武斗”流血事件。多数矿井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产局面十分混乱。然而,仍有一大批干部群众坚持生产掘进。矿务局建井工程处三工区担负新庄孜煤矿三水平的延深工程,1967年4月,“武斗”之风遍及矿区,而班长张广荣则带领8名工人坚持生产。在他们的感召下,陆续有人加入,最后发展到24人,分成两个班,一直干到“武斗”平息恢复生产。
矿区一度停产半停产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煤炭供给出现紧张。1967年底,需求的压力使矿区再次出现以夺高产为目标的高强度开采,掘进投入的人力相对减少,压力更大。1971年再次出现接替紧张,新庄孜煤矿把无工作面可采的采煤队变为掘进队强化掘进。1974年,一些人打着“反潮流”的旗号干扰生产,开拓掘进再次受阻,7月份开拓煤量可采期仅有1.14年,准备煤量仅为12.16个月,回采煤量只有2.17个月。面临困境,各矿组织会战,重点突击新工作面,强化掘进速度。九龙岗煤矿发动职工献计献策,因地制宜提高掘进速度,会战后回采煤量由1.7个月上升到2.34个月。新庄孜煤矿通过会战,强化掘进进尺,不到1个月时间移交3个工作面,使8月份合并为8个采煤队的11个建制得以恢复,当年,全矿区掘进10个新阶段,11个新采区、187个新工作面,为完成全年任务辟出足够的掘采条件。
1976年以后,采掘比例失衡的矛盾又一次尖锐起来。1979年,矿务局组织由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处室、基层负责人参加的50多人调查组,对矿区生产发展情况和采掘关系,系统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对采掘比例失调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确定了96000米的调整补欠任务。并把新庄孜煤矿、谢家集一矿、李郢孜一矿和孔集煤矿列为重点。1979年1月谢家集一矿组织全矿职工开展年进万米岩巷会战,推行深孔爆破、光爆锚喷、扒装机械化、毫秒雷管、激光导向等多项新技术,使爆破效果由一个小班的1米进尺提高1.8米。会战半年,5个岩巷掘进队月月超额完成工作指标,其中4个队达到月进岩巷100米的水平,全矿岩巷进尺4700米,相当往年9个月的工作量。当年超额完成万米岩巷任务,接着又开展第二、第三、第四个万米岩巷会战。到1981年底,补齐了15000米欠尺。新庄孜、谢家集二矿、李郢孜一矿、孔集等煤矿也成立会战指挥部,集中攻克关键工程。全矿区调整补欠任务96000米,经1979年和1980年会战,完成51400米,占总工作量的53.6%,同时还加强了生产准备工作,建成和投产6个新采区,18个新阶段,采掘接替紧张局面得到缓和。生产环节改造工程计划42项,完成28项,占66.7%。1981年完成补欠进尺12000多米,5个采区、6个阶段投入生产。获得可采期3.35年,准备煤量1054.8万吨,为14.06个月,回采煤量248.8万吨,回采期3.86个月。1982年完成掘进总进尺175530米,超出年计划2630米。新庄孜煤矿、谢家集一矿、谢家集二矿、李郢孜一矿、孔集煤矿、李郢孜二矿都超额完成进尺任务。全年有4个新采区、4个新阶段投产,获得可采煤量1241万吨,不仅保证了当年接替,而且完成了15800米补亏任务。1983年,谢家集一矿组织第五个万米岩巷会战,新庄孜煤矿井下万米会战持续进行,采区接替紧张状况进一步得到扭转。
60年代前,淮南矿区掘进机械化程度较低,只有4.32%,主要是引进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装岩机以及国产仿苏制装岩机等设备。1965年后使用国产ZYP—17,ZYP—30,P30B、180A型等扒斗装岩机,1977年机械化程度上升到18.8%,1979年上升到23%。1980年引进日本制MRH—S50—13型综掘机,1983年机械化程度已达78.17%。1984年,先后在新庄孜煤矿、谢家集一矿、潘集一矿应用AM—50型、AM—65型综掘机,并在李郢孜一矿、谢家集一矿、谢家集二矿、新庄孜煤矿、孔集煤矿使用仿英侧卸式装岩机。
淮南老矿区煤矿大部分是50年代建设的,井田密、走向短、布局不够合理。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开采,生产能力逐步衰减。大通、九龙岗矿先后于1979年、1981年报废,老区生产矿井有效开采总长度由原来32公里缩短到20公里,中部7对矿井平均有效可采走向长度只有1公里,开拓延深任务十分繁重。1985年起对新庄孜矿进行全面改扩建,将毕家岗矿并入新庄孜煤矿,井下开拓掘进工作根据合并后的生产系统要求进行。1990年底已完成大部分开拓掘进任务。从1985年至1989年,各生产矿井都进行布局调整和矿井技术改造,努力解决生产阶段、水平、采场接替,实现稳产、均衡。老矿区井下开拓掘进重在对生产水平的调整,新矿区开拓掘进重在理顺采掘关系,以利生产能力的提高。经过五年的准备,1990年,矿区采掘比例趋于平衡。
上一篇:第一节 开拓
下一篇:第三节 采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